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内容提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
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我市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
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化小城镇建设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之后,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开始了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究竟是什么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市化还是建设新农村?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见仁见智,分歧较大。
这些争议关涉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与路径的选择、城市化道路的走向乃至中国现代化战略抉择。
找出分歧的关键所在,对于达成共识,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健康开展都是必须和必要的。
一、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概念(一)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其根本含义是指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或城镇转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化”的概念被引入我国。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非农村社区中不仅包括大中小“城市”,还包括“镇”(含建制镇和非建制镇),因此,“城镇化”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在城市化的政策、战略中也都一直强调发挥小城镇的作用。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其本质功能是聚集和扩散。
小城镇建设,主要指将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引起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以实现城镇化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包含了经济社会的结构、功能的转变。
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文明的相互渗透,是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即指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006年2月,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二、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把农村与城市、农业和工业、农民和市民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统筹协调,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迈向小康目标。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的互动关系,为新农村建设找准着力点。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关联实践表明,城镇化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必由之路,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本质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城镇化大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或者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目标趋同。
城镇化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及经济发展的协调,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以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建设新农村是改变农村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及城乡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实现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
二是利益相关。
城镇化的对象是农民,将城市扩散到农村,满足农村城市生活条件或要素。
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城镇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会相应得到提高,又带动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城市的城镇化、工业化向农村的辐射,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和村镇的田园化。
三是作用互动。
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多地少,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讲确实需要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最直接的效应是比较快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后实现城镇—乡—村一体化。
相反,农村的发展,农村产业的扩大,农民富裕程度的提高,为城镇化奠定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充分利用城镇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城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进步,城市的延伸、城镇化的浪潮又推动了农村全面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必然相互发生作用,共同促进。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以县域城镇或有条件的乡镇为基础,形成经济、文化、人口、服务中心,辐射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农村剩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推动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由农村产业化带动工业化,由工业化带动集镇化,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是冲击农村社会结构。
城镇化进程中,一部分农民变成城市人,引起农村经济、社会、人口等结构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乡镇、新集镇、新村庄,将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
三是释放剩余资源。
农民为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到城里去,带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
人力资源的释放,满足了城市对劳动力需求,而城镇化的扩张,也向新农村建设释放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
四是提升人口素质。
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工进城,接受城市生活洗礼,向农民提供在城市掌握生产、经营、生活、学习技能的机会,促进了农民工素质的提升,新农村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又满足城镇化对高素质农民工的需求。
五是思想观念更新。
通过城镇化实践,城市的生活方式使农民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农民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及时尚追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人与城市人的意识、观念的落差逐步缩小。
新农村建设,将新型农民输送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又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的整体进步。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制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有利于城市向农村辐射。
另一方面,大量的年青农民涌入城市,他们在外面打工、跑运输、做生意,固定农民实际上变成了业余农民,留下妇女、老人在家里做农田,这部分中老年农民文化水平低、劳动能力弱、自我发展意识差,另一方面形成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难、观念更新难、技术推广难、群众组织难”的问题。
长远来看,这一问题难以根本消除,比如,农民工子女随着农民的认识水平提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大,基本上大都能受到良好教育,一部分还会考上大学,走出社会、走出农村;不能考上大学的,其受教育的程度,远远超过老农民工一代,不会减小外流趋势;已经营在外的农民工,有的一心向往和愿望是跳出农门,有的也想在农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但他们把房子建好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固定在家居住,农村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仍将受到制约。
而如果城镇化发展滞后,农村大量人口仍留在农村,找不到出路,又会增加新农村建设成本,同时,城镇化的优势不能转化为表农村建设的动力,则会延缓新农村进程。
三、认清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的认识误区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决定在农村现代化必须合理、协调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能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对立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减缓城镇化进程,或者以城镇化简单代替新农村建设。
着重应走出以下三个认识误区:(一)“对立论”认识误区有人说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对矛盾体,农村城镇化,农民在农村的越来越少了,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出现了缺失,新农村建设要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落实新保障、培养新农民、健全新组织,几乎无人来抓、无人来干、无人来享。
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如南雄市珠玑镇上嵩村(省定贫困村),只有3个自然村,133户529人,在家几乎多半为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以致新农村的建设难以启动实施。
但是,从全国来看,不论我们城镇化发展速度有多快,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还是很少,社会保障等也难以跟上,大量的农村人口仍然进不了城市,即使我们的城镇化程度达到60%,仍然有五六亿的人口留在农村。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农民能够在城镇安家,定居下来仍是少数,大多数仍会离土不离乡,有的只是暂时性离开农村,城镇化不能解决农村的长期发展问题,必须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
同时,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有头脑、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城镇化可以把农民变成农民工,把农民工变成“能人”,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不是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的。
(二)“重叠论”认识误区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和建设新农村,目的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的现代化。
有人片面理解,建设新农村内容涵盖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方面面。
农村现代化,必然要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民主化,认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在思路、目标、效果上是“重叠”的,担心新农村建设削弱乡镇集镇的发展,最终可能形成“镇不象镇”、“村不象村”,浪费国家资源,使新农村失去特色。
实际上,城镇化一般来说是指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和农村新型镇乡的城市化发展方向,建设新农村,建立新型村庄,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两者不能互为替代。
我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村这一块探索集镇化建设道路,有利于解决农民既不离土、又不离乡部分农民跟上现代化问题,也是解决镇城化中乡镇难以解决的缺乏产业化支撑、农民进城可能恶化城市环境、增大城市压力等问题。
(三)“回避论”认识误区由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建设中的两大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更是千头万绪,在基层的一些干部思想中,对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产生了“回避”的念头。
表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对镇乡规划与新村规划联动考虑不足,对城镇化带给农村的新问题参考不够,就新农村规划新农村,结果新农村建设规划失之可操作性或可持续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