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禽流感预防及动物防疫知识

禽流感预防及动物防疫知识

禽流感预防及动物防疫知识主讲人:彭步智1878年,禽流感在意大利的首次暴发使人们开始认识这种极具杀伤力的传染病。

此后,禽流感病毒在近两个世纪中,不断地侵袭着整个世界。

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禽流感在欧亚大陆的暴发日趋频繁。

这种病毒的肆虐不但给许多国家的家禽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同时也向全人类的健康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最严重的暴发1997年5月,中国香港地区的一个养鸡场出现了这一区域首例禽流感病例。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禽流感病毒迅速蔓延,大批感染了该病毒的家鸡死亡。

经专家认定,导致香港特区家禽大规模死亡的罪魁祸首正是H5N1型禽流感病毒。

然而,令专家难以臵信的是,这种历来只威胁家禽的病毒,出现了新的变异并能够传染给哺乳动物甚至是人类。

1997年8月,香港一名3岁的男童因感染禽流感而死亡。

这也是全球首宗人类感染H5N1的个案。

在随后的几个月中,共有18个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其中6人死亡。

历史上波及最广的暴发2003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禽流感袭击了有郁金香之国美誉的荷兰。

3月1日,荷兰东部靠近德国边界的6个农场中发现了H7N7型禽流感病毒。

荷兰政府随即发布命令,要求所有农场暂停鸡鸭及其蛋类产品的转运和销售,并在被发现禽流感的农场方圆10公里范围内划定警戒区。

到3月3日,有禽流感疫情的农场已升至13家。

在短短几周内,共有约900个农场内的1400万只家禽被隔离,1800多万只病鸡被宰杀。

而更为严峻的是,在疫情暴发期间,共有80人感染了禽流感病毒,其中一名57岁的荷兰兽医在对病鸡进行检验时感染病毒,并死于禽流感引起的肺炎并发症。

此后,H7N7型禽流感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

禽流感有哪些常见症状?禽流感的症状依感染禽类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

常见症状有,病鸡精神沉郁,饲料消耗量减少,消瘦;母鸡的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轻度直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和大量流泪;头部和脸部水肿,神经紊乱和腹泻。

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单独或以不同的组合出现。

有时疾病暴发很迅速,在没有明显症状时就已发现鸡死亡。

另外,禽流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取决于禽类种别和毒株以及年龄、环境和并发感染等,通常情况为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

在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禽流感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与病毒的致病性、感染病毒的剂量、感染途径和被感染禽的品种有关。

禽流感不同于流行性感冒农业部总畜牧师贾幼陵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禽流感和人患的流行性感冒不同。

流行性感冒一般分为三种:A型、B型和C型。

B型和C型一般只在人群中传播,很少传染到其它动物。

在鸟类中传播的流感主要是A型,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现在发现它越来越多地传染给其它动物和人类。

禽流感是传染性禽类疾病。

所有禽类都容易感染这种病毒。

禽流感病毒有15个子型,其中两个子型(H5和H7)对家禽最有致命性。

这两个子型也传染给人。

贾幼陵说,禽流感的发病过程非常快,很多家禽看不出什么症状,很快就死亡了。

对于普通百姓应该怎样预防禽流感,贾幼陵建议,一般的大型养殖场应该在通风口、进料口设臵铁丝网,防止其它禽鸟进去;还要注意家禽不能混养,不能把鸡与鸭、鹅一起喂养;人进入养禽场之前和之后都应该换洗衣裳,搞好个人防护。

对于老百姓来说,不必过分担心,只要做好个人防护,问题就不大。

特别注意禽舍消毒据全国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办公室介绍,流感病毒可随感染发病禽的粪便和鼻腔分泌物排出而污染禽舍、笼具、垫料等,但某些消毒剂可以将存活于禽舍的流感病毒杀死。

对污染的禽舍进行消毒时,必须先用去污剂清洗以除去污物,再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最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

铁制笼具也可采用火焰消毒。

由于粪便中含病毒量很高,因此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

粪便和垫料应通过掩埋方法来进行处理,对处理粪便和垫料所使用的工具要用火碱水或其它消毒剂浸泡消毒。

加强禽类饲养管理加强禽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禽流感的有效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所有动物传染病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良好的饲养管理下才能保证家禽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并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

从禽流感预防角度来说,必须将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通过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如养殖场舍的隔离、环境消毒、控制人员和物品的流动等,防止禽群受到疾病的危害。

禽流感的特性病毒能迅速变异该种病毒能够吸收重组其他病毒的遗传物质、迅速变异。

一旦变异病毒传播到人身上,与人类普通流感病毒相结合,就会成为一种新型流感病毒。

人类对新病毒不具备任何免疫力。

可在体内存活10天该病毒的分离株也同样具有高致病性。

家禽在感染H5N1病毒后即使幸存下来也有传染性,至少在10天内病毒都会在家禽体内存活,通过排泄物等进一步感染其他家禽或候鸟。

与禽流感病禽密切接触人员防护指导原则为做好与感染禽流感的家禽密切接触人员的防护工作,特制订本指导原则。

一、防护用品标准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医用级的标准。

(一)防护服应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3,由帽子、上衣、裤子组成,可为连体式或分体式结构,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

