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技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第一章焦点理论起源: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
创始人:史提夫.笛.夏德和茵素.金.柏格夫妇。
适用范围:学业困难、夫妻问题、亲子、精神疾病、药物滥用、家庭暴力、性虐待等。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后现代疗法的一种(叙事也是),强调文化的多元,以开放的视野看待个体和事物,重视个体对事物认知的合理性,鼓励不同“文化成见”的沟通。
含义:包含了三个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
“焦点”和“解决”紧密相连——以问题的解决为焦点。
“短期”——最少的侵入来访者的生活,尽快结束咨询关系。
传统咨询——包含“探索问题成因”,“问题归类”,“提出解决办法”三个要素,“焦点”只有最后一个要素:短平快的解决问题。
举例:传统与焦点的区别——小芬,女,27岁。
【传统咨询】访:这两天我和我丈夫在一起总是很不愉快,我觉得我特别不能忍受他和别的女人交往。
可他们公司的一个女的总是打电网给他,我心理就很烦。
他说他们没什么,就是朋友,人家是问他事的。
可我就想,为什么总问他啊。
咨:所以你很担心。
都问些什么问题呢?访:一般都是问电脑的事。
一会儿说电脑坏了,让他帮忙重装一下系统;一会说弟弟要买电脑,问他该买什么牌子;一会又说什么程序出了问题,问他该怎么办?我就想,她为什么不问她老公去,干嘛问我老公啊?咨:每次她打电话来时你的感觉怎么样?访:就觉得特别生气,我生那女的的气,觉得她没有尺度;也生我老公的气,就想他干嘛老帮她,帮一次两次就算了。
咨:能再多说一些吗?访:反正我不喜欢这个女的,我觉得我老公在对女性方面,就特别不坚定,以前也是帮一个女同学,他看她一个人在外挺可怜的,就帮助她吧,我想也是,就没管。
后来那个女同学居然表达喜欢他,真让我受不了,气死我了!【焦点咨询】访:同上咨:所以,你很担心。
那你怎么知道今天来这里对这个问题是有帮助的呢?(正向的态度)访:我想你们肯定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上很有经验,所以想,和你谈谈对我可能有帮助。
我觉得这件事实在太让我心烦了。
咨:嗯,听得出你对这件事很心烦。
那么,在这个事情上,你希望改变什么呢?(正向的态度、目标架构、聚焦于未来,聚焦于问题解决)访:我希望我和我老公不要总因为这件事不高兴。
我希望这件事不再影响我们的生活。
咨:嗯,听起来是个不错的目标。
那以前有没有什么时候,这件事也出现,但是你们没有不高兴,没有影响你们的生活呢?(例外架构)访:有一次,她打电话来,说他们还有其他同事要一起出去吃饭,说要是没事就叫上我,我觉得她既然能想到我,就说明没什么了,所以我就没有不高兴。
咨:很不错,看起来那次你成功的应对了这个问题,后来怎么样了呢?(询问“例外”的情况,“例外”带出问题解决。
)访:后来我……我老公说我特别好……咨:你的感觉呢?访:我那时觉得挺轻松的,好像确实没什么,我的感觉也挺好的。
咨:那他不在的时候,你做什么呢?(引导以过程的方式描述,呈现出画面)访:我叫我同学出去逛街了,那天玩得特别开心。
从上述例子大家可以看出来,焦点与传统咨询最大的不一样就是:短平快,直奔主题,不刨根问底。
因为一个人就是一个系统,就好像一个太极图,黑、白部分分别代表有问题、没问题。
传统咨询从黑的部分作修改,以增加白的部分。
焦点咨询从白的部分扩展,减少黑的部分,一旦白的部分扩大了,黑的部分自然就减少了。
第一节“焦点”的基本态度大家先看看这幅图画,看到了什么?选择将视线聚焦于白色部分,看到的是天使,聚焦于黑色部分,看到的是恶魔。
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天使与恶魔两面,只是每个人呈现给别人的有的可能白色多一些,有的黑色多一些。
(苏东坡的故事:心中有佛,看别人就是佛;心中是牛粪,看别人就是牛粪)焦点倡导的正向关注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以积极的视角,关注来访者身上正向的资源。
