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法言法语汇总《罗马法的精神》:“外国法律制度的接受问题并不是一个‘国格’问题,而是一个单纯的适合使用和需要的问题……只有傻子才会因为金鸡纳树皮并不是在他自己的菜园里生长出来的为其理由而拒绝接受。
(转引自潘汉典为K茨威格特和H克茨所著《比较法总论》所写的中译者序,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4页。
)安全愈是神圣不可侵犯,主权者所保护的国民的自由愈多,刑罚也就愈公正。
——贝卡利亚:《论犯罪和刑罚》俺来了,俺看见,俺征服!(凯撒说的,凶恶吧!)英译:Icame,Isaw,Iconquered!傲不可长,欲不可纵。
保护消费者的最有效方法是国内的自由竞争和遍及全世界的自由贸易。
——【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必须说明什么是合于法本质,什么是悖于法本质的,不是美学而是伦理学,伦理学非但不否认为权利而斗争,无论是个人还是国民,为权利而斗争是他们的义务。
——【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 陛下虽在万人之上,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英国法谚避免损害者较取得利益者为优先表达一种意思意味着排除其他意思。
不得推定任何人遗弃自己的财物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
——【中】《管子》不公正的法律不是法律。
或:恶法非法。
不可强迫某人与他人共享某物。
(引申义:共有所有权需以每一共有人的自愿为基础。
) 不幸事件只能落在被击中者头上罗马古谚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
英译:Ign orance of fact excuses——ignorance of the law does not excuse.财产法是属于公平竞争的原理,而身份法(也就是大陆说的人法)属于弱者保护的法理,类似于社会保障法,因此,民法的两大板块的逻辑不同,应把相应的内容集中规定,形成泾渭分明的格局。
场所支配行为超出管辖权所作的判决不必遵守 沉默将被理解为同意。
惩罚是对正义的伸张。
——[英国]奥古斯丁惩罚在罪犯看来应该是他的行为的必然结果,——因而也应该是他本身的行为。
他受惩罚的界限应该是他行为的界限。
——马克思惩其未犯,防其未然。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
——[美]道格拉斯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岭。
——西方法谚程序先于权利。
——英国法谚 程序先于权利。
——英国法谚程序正义”理念就是在不否认实质正义或实体正义的价值的同时,强调程序的优先,或者说是以程序为本位。
然而另一方面,如果说法治是以程序正义”为其标志的话,那么,也由此决定了其自身的局限性--这就是贯穿法治运作过程中的永恒矛盾:法与情理、规则与价值、法律规范与道德及其它社会规范之间冲突和矛盾。
——【中】范愉《程序正义观念与中国的社会现实》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Justicedelayerisjusticedenied)。
——西方法谚从规则中不能推论出何谓正义,相反,规则渊源于我们关于何谓正义的知识。
——【古罗马】(法学家)尤里乌斯保罗从人道的立场看,死刑像所有的肉刑,特别是现在又有所回头的阉割刑一样,是卑鄙无耻的,因为它们将人贬谪至仅具有纯粹肉体的生物。
——拉德布鲁赫从现实出发,对每一个谋求法治的国家或民族来说,都是具体的。
它要求我们立足自己本国的政治、法制、历史、传统、观念等客观现实,而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这种从现实出发的法治建设,不是指的要抱残守缺,而是指的要革故鼎新;不是指的要讳疾忌医,而是指的要对症下药。
既要临渊羡鱼,更要退而结网,把法治建设落在实处,使法治是在发展,而不是在虚涨或停滞。
——【中】卓泽渊《法治:路在脚下》存疑时有利于被告(in dubio prereo)。
呆板的公平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
——托马斯福勒 单凭行为不能判定某人有罪,除非他还有犯罪的意图。
注:这句法谚里面包含着英美刑法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mens rea”(犯罪意图,主观恶意) 但法官的公正及民众对其的公信力并不是随着法官穿上法官袍而必然会一同到来。
它的实现,需要以法官正直平和的人格气质、深厚扎实的法律底蕴、清正廉洁的道德素养为条件。
也只有这样,法官袍才能上升为一种象征,而不仅仅是一种服饰。
——【中】江佩阳《“法官袍”随想》当此法治时代,若但征之今而不考古,但推崇西法而不探讨中法,则法学不全,又安能会而通之,以推行于世。
——【中】沈家本当代中国的法治推进者们的当务之急是也许不是忙于解决什么制度缺失的问题,而是认认真真地解决纸上谈兵式的认识论问题:法治不仅仅是一些刚性的外在制度,还是一些柔性的内在观念和意识;忽略外在制度以外的东西,法制万难成为法治。
——【中】李长喜《解读法治》当国家制定的法律朽坏的时候,自然法便会取而代之。
或:国法既坏,天道遂行。
当生命、健康、自由都无法得到充分保护的时候,即使拥有万贯家财又有何用。
所以,在民法中,人格尊严、人身价值和人格完整应该置于比财产权更重要的位置,它们是最高的法益”王利明《人格权制度在中国民法典中的地位》,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第44页。
当事人给法官事实,法官给当事人法律”-罗马法法律谚语当事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法官当一部制定法所为之服务的理由不复存在的时候,这部法律也便会随之消失。
(注:这个法谚似乎暗合于耶林的观点:法律是达致政治社会所确立的某些目标的手段,当一个目的已经没有存在理由的时候,为了达到该目的而制定的法律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 德治不是万能的,法治也不是万能的。
两者相得益彰,刚柔相济。
然德治在时间上总是先于法治的,所以,法治的源头在德治。
——【中】郝铁川《法治的源头是德治》动产不许追及。
动产附骨 对权力概念的定义,人们趋向于从“力量”、“能力”、“关系”三方面进行表述。
