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索菲娅·科波拉研究综述
摘要:导演索菲亚·科波拉的《处女之死》《迷失东京》《绝代艳后》均以女性作为主角,通过镜头,细腻地展示了女性的心理,表现出女性主义与电影结合。
由于导演索菲娅·科波拉的作品风格有别于传统美国电影,导致关注度并不大,理论研究数量更是屈指可数。
通过对她电影作品创作背景分析和影像细读,进行梳理,对未来女性电影的创作和鉴赏很有必要。
关键词:索菲娅·科波拉;研究现状;主题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12-01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索菲娅·科波拉曾因为笨拙的演技被金酸莓奖屡屡羞辱,甚至被嘲笑成“木头”。
然而从开始走上导演之路的索菲娅·科波拉仅用29天拍完《处女之死》在2001年获得y·ung h·llyw·d awards 最佳导演、mtv电影奖—最佳新人电影制作者,用27天拍完《迷失东京》,最后再凭一部《绝代艳后》,终于一跃成为美国最原创、最有前途的年轻女导演。
作为《教父》大导演法兰西斯·科波拉的独生女,在2004年凭借自编自导的低成本独立制片《迷失东京》,获得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导演提名、最佳原创剧本获奖。
2006年索菲娅·科波拉凭借《绝代艳后》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影片提名,2010年凭借《在某处》获得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索菲娅·科波拉一改以往好莱坞式的电影风格,不同于主流商业电影中常常提供的男性的“英雄梦”“个人主义”。
索菲娅·科波拉对电影的控制完整且有力,三部作品在主题上互相联系,并有一定的延续性,所使用的电影语言自成一派,所选择的题材都有一定的自传性,并表露出含蓄的女性主义倾向,从而使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刻上了独属于作者的印痕。
当下,由于电影工业性和商业性的增强,电影作者逐渐变得难以辨认,女性电影作者则更为少见。
因此,在科波拉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经验,因为总体的匮乏而显得格外弥足珍贵。
在这一背景下,我选择新锐女导演索菲娅·科波拉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在中国女导演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导演李玉拍摄了《苹果》(迷失北京)就是像《迷失东京》致敬的,形成了一派以女性主义的视角从现实的角度阐述故事的电影风格类型,也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
二、研究现状及领域
目前,国内文献中对索菲娅·科波拉及其电影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专著更是凤毛麟角,对其作品的分析也为数不多,并未形成体系,不能呈现索菲娅·科波拉电影的全部艺术价值。
涉及索菲娅·科波拉导演的研究文章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导演以及导演家族的历史资料。
索菲娅·科波拉作为一个新进女导演,从金酸莓十年最烂新星到史上百位伟大导演之一,她用三部电影“修正”了全世界的眼光,逐渐放眼中国女导
演的关注,女性电影的崛起。
第二部分是对索菲娅·科波拉电影作品的分析,这类分析文章主要集中在《处女之死》、《迷失东京》、《绝代艳后》。
大部分作品均认为科波拉已完成的三部长片,其实是一以贯之的女性成长三部曲。
如前所述,《绝代艳后》是《迷失东京》中女孩的未来时,而无疑《处女自杀》中的五姐妹,以其对女性从少女到女人的历程的细腻、准确的描绘,表现了一个性别个体如何在时间的流逝中获得并发现了自我。
期刊文章单纯从表面情节上研究内容的女性主义以及使用了一些精神分析的方法。
从时间和索菲娅·科波拉的创作历程上看,她的导演前三部影片分别创作于1999年、2004年和2006年,且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在2010获的金狮奖的《在某处》虽然获得很高荣誉,但在国内却没有找到相关研究,对于索菲娅·科波拉的电影创作和以索菲娅·科波拉为对象的电影研究来说,都是一个断裂。
从内容上看,对于索菲娅·科波拉影片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散文诗化的风格以女性为主角塑造人物形象,并没有深入触及索菲娅·科波拉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核。
第三部分导演索菲娅·科波拉的风格,自传式的电影形式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因而有关导演阐述的文章较多,这些阐述不仅局限于电影的艺术特色,还包含了历史、建筑、政治等综合各个方面的研究。
《从看洛可可式室内设计风格》、《迷失在文化中从文化语境看美国人在日本的文化休克》等都有提到。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索菲娅·科波拉电影的研究不仅数量少,在研究角度上和切入点上则略显单一,并且在时间发展上呈现断裂的趋势,关注的焦点仅仅集中在索菲娅·科波拉的个别的电影作品上,例如《迷失东京》,对于索菲娅·科波拉最近的创作发展并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琬颖.索菲亚·科波拉电影作品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2.
[2]孙小韵.索菲亚·科波拉的少女迷梦[j].西部广播电视.2007,(05):48-50.
[3]青溪.豪门新贵索菲亚·科波拉[j].大众电影.2007,(09):54-55.
[4]曹娟.梦境与游戏:索菲亚·科波拉的电影世界[j].当代电影.2013,(03):193-196.
[5]托德·肯尼迪,王琼.斩首好莱坞——索菲娅·科波拉作为女性作者[j].世界电影.2012,(05):121-137.
[6]张蕾.自我突围的影像历程——论索菲亚·科波拉女性电影三部曲的真实内涵[j].大众文艺:理论.2009,(1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