和看那幅“太极图”一样,将视线聚焦于白色部分——来访者正向的、积极的方面,关注来访者内心的天使。
举例说明:中学生长得不好看,学习也不好,很自卑。
传统:围绕问题进行——帮助他改变对自己成绩及相貌的看法来提高他的自信。
焦点:围绕资源进行——聚焦于他感觉良好的方面,比如他踢球不错,乐于助人,通过围绕积极的方面工作,他的自信自然会提高。
第二层含义:朝向未来,朝向问题解决。
引导来访者将注意力放在未来,澄清自己的期待,聚焦于如何解决及希望情况有何改变。
从而停止抱怨,集中思考自己想要的及改变的方向。
避免了在描述过去发生的种种困难与惨痛经历中被无助的情绪塞满,感觉一切糟糕至极。
焦点的基本态度:始终将视线聚焦于来访者正向的、积极的方面。
第二节“焦点”的基本观点包含对“问题”、“来访者”和“改变”三个观点。
一、对“问题”的观点:1、问题虽然呈现出弱点、不足,但有时也有积极作用:问题的背后,可能有正向期待。
(行为主义:任何行为都是好行为。
可能有些绝对,但用焦点理论解释,就是任何行为都带有正向意义)举例:离婚家庭的问题孩子(打架)的背后是希望父母重归于好。
(图)2、着重问题的解决,而非对问题原因的探讨。
★“问题的原因”与“问题的解决”的关系:①找到问题的原因不一定能解决问题;②不找问题的原因不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固定思维模式——通常我们在遇到一个问题时,都会想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在我们内心似乎存在一个假设:事出必有因。
找到问题的原因,似乎就可以解决问题。
而“蝴蝶效应”有力地推翻了这一假设。
即问题最初的成因与最终的结果之间可能存在诸多环节,如果将咨询的大量时间花在原因的探索上,不一定能够帮助问题的解决。
举例:儿子即将被退学,妈妈来咨询。
通过分析原因,发现退学原因是学习成绩不好,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学习是因为妈妈要求太苛刻,妈妈苛刻的原因是她自己事事不甘落后,不甘落后的原因是原生家庭中,她和妹妹存在着竞争……当我们历尽艰辛分析出这个原因之后,儿子早已被退学了。
所以焦点用“我可以做什么让问题不再继续下去?”代替“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二、对来访者的看法:1、来访者是有能力、有资源的问题解决者。
相信来访者本身就具有改变现状的资源。
咨询师应该看到,每一个来访者都是遇到了许多挑战并在应对着,在挑战中活了下来,所以已经是一个问题解决者,这一点,与同属后现代主义流派的叙事疗法的观点相一致。
出了问题是改变的开始,没出问题是做了一些良好行为的结果。
2、来访者是最了解他们问题的专家,咨询师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专家。
咨询师只是“引发”来访者运用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从而“引发”来访者的改变,而不是“制造”改变。
3、不存在抗拒的来访者,只有固执、不懂变通的咨询师。
来访者没有按照咨询师的要求及期望做事,并不表明他在抗拒,而是表明当时他认为的正确的做法。
此时咨询师需要变通,通过邀请来访者行动,促使来访者做进一步的改变,产生新的想法与行为。
若来访者不接受邀请,可尝试第二种邀请。
三、对“改变”的基本观点:名言:除了改变,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
焦点:再麻烦的问题,都不可能让人每时每刻处在问题情境当中,总会有问题不发生的时候,这些没有问题发生的时刻称之为====“例外”。
1、凡事必有例外,“例外”带出问题解决。
举例:抑郁的人有精神焕发的时候;沟通不良的人有沟通很顺畅的时候。
“例外”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常常可以作为问题解决的指引。
利用例外,可帮助来访者找到已经存在于他们身上的解决问题的资源。
