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体质与食疗——如何改善热性寒性体质作者:年级:学号:日期: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人的体质的分类:寒性、热性和中性,分析了不同体质的特点。
同时按照食物属性,将食物分为寒性、热性和平性。
最后论述了如何运用食疗来调节和改善寒性和热性体质,达到最佳的体质效果。
关键词:寒性热性中性正文:人体体质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寒性、热性和平性。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平衡的有机整体,体弱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
寒体性质是身体内部阴气过剩,导致阴阳失调。
后天因素同样影响体质,比如:饮用水份过度。
过度饮用可乐、果汁。
食物营养不足。
喝酒、抽烟、打麻将。
这样会使身体里面抗黑激素,血清素等使体温上升的激素分泌不足,造成轻度的忧郁症。
心境不宽,常勃然大怒。
生气时,身体里面不断分泌肾上激素在你发怒时会被使用一空,结果只能从其他内脏中释放出养分来补足。
当一下子被大量使用的养分超过内脏、血管和其他细胞所需养分时,多余养分会排泄到毛发和尿液中,造成“气得直冒冷汗”。
寒性体质的人主要有以下特征:不常喝水不会觉得口渴,常觉得精神虚弱且容易疲劳,脸色苍白、唇色淡,怕冷、怕吹风、手脚冰冷,喜欢喝热饮、吃热食、常腹泻、常小便且颜色淡,月经常迟来,血块多,舌头颜色为淡红色。
具体表现为内脏下垂,对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功能减弱,以至身体对热量吸收减少,身体呈寒性。
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湿热体质逐渐成为我国人群中常见的体质热是一种热象。
如辛辣或者热性的食物吃多了,人体会滋生内热。
体内阳气过盛,阴并制阳,也易产生热象。
水湿滞留过久会化热,而阳热的人则因水湿入热湿热是指人体内的湿与热同时存在的现象。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即常食味厚、脂多、油腻的食物会导致湿热内蕴,易患疔疮之类的疾病。
《读医随笔》中说:“病痉者,其人必平日湿重而气滞,或血燥气涩也。
”即湿热体质者体内湿气较重,且容易引起气滞,或者有血燥热、气机不畅的现象。
《温热论》中说:“有酒客里热素盛,外湿入里,里湿为合。
在阳之躯,胃湿恒多;在阴之体,脾湿亦并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性体质的人喜欢吃冰凉的东西或饮料,喜爱喝水但仍觉口干舌燥;脸色通红、面红耳赤,脾气差且容易心烦气躁,全身经常发热又怕热,经常便秘或粪便干燥,尿夜较少且偏黄。
通常易流汗,所以一般都不会有水肿问题,但很容易因饮食过量,而出现便秘的情形,大量的宿便积存就变成小肚腩。
热性体质人通常易流汗,所以一般都不会有水肿问题,但很容易因饮食过量,而出现便秘的情形,大量的宿便积存就变成小肚腩。
阴虚体质的人内分泌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易产生心动过速、失眠、焦虑、高血压、月经常提前来、小便量少而且颜色深黄。
:热性体质的人体内营养物质不足,对全身的滋养功能减退而表现出“干燥”的特征:口渴,头发皮肤干枯起皱,尿少,便秘。
而且还有虚热:四肢温热、怕热、舌苔多呈黄色、脸色红赤、情绪急躁。
喜欢喝冷饮,进入冷气房间就备感舒适即使是冬天也喜欢喝冷饮。
舌苔呈深红色。
说话很快,发音清楚、准确。
唾液分泌旺盛。
手心长时间保持热暖状态,两颊颜色红润,日常平均体温在36.3℃以上。
坐姿不固定,身体爱摇来摇去。
热性体质的人生性好动、贪玩,从小就坐不住;喜凉怕热,吃冷饮不论冬夏且消耗量惊人,却不太吃辛辣的东西;刚刚进入青春期就长了一脸的小痘痘。
中性体质又称为正常体质,是指阴阳平衡、气血旺盛流畅、脏腑功能正常协调,身体抗病能力强的生理特征。
中性体质的人先天秉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才能完成。
