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寄语
深化国企改革与
发展混合所有制
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国资改革领域的一大亮点。
混合所有制不是新话题,甚至是个模糊概念。
自十五大报告
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的概念,时隔十六年,混合所有制却再次引起热议,是因为国企改革已经进
入“四分离”改革的深水区,而混合所有制有望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突破口。
首先,国企改革的“内部治理外部化、外部治理内部化”困境,需要引入混合所有制。
我国的公司治理已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第二阶段是完善治理机制,第三阶段是提升
治理的有效性。
目前国有企业很多治理结构、治理机制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公司治理行为的行政化
问题严重,突出表现为“内部治理的外部化、外部治理的内部化”。
即本来应该由内部治理的决策职能,
比如高管任免、薪酬、股权激励等,现在仍由外部治理主体决定;而外部治理的很多职能,比如企业
办社会的职能,却由内部治理承担。
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国企治理的有效性,阻碍着国企的改革进程。
而国企改革中引入混合所有制,实现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等非国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可以将
国有资本的资本优势与民营资本的灵活市场机制优势合二为一,从而产生“1+1>2”的治理效果。
这将
有利于扭转国有企业目前两权不分、政企不分、社企不分、党企不分的“四不分离”困境,进而盘活
国有资本。
其次,现代企业制度只要不存在所有权歧视,天然就是混合所有制,因此关键要看混合所有制里边“装什么药”,如允许民营控股到什么程度。
最近从国务院国资委到地方国资委都在探索国企按
功能进行分类。
为什么这项活动如此如火如荼?就是因为不同功能的国企目标不同,行政型治理程度与
允许民营控股的程度也就存在差异。
国企分类治理改革的设想已初见端倪,政策类国企、平台类国企
以及竞争类国企的分类也已“拨云见日”,渐渐提上改革议程。
竞争类国企应该首先探索推进混合所有制。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权配置方面,竞争类国企可以参股或相对控股,政策类和平台类国企就要绝对
控股。
另外,如果集团公司的下属公司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而集团公司却“新瓶装旧酒”,国企改
革也难以取得显著成效。
所以,国有企业集团探索混合所有制,要“母子并进”,“母子协同”。
最后,深化国企改革需要一个过程,为此可以首先探索“双轨制”。
国企治理改革的路径是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换,而经济型治理的基础是市场。
国企治理长期存在的行政型依赖,与中国计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不无联系。
国企治理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不能用国家治理的方式来
治理,也不能用政府治理的方式、政党治理的方式、社会治理的方式来治理国有企业。
但飞越国企治
理的深水区,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为此,深化国企改革可以首先探索双轨制,从探索实行混合所有
制的国有企业做起。
国资委应该放开并授予此类国企一般企业所应有的权利。
最初可实行“双轨制”,
即先放权给集团的子公司,如赋予董事会高管任免、薪酬、股权激励等权限;对通过市场招聘和民
营等非国有股东提名的高管,可放开管理权限和行政部门规定的薪酬限制等。
通过“双轨制”,再慢慢
向一般国有企业全面放开,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基础,进而深化并完善国企的治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