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技巧归纳
《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是古代诗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着重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对所给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如果我们将鉴赏诗歌作品能力分文两个层次的话,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可算第一个层次:进入诗歌。
第二个层次、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便是走出诗歌,拉开距离对诗歌关照,用现代观点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其中鉴赏形象是鉴赏诗歌的基础,1、诗歌的内容是由它描述的形象承载的,思想和观点态度也是由它描述的形象自然流露出来的。
2、诗歌是艺术品,艺术品的共性都是为了塑造形象以形象感动读者,读不出形象所谓鉴赏语言,所谓诗歌的表达技巧,便成了无稽之谈,诗歌的语言也罢,表达技巧也罢,都是为塑造形象服务的说某首诗的语言好,好就好在它能使形象竖立起来,说某诗某处表达好,好就好在它能使形象鲜活起来。
脱离了形象,语言也罢,表达技巧也罢,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鉴赏古代诗歌作品,应该从鉴赏形象开始。
鉴赏诗歌形象,包括鉴赏人物形象、事务形象、景物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一.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形象
例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三、四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这首送别诗,诗人在名满天下的黄鹤楼,在繁华似锦的三月,送别自己的知心朋友。
诗人把朋友送上船,目送船顺流而去,友人人影模糊,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天际,独留长时间伫立江边的诗人,我们分明能见到诗人的脸上盛满了对朋友的留恋、牵挂和祝福。
二.鉴赏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例2.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小山:晚唐五代眉庄的名目,为“十眉”(十中眉庄)中的一种样式
叠:相当于蹙眉的蹙。
金:唐时妇女眉际妆饰的“额黄”。
新帖:新鲜的花样子,用纸剪成画样,贴于绫罗上作为刺绣蓝本。
罗襦:绫罗缝制的短袄。
1.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
2.作者是按几个层次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早该起床梳妆了可是女主人公娇懒不起,眉山紧蹙,眉际的额黄似隐似现,鬓发如云,要飞度主人公雪白的粉面。
懒起终是要起,起来之后当然是梳妆。
一个弄字见出她虽然懒起,但当面对妆台,她是以一种打造艺术品的心态来对待梳妆的。
一个迟字与懒相照应,你可以理解为心事重重,也可以开解为不紧不慢或别的什么,包含了多少层次多少心绪,梳妆完毕,以两面镜子前后对映,省视梳妆的效果:花与人面交互生辉,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形象跃然纸上。
看样子女主人公对梳妆的效果颇感满意,但她是为此沾沾自喜呢?还是为只能自个儿顾影自怜而生愁呢?梳洗后开始做女红便走漏了消息:那在绫罗短袄上为绣花做蓝本的金鹧鸪成双作对,勾起她多少说不出口的心思
二、鉴赏事物形象
事务形象主要是指咏物诗中描写的形象
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中描绘的孤鸿的形象怎样简要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上阕一,二句写深夜,用缺、疏、断几个字极写幽独凄清的心境。
三、四句用孤鸿衬托幽人说只有幽人独自往来。
下阕写孤鸿实际也是写幽人惊恨寒寂寞冷等词语写尽了孤鸿实际也是幽人漂泊不定的境遇和孤独寂寞的心态。
鉴赏词中的孤鸿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空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说他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是不敢,也是不愿;虽有沙洲栖息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试概括形象的特点
解题方法
1.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2.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
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关注作者及其经历、题目、题下注释等信息;要注意分
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加身份
举列
与歌者米嘉荣
刘禹锡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属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米嘉荣是中唐著名歌唱家。
凉州是曲子名。
概括米形象并分析。
讲析本题要求概括形象并分析,第一步要确定人物身份。
由注可知其是一歌唱家由一二句可知其技艺高超;三、四句可知其遭遇冷落据此整合成单句完成第一步。
第二步,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时抓住《凉州》这支具有奇特声调的曲子,却被米唱出意外声的衬托作用以及“旧人唯数”的正面肯定来作答。
答案:米是一个技艺高超却遭人冷落的老艺人形象。
用《凉州》曲调的不同寻常,衬托米技艺的高超,用“旧人唯数”从正面肯定突出米,更能获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阅读全诗,概括诗中“儿的”形象特征。
讲析:第一步,从诗中找出能体现人物特征的关键词如“归家”“愧”“不敢叹风尘”等。
第二步,体会这些词语体现的人物的处境,心理特征。
第三步整理概括,分条列出。
答案长期漂泊在外,未能尽孝膝下,自觉愧对母亲,不敢诉颠簸之苦,怕伤母亲之心。
鉴赏景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副画面?
3.简要分析这首诗歌的意境?
4.试从情景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解题方法
1.解答景物特点题,找出物象,体味感受,分条列举。
2.解答画面题:把握物象,注意时令、季节、方位特征、体味情景感受,用一句话概括。
3.解答意境题:描绘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氛围,形成怎样的意境。
4.解答情景关系题:确定情景关系,描绘图景,揭示抒写感情。
应答步骤
1.类题物象+感受或氛围特征(清新、明丽、凄凉、悲冷。
)
2.类题时令+.物象+感受+方位(什么地方的图景)+所抒感情
3.类题描绘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
4.类题描绘图景+氛围特点+抒发感情+情景关系
典例
处世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这首诗中“卢岵山居”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简要分析。
讲析:第一步,找出物象,体味感受。
问樵客方能遥识而且一径如云,足见居所的远离尘世和幽静;古树连石泉清露莎千峰随雨足见其住所的清幽美好。
第二步作答,先说特点,再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环境清幽,远离尘世。
问樵客遥识以及如云斜的小路,暗示出;卢岵山居处所的幽僻老树的高古,泉水的清澈沙石的结净群峰的雄奇足见卢岵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
泊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生进夜船。
孤城吹角处,孤立渺风烟。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雁落客愁边”是公认的名句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
讲析:意象是寄寓了诗人感情的具体景物;氛围是意象组合后给人的感受。
据此摘录
分析作答即可。
2.题考察情景关系解答此类题先指出关系再描述景,在分析情,最后再点名表达效果即可。
答案:1.诗中描写了丹枫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船等意象。
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
2.情景交融。
羁旅漂泊举目无亲只有南归的大雁好似同情旅人的孤寂暂时停下相半。
雁落客愁边是景语也是情语。
羁旅之愁是无形的抽象的秋雁是有形的实物。
诗人说雁落到了客愁边,把具体的形象与抽象的情感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客愁也好像可触可及了。
三、鉴赏事务形象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意象?
2.这首诗刻画的意象有和特点?寄寓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答步骤
第一步,概括物象
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特点
结合诗句分析所用咏物象的主要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其内在神韵。
第一步联系情感
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典例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这首诗是作者闲居上饶时游览风景优美的西岩所作。
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词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