中性体质的人的特点为不寒不热、形体胖瘦匀称、体格健壮、发茂乌黑、面色光泽、食欲正常、睡眠良好、耐寒耐暑、精力充沛、舌淡红润有光泽、舌苔淡薄、脉像和缓有力。
中性体质男性多于女性。
年龄越大,中性体质的人越少。
年龄大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体质上的偏差,很多疾病会慢慢产生。
这几种体质中当然是中性最好了,可是大多数人的体质都是偏寒或偏热,这样虽无大疾病,但是还是应该调整成中性体质最为理想。
所以就要学会如何运用食疗了。
说到食物属性,中医有所谓“四气”,这是指食物进入体内,会产生“寒、热、温、冷”的作用,如果不温不热,不寒也不凉,则归属于“平”性,而每种水果,都有其属性,一般分为“温热”、“寒凉”、“甘平”三类。
中医又将食物分为寒性、热性与平性。
从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记载的300多种常用食物分析,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居后。
一般说,各种性质的食物除都具有营养保健功效之外,寒凉性食物属于阴性,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温热性食物属于阳性,有散寒、温经、通络、助阳等功效。
寒性体质的人因为血液循环不好,所以容易手脚冰冷,但偏偏他们却不爱做运动,又怕冷,要改善这情况,就要先从食物入手,选择属热性的食物,平衡体质。
寒性体质者食用过多寒凉食物时会造成末梢血液循环不良,会出现畏冷症状,严重者会手足麻木。
除加强锻炼,保证生活规律外,寒性体质者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5、维生素C等营养素,以及铁、锌等矿物质的摄入。
寒性体质缺乏维生素C更易造成机体疾病,但食补要从温性原料(如枣、桃等)中摄取。
饮食煮汤以温热类原料为主,忌食寒凉、辛辣刺激的食物。
可选用牛、羊等温热性畜类,配平性辅料为佳。
调味适合清淡、咸鲜、酸甜等口味,喜辣者可微辣,忌火辣。
寒性体质者制汤最宜用沙锅,饮汤时宜拌食主料,饮汤后可食用清淡菜点。
沙锅暖汤最宜调养胃肠,若饮汤后食用口味过重的菜,则降低了暖汤温胃的功效,且容易食用过量,造成消化不良清热祛湿的消暑制品性质寒凉,体内有热时则清热,无热时则易伤阳气,因而偏寒体质患者不宜过多进食用于消暑的寒凉食物。
食物的寒凉包括其性质属于寒凉(如苦瓜、马齿苋)及食用时温度很低(如冰冻西瓜、雪糕)两方面,体质偏寒的患者无论春夏秋冬都要避免。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虚寒体质的人,最好少吃西瓜、香瓜等寒凉性的水果;热体质的人,最好少吃荔枝、龙眼等温热性的水果。
过敏体质的人,最好少吃芒果,因为芒果皮有组织胺成分,容易引起过敏。
寒性体质的人要多挑温热性食物,它们具有温中,补虚,助阳、驱寒的作用,能改善其已衰退、沉滞、萎缩、贫血等症状。
另外,适量食用辣味食物,散寒且刺激内分泌,尤其性腺;酸性食物,收敛、生津益阴,防止湿气聚集内。
进补不要过量,过量会伤身,温热性补药一餐中不要超过3种。
如一人用,最好一次一盅或一小碗即可。
因为补是为了帮助阳气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身体需要逐渐吸收,慢慢达到阴阳平衡。
特别注意:人参、鹿茸、肉桂不适合高血压及脑血管硬化的人食用。
久病虚寒的人,往往虚不受补,可从粥、汤上做文章,但要清淡。
淀粉类食物少吃,因为不易消化。
寒性体质的人,多吃一些芳香食物,比如桂花、香菜、香椿等,可自行选配。
坚持一个月后,面色会红润起来,腹痛腹泻消失,人也渐渐不怕冷了。
凡适用于寒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
如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流涕、头痛等症象的生姜、葱白、香菜;适用于腹痛、呕吐、喜热饮等症象的干姜、红茶;适用于肢冷、畏寒、风湿性关节痛等症象的辣椒、酒等,都是属于温热性质的食物。
所谓温热水果,指的是热量密度高、糖分高的水果。