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帽子面部收口和腰部可采用弹性收口或拉绳收口。

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

(二)防护口罩应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2003。

口罩可分为长方型和密合型,应配有鼻夹,具有良好的表面抗湿性、对皮肤无刺激,气流阻力:在空气流量为85L/min的情况下,吸气阻力不得超过35mmH2O,滤料的颗粒过滤效率应不小于95%。

(三)手套为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

(四)长筒靴或可消毒的保护性脚套防水、防污染。

(五)面具透亮度好,有较好的防溅性能。

二、防护原则(一)适用范围与感染禽流感的家禽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养殖、分拣、运送、销售、捕杀和死禽处理等的人员,以及对有关场所进行终末消毒的专业人员。

(二)防护要求1.防护要求为穿普通工作服、外罩一层防护服(隔离衣),戴口罩、乳胶手套,穿长筒靴或戴可消毒的保护性脚套。

2.每次接触动物后立即进行手部清洗(见图)和消毒。

离开污染区时,脱防护服前用流水及肥皂冲洗手一次,脱防护服后再次用流水及肥皂冲洗手,每次冲洗1分钟左右。

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3.标准的洗手方法:1.掌心对掌心搓擦2.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3.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4.两手互握互搓指背5.拇指在掌中转动搓擦6.指尖在掌心中搓擦4.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

(四)其他要求1.建议有明确吸入可疑感染物质的人员(例如,分拣员和参与贸易市场大规模分拣的工作人员)应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等。

2.建议与感染或可疑感染禽流感的禽类动物有密切接触的人员接种流感疫苗,以降低同时感染人类流感和禽流感的机率,从而减少病毒基因重组的可能性。

(五)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经常与活禽密切接触的人要穿防护服,佩戴口罩,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工作前后彻底消毒、洗手等;普通人群避免直接接触病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

此外,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和药物,并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可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生物学家就人类如何避免感染禽流感提4点建议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已发生了人类因感染禽流感死亡的病例,生物学家就如何避免感染禽流感提出了几点建议。

建议一:别去疫区旅游旅游者应当避免去暴发禽流感的地区。

因为目前仍未找到禽流感的病毒源,也不知病毒的真正传播途径以及会否由禽畜传给人类,或者再由人传人。

建议二:别与活禽接触如果必须要到禽流感流行的地区,那么必须牢记:禽畜粪便很可能是禽流感传播的途径之一,接触禽畜后切记要用洗手液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人们特别是儿童,应避免与活禽接触。

建议三:重视疾病预防由于目前还没有有效疫苗,而冬春季节又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专家提醒市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建议四:重视高温杀毒此外,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高温及紫外线均很敏感。

在56℃时加热30分钟,60℃时加热10分钟,70℃时加热数分钟,阳光直射40到48小时以及使用常用消毒药均可杀死禽流感病毒。

针对流感病毒的消毒措施有哪些?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

当流感病毒被加热到56℃并持续30分钟,或者被加热到60℃并持续10分钟时就会丧失活性,如果被加热到65℃~70℃时只要几分钟时间即丧失活性。

但是,流感病毒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紫外线也是流感病毒的“克星”,用紫外线直接照射病毒可以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

在阳光直射下流感病毒40~48小时即可失去活性,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流感病毒,可以迅速破坏其感染性。

另外,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也很敏感。

常用消毒药如福尔马林、氧化剂、稀酸、脱氧胆酸钠、羟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铵离子、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剂)、重金属离子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吃鸡蛋时应该注意什么?鸡蛋壳有可能被病鸡的鸡粪污染,而鸡粪里可能会有病毒存在,所以鸡蛋外壳应该用流水清洗,同时要注意洗手。

另外,食用鸡蛋时应烹调充分,不要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

禽流感流行季节能吃鸡、鸭等家禽吗?目前,我国各地检疫部门已采取紧急防范措施,所以,正规市场上经过检疫的家禽可放心食用,关键是要煮熟、煮透。

如果食用未经检疫或来自疫情暴发区的病禽,则不排除染病的可能。

我国目前尚未发现因吃禽肉、鸡蛋受到感染的病例,人们大可不必“谈禽色变”。

禽流感一闹,令不少百姓“闻鸡色变”,不敢吃鸡,甚至担心买只活禽回家也会被传染。

百姓的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方面,非典刚走,人们还惊魂未定,对禽流感这种传染性很强并已经致人于死地的病毒不可能不感到惊恐;另一方面,自1997年以来,禽流感疫情虽然已经发生了4次,但这次的等级最高、影响地区最广、死亡人数最多。

禽流感的危害,尤其是对人的危害,的确不可以小觑。

党中央、国务院特别强调,要坚决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对人的感染,这是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检验预防工作的重要标志。

因此,防治禽流感,小心谨慎是必要的、必须的,麻痹不得。

但是小心谨慎并不等于“闻鸡色变”,不等于要排斥和拒绝所有的鸡,尤其是那些健康的、并未感染病毒属于无辜的鸡。

与非典一样,禽流感也是可防可控的。

世界卫生组织称,感染家禽或者禽蛋如果在摄氏75度以上煮熟,那么禽流感病毒就会死亡,也不会传染禽流感。

省农业厅有关专家同样表示,买活禽回家做着吃应该不会被传染,因为人接触病禽释放的分泌物而被传染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环境中病毒浓度高,这通常是在养禽场等病禽高度密集的地区;而在市场中买一只活鸡,即使有病毒存在,由于其在空气中浓度较低,往往也不易传播,因此基本上是安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