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点一、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考点一、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考点二、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局限性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基础性 2、市场配置资源的实现:价格、供求、竞争 通过竞争,价格在供求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注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际上是 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的表现。 3、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4、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不是万能的 1)调不了;2)不让调;3)调有限
(2)、特点:直接、迅速、强制性、时效性, 适应一些法律无法顾及的、突发性、紧迫性问题的解决。
(全国卷)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 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下列行为属于宏 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 A.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B.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 C.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D.工商部门给新办企业发放营业执照
走进北京高考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配置资 源的。(6分) 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 变化和相互作用,自发地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 ——市场调节
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 和行政手段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国 家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有力的作用。 ——手拉手
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1)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必要性: 2)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国家: 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 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 建立信用监督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 措 施:
道德为支撑, 法律为保障
企业与 个人: 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市场规则)
1、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资源合理配置;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遵守市场规则:主要是——市场准入规则、 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2)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市场交易原则; 3)(国家)建立社会信用制度……(见下一页) 4)企业与个人要学法、懂法、守法……(见下一页) 5)企业应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 (1)、含义: 国家—— 经济计划 经济政策 经济计划:通过经济计划制约、引导和调控,如“十二五 规划”。 经济政策:财政、货币、价格政策,三大经济杠杆。
财政政策: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调控经济。 ——国家机关:政府机关,主要是财政机关,如国务院财 政部、税务总局等。 ——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货紧缩; 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增发国债,扩大投资等 扩大需求,以实现供需平衡,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货膨胀; 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率,减发国债,减少投资等 减少需求,以实现供需平衡,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价格政策: ——主要包括: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公共产品价格、 居民生活必需品(如粮食)价格、 ——国家定价(最高或最低限价),国家指导价、粮食收 购价、 国家实行价格补贴(财政支出、差额部分)。 ——政府决策,公民参与决策,施行价格听证会制度 (如水价、电价等)。
2、法律手段: (1)、含义: 国家—— 制定(立法) ——法律和经济法规——调节经济活 动 运用(执法、司法) (2)、立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制定法律 ——国务院制定经济法规 ——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大制定地方性经济法规 ——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3)、执法和司法: ——国家(政府)机关执法 ——法院和检察院司法 ——执行经济政策,打击经济违法犯罪活动。 [提示]:试题考查时,抓住关键词“法”。
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是有效的
资源配置方式
国家
+
宏观调控
(基础) 手拉手 无形手
(弥补) 向前走 有形手
考点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3+1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
——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内在要求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既可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 又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考点一、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1、为什么要配置资源(必要性)?
资源供不应求
2、基本手段:2个——计划和市场(区别比较)
例题:市场方式是我国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下列选项 中是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有 ( ) A、安徽中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收购美国COOPER公司的100%股权 B、从2012年1月1日起,浙江省政府对在校大学生发放临时伙食补贴; C、中国三一重工向日本地震灾区援助大型器械; D、中央财政增支4万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
(2011广东)某企业某年利润 1.2亿元,称之为私人收 益,但污染造成附近居民的经济损失约 0.4 亿元, 这样社会收益约 0.8 亿元。由于政府新颁布了环境 保护条例,在同样情况下,该企业为避免可能面临 的 0.4 亿元的罚款,投入 0.2 亿元解决了污染问题, 此时社会收益为1.0亿元。这一过程表明( ) A.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B.污染是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治理 C.市场在政府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的弊端
货币(金融)政策: ——国家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信贷,影响投资 和消费需求,调控经济。 ——国家机关:政府机关主要中国人民银行(央行)。 ——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货紧缩 增加货币供应量,下调“两率”; 扩大总需求,平衡总供需,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 减少货币供应量,上调“两率”; 减少总需求,平衡总供需,促进经济稳定
3、行政手段: (1)、含义: 国家(行政机构)——通过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 ——调节和管理经济。 [提示]: 试题考查时,抓住关键词语“实施主体国家机关”,只指 “行政机关”,经济和法律手段实施主体还包括其他国家机关。
材料表现:包括工商行政管理、物价管理、 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商品质量监控管理等。
A
走进高考 运用所学经济知识,提出政府在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方面可采取的调控手段和措施。(8分)
答: 经济手段:对污染企业征收排污费、污染税,对节能环 保企业优惠贷款利率,限制为污染环境的企业提供贷款 法律手段:环境立法,追究污染环境企业的法律责任。 行政手段:强制关闭污染环境的企业或限产:发放排 污许可证
考点五、宏观调控:12334
一个主体、两个决定、三个缺陷、三个手段、四个目标 1、是什么:含义(主体——国家、国家机关:政府) 2、为什么:市场有缺陷——弥补;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意义:有利于四个目标的实现。 3、怎么办:运用好三个手段(区别与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