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吸附与吸收净化

吸附与吸收净化


第四节 气态污染物的吸收净化
一、吸收平衡
1、气、液平衡
亨利定律:
2、 相平衡与化学平衡

被吸收组分与溶剂相互作用

被吸收组分在溶液中离解

被吸收组分与溶剂中活性组分作用
CA=
二、吸收剂的选择及富液的处理

吸收剂选择标准:良好的选择性;较大的吸收 能力;较低的蒸气压,不易起泡;较好的热化 学稳定性好;粘度低;腐蚀性小;价廉易得 常用吸收剂:
3)在各层的水平方向上,吸附分子间没有相互 作用力。 4)如果压力接近相应温度下气体的饱和蒸气压 时,吸附量为无穷大。
V KP Vm ( P0 P)[1 ( K 1) P / P0 ]
第一层:
a1ps0= b1s1

a1 p y b1 ai p x bi
s1= ys0 同理可得:第i层 aipsi-1= bisi 设 Si= xSi-1 所以就有: Si= xSi-1= x i-1S1 Si= 设
bP>>1,则θ=1,说明在这种情 况下,吸附量接近于单分子层饱和
吸附量Vm,不再与压力有关。
(3)在中等压力范围,θ与P的关系 符合Langmuir 等温式。
2、 BET吸附等温方程
Brunauer, Emmett, Teller
1)第一层吸附条件与Langmuir相同。即第一层是吸附 质分子和吸附剂表面直接借吸附力而结合到表面上。 2)第二层以上的吸附热等于吸附质的液化热。气体分 子碰到被吸附分子上,由于吸附质分子间存在范氏引 力也有被吸附的可能,所以吸附是多分子层的。这样 第二层以上的吸附力都是与蒸气分子的凝聚力相同的, 因此除了第一层的吸附热有特殊值外,其余各层的吸 附热都是吸附热的凝聚热,因而都是相等的。
3)到达内表面的吸附质 被吸附剂吸附,并逐渐
形成吸附与脱附的动态
平衡。 △ 对于在固体表面上有 化学反应的化学吸附来 说,在第三步之后还有
化学反应一步。

脱附的吸附质再经内、
外扩散到达气相主体。
1、外扩散阻力起主要作用
dM A k y a p (YA YA1 ) d
2、内扩散阻力起主要作用
子层吸附和毛细管凝聚。与第Ⅳ类等温
线的高压部分相似。第Ⅴ类和第Ⅳ类等
温线反映了多孔性吸附剂的孔结构特性。
二、吸附等温方程
1、Langmuir方程式:
假设:动态平衡
• 吸附能力来自力场的不饱和。吸附质分子只能
碰撞到吸附剂的空白表面上才能被吸附,如果 碰到已吸附分子的表面上则发生弹性反射。这 说明吸附剂表面的分子只能形成单分子层。
第四章 吸附与吸收净化
吸附法基本原理
固体表面吸附
不同相表(界)面 剩余表面能 溶质浓集


吸附剂
吸附质
解吸或脱附

吸附:利用多孔性固体表面存在的末平衡的分 子引力或化学键力,把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或 某些组分吸留在固体表面上的分离混合物的过 程。
吸附剂: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



吸附质:被吸附的物质。

由上图直线的斜率及截距可以求得Vm及b 值。并且Vm可以与固体的表面积联系起 来:
Vm S N A A0 V0
Langmuir方程式的讨论
(1)当压力很低或吸附很弱时,bP <<1,1+bP≈1,θ ≈bP, θ∝P, 这 说明吸附量与被吸附气体的压力成 正比;
(2)当压力足够高或吸附很强时,
V V Vm SV0
所以: V Vm
V0 KS0 ix i
i 1

V0 S 0 (1 K x i )
i 1


K ix i
i 1

1 K xi
i 1

查极限表:
i 1

x x 1 x
i i
x ix 2 ( 1 x ) i 1
Kx 所以有:V Kx /(1 x) Vm 1 Kx /(1 x) (1 x)(1 x Kx)
附,这种吸附与气体凝聚成液体的过程相类似。