吃下去后,肝脏的葡萄糖磷酸化的反应加速、肝糖合成增加、胰岛素与升糠泪素比例上升、脂肪酸合成提高,三酸甘油脂合成也提高,肝脏充满了待送出的油脂和糖,就容易上火,身体能量增加,就比较“热”。
桃子、杏子、大枣、荔枝、桂圆肉、佛手柑、柠檬(性微温)、金橘、杨梅、石榴、木瓜、槟榔、松子仁、核桃仁、樱桃等都属于温热水果。
凉性或寒性凡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凉性或寒性食物。
如适用于发热、口渴、烦躁等症象的西瓜;适用于咳嗽、胸痛、痰多等症象的梨等都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
凉性食物适合热性体质的人食用,如:鸭肉,鸭蛋,兔肉,蟹,海蜇,海螺,鲤鱼,蛇,小麦,冬瓜,苦瓜,竹笋,茄子,紫菜,紫草,海带,芹菜,白萝卜,油菜,蘑菇,藕,甜菜,茭白笋,丝瓜,慈菇,荸荠,百合,豆芽菜,豆腐,豆浆,豆豉,西瓜,梨,甘蔗,柚子,香蕉,柿子,橘子,桑葚,李子等等。
属于寒性的食物有苦瓜、番茄、茭白、荸荠、菱肉、百合、藕、竹笋、慈姑、魔芋、空心菜、蒲公英、败酱草、鱼腥草、马齿苋、蕨菜、苦菜、荠菜、香椿、莼菜、黑鱼、鲤鱼、河蟹、泥螺、文蛤、蛏子、海蜇、海带、紫菜、田螺、河蚌、蛤蜊、牛奶、豆豉、桑葚、甘蔗、梨、西瓜、柿子、香蕉等。
寒凉类水果包括:柑、橘、菱、香蕉、雪梨、柿子、百合、西瓜等。
体质虚寒的人对这类水果应慎用。
寒性食物:小米、绿豆、海带、绿豆芽、苦瓜、西红柿、黄瓜、香蕉、西瓜、甜瓜等等。
属于寒性的食物有苦瓜、番茄、茭白、荸荠、菱肉、百合、藕、竹笋、慈姑、魔芋、空心菜、蒲公英、败酱草、鱼腥草、马齿苋、蕨菜、苦菜、荠菜、香椿、莼菜、黑鱼、鲤鱼、河蟹、泥螺、文蛤、蛏子、海蜇、海带、紫菜、田螺、河蚌、蛤蜊、牛奶、豆豉、桑葚、甘蔗、梨、西瓜、柿子、香蕉等。
热性体质的人适合喝寒凉属性的茶材,如人参须、西洋参、决明子、苦茶、菊花、薄荷、仙草、绿豆、薏仁、大麦、小麦、小米、杨桃、香蕉、奇异果、草莓、梨子、葡萄柚、樱桃、绿茶等;不适合喝温热、辛辣刺激属性的茶材,如姜、桂圆、肉桂等。
因此,湿热体质者宜吃口味清淡,有利水、化湿效果,能补养脾胃、益肝养血的食物。
此外,湿热体质者还可采用宣透化湿和通利化湿的方式。
宣透化湿是采取散热、泄火、解毒、去浑浊黏液为主要方法。
通利化湿是采取利水、清热、渗湿、泻下为主要方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酒伤肝胆脾胃,容易生湿热,湿热体质者应戒除烟酒。
同时,辛温燥烈、大热大补、味厚、脂多、油腻、甘甜的食物要少食或不食。
从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记载的300多种常用食物分析,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居后。
一般说,各种性质的食物除都具有营养保健功效之外,寒凉性食物属于阴性,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温热性食物属于阳性,有散寒、温经、通络、助阳等功效。
中性体质的人日常养生注意中庸之道,不要吃得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冷,也不吃得过热。
中性体质: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运动上,一般选择温和的锻炼方式,运动强度不要太大就可以。
老年人适当散步、打太极拳。
平性平性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适合于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
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平性食物有:大米、黄豆、黑芝麻、花生、土豆、白菜、圆白菜、胡萝卜、洋葱、黑木耳、柠檬猪肉、主题、鸡蛋,鱼肉中的鲤鱼、鲫鱼、泥鳅、黄鱼、鲳鱼。
另外我们日常里饮用的牛奶也属于平性食物平性水果:有苹果;杏;菠萝;龙眼;甘蔗;乌梅百香果、柠檬、番石榴、柳橙葡萄、木瓜、橄榄、李子、梅、枇杷、山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