咨询师的任务,就是与来访者一起,找到问题的例外,从而引导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案例:王某,男,35岁,主诉:下班后总是控制不住想去喝酒。
咨:今天,你想谈些什么?访:我总是想去喝酒,我很讨厌自己这一点。
尽管我很爱我老婆,但是我就是想喝酒,然后就惹出很多麻烦。
咨:有没有什么时候你想留在家里,不想出去喝酒呢?访:嗯……有两次,我下班后经过酒吧想进去,但是头脑中忽然对自己说“别惹麻烦了”,然后就直接回家了。
我的孩子让我和他一起玩了一会儿……吃完晚饭我就懒得出去了……咨:听起来,如果你下班后直接回家,就可以控制你喝酒的问题。
访:嗯……我从来没这么想过,但确实这样,每次都很管用。
我想,如果我下班后直接回家,就不会有什么麻烦了。
咨:好,下星期你坚持一周下班后直接回家,然后告诉我这管不管用。
好吗?访:好的,我想能管用的。
(点评: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咨询师正是通过询问来访者能够控制自己喝酒时的经历——例外,从而引发出来访者对自身问题的解决之道。
)2、重新建构问题,能够引发来访者的改变。
一般来说,来访者与咨询师交流时,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负面的情绪和事件上,此时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尽快从负性情绪中转向,聚焦于正向的方面、问题解决。
那么怎么转向呢?先看看下面表格中的句子:来访者的语句大多是沮丧的,咨询师要把来访者表达的意思用正向的语言说出来。
即重构问题,与来访者谈论他的需要,澄清来访者的目标,而非让来访者不断抱怨。
因为抱怨只会使人停留在挫折的无可奈何中。
所以我们要询问来访者想要什么,而非不想要什么。
如来访者一味谈论自己的抑郁,就会陷在抑郁中无法自拔。
如果让他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快乐,就能与咨询师一起建构获得快乐的方法。
3、小改变引发大效应:“焦点”重视任何一个小的改变。
第一,从小的改变入手,事情比较容易成功,成功的经验能够使来访者产生信心及力量去处理更困难的问题,进而推动整个情况的改变。
第二,当有一个小的改变发生时,所处的环境也会与原来有些不一样,从而又会引发来访者新的改变。
因此,小改变会逐渐积累成大的改变。
第三节咨询流程三个阶段——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休息阶段、正向回馈阶段(截图)一、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约40分钟):1、目标架构直截了当询问咨询目的,明确来访者的期待,理清他想要的目标,而不是一味抱怨。
典型问法“你到这里来的目的是……”2、例外架构确定目标后,需要遵循“例外带出问题解决”这一基本理念进行例外架构。
引领来访者区分“问题发生时”以及“问题未发生时”,并且更注意后者的存在与意义。
如果来访者叙述的是曾经有过的解决方式,就可往深入的方向多做一些,如果是偶发的成功经验,就可沿着如何才能使这种经验再发生的方向探讨。
典型问法“这个问题什么时候不发生?”“你想要的这个目标,什么时候发生过?”3、假设解决架构通过例外架构找到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就要邀请来访者进行脑力激荡,假想如果问题已经解决或目标已经达成时,他会是什么样子,跟现在有什么不同,并鼓励来访者去做目前可以做到的一小部分。
典型问法“当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你的行为会有什么不一样?”这是最容易引发来访者用正向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案例:大学生张某,男,人际关系不良咨:你到这里来的目的是……(目标架构)访:我想知道怎么才能和宿舍的人和睦相处。
咨:什么时候你与宿舍的人相处得比较好?(例外架构)访:当我和他们一起聊天、开玩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