从力量方面表述,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和职位范围内的执行力量;从能力方面表述,权力是特定的主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客体,产生一种压力,继而使客体服从的能力;从关系方面表述,权力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
——【中】孙利军《权力变异与腐败》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因为,即便是最小的恶果,一旦成了确定的,就总令人心悸。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对于一项含糊不清的回答,应朝着不利于回答者的方向解释。
(注:这一法谚所体现的原则后来演变为“doctrine of contra preferentem”,是普通法法域解释保险单的一项重要原则。
) 多行不义必自毙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中】韩非子法不可知,威不可测。
法不入家门法不责众法的基地一般说来是精神的东西,它的确定的地位和出发点是意志。
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就构成法的实体和规定性。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法官谙知法律。
——法谚法官不得因没有法律拒绝裁判。
法官不知道有父母,只知道法律和真相”。
(Justice knows neither father nor mother, but regards truth alone)-西方法律谚语法官的操守有如皇后的贞操,不容怀疑。
法官的良心是社会正义的最终保障。
法官的一顿早餐决定了被告的命运。
——西方法谚法官老的好,律师少的俏。
法官乃会说话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
[美]爱德华S考文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卡尔马克思法官所奉行的标准是:一致性、平等性和可预见性;而立法者所奉行的标准则是:公平分享、社会功利和平等分配。
——【英】保罗A弗罗因德法官应在其所有活动时,避免各种不正当的行为,以及不正当的形式出现如果法官的公正性受到怀疑,他就不能审理案件,这一点姑且不论,还应当认识到,法官无论何时,个人行为举止都应是值得公众信任,公平诚实,有助于司法界的团结。
——【美】马丁阿斯潘《法律道德和司法独立》法家学说对君主并无明君贤相之类的直接人格要求,但它无疑与儒家政治学说一样,同为治者之学,只不过马基维利(Niccol ò Machiavelli )式的君主论色彩更浓厚一些而已。
——大木雅夫<<法治与德治——立宪主义的基础>>法理乃法律之精神。
The reason of the law is the soul of the law.法律]藐视夸夸奇谈和冗长的句式。
(爱德华柯克法官语)注:强调法律语言应有效、明晰、精炼。
法律必有漏洞(Non est regula quin fallet)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西方法律谚语法律不关心琐事。
法律不会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英译:Lawdoesnotcompelamantodowhatheisimpossibletoperform.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英国法学家波洛克法律不强人所难法律不是保护崇高,而是保护一般”杨立新法律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但它自认为它是整个世界。
——约翰莫蒂默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象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
——[意]贝卡利亚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是以经验去克服逻辑上的不可能”——Holmes,The Common Law,1981,转引自王泽鉴《民法总则》P498法律的生命从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美]霍姆斯法律的制订是为了惩罚人类的凶恶背谬,所以法律本身必须最为纯洁无垢。
——[法]孟德斯鸠法律的制订是为了惩罚人类的凶恶背谬,所以法律本身必须最为纯洁无垢。
[法]孟德斯鸠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
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
——著名大法官卡多佐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7页。
法律绝不可能发布一种既约束所有人同时又对每一个人都是最有利的命令。
法律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准确地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作出何谓善德、何谓正当的规定。
人之个性的差异,人的活动的多样性,人类事务无止境的变化,使得人们无论拥有什么技术都无法制定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绝对适用于各种问题的规则。
——【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篇》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公民的权利法律乃良善允正之术。
(乌尔比安引塞尔苏) 法律乃最高的理性,为自然所固有,规定着当为与不当为。
(西塞罗:《法篇》) 法律人的尊荣,在于法律人的寂寞。
——【中】翁岳生法律如果不被人们所信仰,它就是一纸空文。
法律上的效率效益反映的并非完全是狭义经济学上的含义,诉讼成本除了法院和当事人的开支,还包括因诉讼导致的当事人社会生活的不便与面临社会重新评价的风险。
正当程序通过其参与性、理性、公平性、及时性与终结性等价值追求可以有效降低这一诉讼成本,实现程序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