化学吸附:气体分子与固体表面上的分子、原 子以键力作用而被吸附,此时分子发生变形甚 至解离成离子,就像进行化学反应,是一个包 括电子转移、原子重排、键的断裂与形成等化
学变化的过程。
2、吸附热
焓:是人们定义的状态函数,表示热力学 能加上压力与体积的乘积。H=U+pV 熵:如果系统中发生微小的可逆变化,该 系统的熵变dS等于此可逆过程的热量δ QT 与系统温度T的比值 ——可逆热温商 δ QT/T,即:dS=δ QT/T;
三、影响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
★ 使固体界面自由焓降低最多者易被吸附 ★ 溶质的性质:溶解度越小越容易被吸附 ★ 极性对应者易被吸附 ★ 温度的影响
作业:
11、 阅读相关教材内容。 22、 理解吸附等温方程的意义。 3、废水吸附净化的原理是什么?
第三节 固体吸附剂
固体吸附剂必须具备哪些物理特性?为 什么固体吸附剂需要活化? 常用的固体吸附剂:白土、硅胶、活性 氧化铝、活性炭。
• 第Ⅱ类吸附等温线称为S型等温线,是 常见的物理吸附等温线。其特点是在低 压时先形成单分子层吸附,拐点B处可 认为达到单分子层的饱和吸附,吸附量 为Vm。随着压力再增加逐渐发生多分子 层吸附。当压力接近P。时,吸附量又 急剧上升,表明被吸附的气体己开始凝 结为液相。
• 第Ⅲ类吸附等温线比较少见。在低压下 等温线是凹的,表明吸附质与吸附剂之 间的相互作用很弱。但压力稍增加,吸 附量即急剧增大,压力接近P。时曲线与 第Ⅱ类的相似,说明吸附剂表面上由多 层吸附逐渐转变为吸附质的凝聚。
3、吸附等温线
在恒定温度下,测定出固体吸附气体的量,并将 在不同压力下的吸附量对气相压力(或相对压力) 作图,得到的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
q=x/m
q=f(T,p)
q’=v/m
q=Ⅰ类吸附等温线一般属单分子层吸附, 因而称为单分子层吸附型等温线或 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在远低于饱和 蒸气压P。时,固体就吸满了单分子层, 此时的吸附量称为饱和吸附量Vm。

表面张力与表面吸附

泡沫分离过程是利用待分离物质本身具有表面活性(如表面活性剂)或能与表 面活性剂通过化学的、物理的力结合在一起(如金属离子、有机化合物、蛋白 质和酶等),在鼓泡塔中被吸附在气泡表面,得以富集,藉气泡上升带出溶剂 主体,达到净化主体液、浓缩待分离物质的目的。可见它的分离作用主要取 决于组分在气-液界面上吸附的选择性和程度,其本质是各种物质在溶液中 表面活性的差异。
2
式中含有Vm和K二常数,故称为BET二 常数方程式。 当x 1时,V ∞,此时,P=P0 由aip / bi=x及式aip0 / bi=1,两式相比,则 有:x=p /p0

整理可以得到著名的BET方程式。
V KP Vm ( P0 P)[1 ( K 1) P / P0 ]
上式可整理变换成如下形式:
dM A k x a p ( X A1 X A ) d
3、总吸附速率方程
dM A * * k y a p (YA YA ) k x a p ( X A X A ) d
以上几个步骤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
吸附速率,总吸附速率是几个步骤
综合的结果,其中阻力最大的一步 (即速率最小的一步)限制了总速率 的大小,成为控制步骤。
• 第Ⅳ类吸附等温线在低压下是凸的,表 明吸附质和吸附剂有相当强的亲和力。 同时,低压下形成单分子层,压力增大 时由多分子层吸附逐渐产生毛细管疑结, 所以吸附急剧增大,直到吸附剂的毛细 孔装满吸附质,吸附量不再增加而达到 饱和。
• 第Ⅴ类吸附等温线低压时是凹的,与
第Ⅲ类相似,随压力增大,也发生多分
泡沫吸附净化法

原理:泡沫分离是以气泡为介质,利用组分的表面活性差进行分离的一种分离方法。通过 向溶液鼓泡并形成泡沫层,使表面活性物质聚集在泡沫内;再将此泡沫层与液相主体分离, 达到浓缩表面活性物质或净化液相主体的目的。 作用:被浓缩的物质包括表面活性物质,或者是与表面活性物质相结合的任何溶质,如矿 石颗粒、沉淀颗粒、阴离子、阳离子、染料、蛋白质、酶、病毒、细菌或某些有机物等。
S
2 1
QT T
S S2 S1
吉布斯函数G:
G H TS
根据热力学知识,在等温等压的自发吸附过
程中(无论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
∵ △G = △H -T△S ;△G < 0 ;△S < 0 ;
∴ △H = △G + T△S < 0
表明:吸附过程△H < 0,放热。物理吸附 放热0-20kJ/mol;化学吸附80-400kJ/mol
该方程式可用于对吸附剂结构和性质的 研究。

3、Freundlich经验式
吸附量x/m与平衡分压p的关系,k和n为常数。
三、吸附速度方程

吸附过程可分成如下几
个步骤来描述:
1)外扩散,即吸附质分子从气
流主体到达吸附剂外表面的
扩散; 2)内扩散,即吸附质分子沿着 吸附剂内部孔道扩散至发生 吸附的内表面的扩散;
p 1 ( K 1) p V ( p0 p ) Vm K Vm Kp0
以p/V(po-p)对p/p0作图,将得一直线。由直 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出常数Vm和K。

BET方程式对于无孔或大孔吸附剂的等 温线(Ⅱ型)是比较适合的。

相对压力为0.05-0.35的范围时,等温线 是线性关系;但比较低的相对压力和比 较高的相对压力情况下存在偏差。
• 气相分子碰撞到吸附剂表面并被吸附的几率在 整个表面是一样的,即整个表面的能量是均匀 的。 • 吸附分子离开表面回到气相的几率与表面上相 邻点是否被占据无关,这说明吸附质分子间作 用力是可以忽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