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人格第一节人格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人格(一) 概念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
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复杂性5.功能性二、人格的结构(一)气质与性格1.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性格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二)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第二节人格理论一、人格特质说(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
他认为,人格理论应有能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
这种单元就是特质。
多种特质组成了一个人的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
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共性特质)和个人特质(个性特质)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
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所以,他认为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量的差异上,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他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
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三)现代特质理论1.“三因素模型”艾森克(1947,1967)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这三个因素是:(1) 外倾性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2) 神经质,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3) 精神质这一维度是后来添加上去的.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2.“五因素模型”塔佩斯等(1961)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 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
这五种人格特质是:外向性: 表现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 乐观等特质;开放性表现为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等特质.责任心表现为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等特质.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这五种人格特质也被称为"大五人格",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可以通过“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NEO—PI—R)来测量. 3.“七因素模型”特里根等(1987)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了7个因素,构成了七因素模型。
这七个因素是: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
与“五因素模型”相比较,“七因素模型”增加了正效价(如优秀的)和负效价(如邪恶的)两个因素。
人格特征量表(IPC—7,1991)是“大七人格模型”的有效测量工具。
二、类型理论、(一)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一)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类型理论的代表。
法利认为,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与消极性质),法利又将T型人格分为T+型和T—型两种。
在 T+型人格中,又可依据活动的特点进一步分为体格T+型和智力T+型。
(二)对立类型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1.A—B型人格福利曼和罗斯曼(1974)描述了A--B人格类型, 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
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人格。
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
B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5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好,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
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表明,B型人格只占患者的三分之一。
2.内一外向人格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1875—1961)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一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倾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而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
在荣格看来,任何人都具有外向和内向这两种特征,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因而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
还有一类人兼具两种心理机制,哪一种都不占优势,属均衡型人格,我们将其归类为中间型。
(三)多元类型理论1性格的类型(1)按照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划分性格的类型按照性格结构中认知、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哪种占优势,可以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按照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性格的类型按照个体心理活动是否外露,可以将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3)按照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划分性格的类型按照个体心理活动的独立性程度,可以将性格划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其他的性格分类方式2、性格分类还有其他几种方式,比较著名的有E·斯普兰格和T.L·霍兰对性格类型的划分。
E·斯普兰格提出,按照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将性格划分为理论型、社会型、经济型、政治型、审美型、宗教型六种类型;T.L·霍兰提出,按照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将性格划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六种类型。
三、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特质理论与人格类型理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人格的复杂结构。
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结构的四层次理论,这种理论将类型理论与特质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人格的构成可以用四令层次来表现.也就是说人的活动从最簿掸的刺激反应开始,,逐步归结而达成统下的人格.第—层次是特殊反应,许多扫常生活中衰现出来的可观察到的行为即为特殊反应。
第二层次是习惯性反应模式,表示一类较固定的特殊反应,比如:不喜欢聚会,不愿意冲动行事等第三层次是特质,比如:害羞,刻板等等,这是更为稳定和一致的特性。
第四层是类型,比如:内倾、外倾等。
这一层次是最高层次,实际上就是人格的“维度”,即艾森克通过因素分析抽取出来的因素.四、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1.意识层次理论意识层次结构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前意识和无意识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意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
无意识(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2.自我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3.超我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
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3.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
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
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1口腔期(oral stage,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2肛门期(anal stage,1~3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
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
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复、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
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
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之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
于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4潜伏期(latent stage,7岁至青春期)七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
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5两性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后)此时期开始时间,男生约在13岁,女生约在12岁,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
自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以臻成熟。
第三节气质与性格一、气质(一)什么是气质气质是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与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等方面在行为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