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变形监测技术方案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2011年6月10日目录技术方案 (I)一、工程概况 (1)二、场地岩土地质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 (1)2.1地质条件 (2)2.2水文条件 (3)2.3基坑支护方式 (3)三、监测内容 (3)四、监测目的和依据 (3)4.1监测目的 (3)4.2监测依据及要求 (4)五、桩顶及桩体水平位移监测 (4)5.1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 (4)5.2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5)5.3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周期和监测频率 (7)5.4桩体水平位移监测 (7)六、沉降观测 (9)6.1沉降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 (9)6.2沉降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0)6.3沉降监测周期和监测频率 (12)七、锚杆轴力监测 (12)八、周边建筑物裂缝监测 (13)九、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14)9.1监测数据处理 (14)9.2信息反馈 (14)十、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14)十一、参加监测人员、仪器设备配置 (15)十二、作业安全措施 (15)十三、最终成果和技术报告 (16)附图:1、北京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基坑监测点布置图;2、沉降观测点制做示意图及说明;3、基准点埋设示意图;附表:1、北京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基坑监测周期与频率表;2、北京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周边建筑物监测周期与频率表;3、北京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拟建建筑物监测周期与频率表。
北京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基坑及周边环境变形监测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受甲方委托,我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北京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工作。
我单位将严格按规范要求,及时按计划进行监测工作。
拟建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拟建建筑物包括酒店、配套办公楼、公寓及地下车库,各建筑物基本情况见下表。
建筑物概况一览表拟建建筑物的±0.000=30.650m,现状自然地坪标高为31.65m,主要基础埋深15.41m~20.36m。
根据现场表明,拟建建筑物四周均紧邻红线,距离为3.00~4.30m,红线外有建筑物或道路,属周边环境较为复杂的基坑,为确保周围土体及建筑物、道路的稳定与安全,并保证干槽作业,须进行基坑降水及有支护土方开挖。
基坑大小为210m×147m。
本基坑工程为一级基坑工程。
二、场地岩土地质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地形、地貌依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在地貌上位于温榆河洪冲积扇中部,表层人工堆积层,其下为第四纪沉积层,第四纪地层厚度约在200~400m。
地层情况根据目前所完成的现场勘测,将勘探范围内的地层,按其沉积年代、成因类型及岩性划分为人工堆积层与第四纪沉积层2大类,根据各土层岩性、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工程特性对各土层进一步划分为9个层。
现按自上而下顺序,对地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表。
地层岩性特征一览表本次现场勘察期间(2008年1月下旬)于场区钻孔内实测到地下水静止水位结果详见下表。
根据拟建场区附近已有资料,拟建场区历年最高水位标高接近自然地面,近3~5年最高水位为地面下2.00m。
2.3 基坑支护方式本工程采用土钉墙+桩锚杆复合支护体系。
护坡桩长15-24.30.00m,锚杆体采用1860型钢绞线,杆体长度为:自由段(5.00m)+锚固段+张拉段(0.8~1.0m)。
三、监测内容1、桩顶及桩体水平位移监测;2、桩顶、地表、周边建筑物、拟建建筑物沉降监测;3、锚杆轴力监测。
4、周边建筑物裂缝监测四、监测目的和依据4.1 监测目的根据甲方及规范要求,应对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基坑支护工程项目边坡的变形,从基坑开挖、直至基坑肥槽回填阶段、拟建建筑物从地板施工直至沉降基本稳定的完整过程,进行监测,达到确切反映实际变形程度的基本要求。
通过变形观测,取得精确可靠的变形数据,了解边坡、周边建筑、管线、拟建建筑物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变形规律,有效监视边坡在基坑施工期间的安全,以便随时监督施工,确保安全生产和运营,在检查、处理有关工程质量中,藉以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为验证有关工程边坡支护、工程结构设计的理论及设计参数,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4.2 监测依据及要求4.2.1执行技术标准规范4.2.2 执行本方案的要求严格按照预定技术方案执行,服从监理工程师的监督检查,坚持负责人签字制度,确保观测质量,确保仪器、人员安全。
五、桩顶及桩体水平位移监测5.1 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5.1.1基准点的布设(1)监测基准点做法变形监测基准点是变形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
本项目拟建立9个基准点。
基准点采用双金属管浅埋标结构(主要由底靴、内外金属套管、标志头、阴井盖等组成)。
基准点应在基坑的变形影响区以外。
同时,基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震动区以及其他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具体位置可根据实地条件,由甲乙双方现场协商确定。
(2)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置位置和数量位置和数量根据基坑形状、边坡长度,为保证反映整体水平位移情况,我们拟在基坑四周边坡、护坡桩帽梁上布置约46个水平位移变形监测点。
点位布置示意图见附图一。
5.1.2 基准点、监测点的保护基准点、监测点是变形监测工作必不可少的测量标志,只有长期保存,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正确性。
因此,除在选点时格外注意其地点的合理性外,尚需加以认真保护,如果遇到有可能对基准点、监测点造成损坏或破坏的情况时,甲方、施工单位和任何个人都应事先与乙方联系,以便具体研究监测基准点、监测点的保护方法。
5.2 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5.2.1监测方法1 布设平面控制网(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法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对于基坑水平位移观测宜按两个级别布设。
首先在基坑的外围布设相应的控制点组成首级控制网,在需要观测的基坑周围布设监测基准点,在基坑边坡布设位移监测点。
由基坑变形监测点及所联测的监测基准点组成扩展网,必要时可通过首级控制网来检测监测基准点的稳定性。
本工程拟在基坑外围没有变形影响的区域共布设3个以上的沉降基准点、10个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10个工作基点作为首级控制点。
2 监测方法鉴于本工程基坑较深、开挖面较大、基坑长度大的特点,我们准备在基坑外边坡方向采用视准线法监测,凹进点采用小角法测量,两种不同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通过基坑外围布设的高精度平面控制网确保这两种方法中工作基点的的稳定性监测、基坑倾斜的观测精度。
a、小角法在场地范围内,沿基坑每条边线的沿长线两端,埋设工作基点各1个,基坑坡肩1.0米范围内处埋设观测点(钢板尺)。
位移变形观测在各工作基点及各观测点布设完成后,对工作基点进行校核,误差不大于2mm。
选用J2型(测角精度2″)经纬仪进行观测,观测时使每段观测点与两端工作基点布成一条准直线,将仪器设于一端工作基点上,后视另一工作基点,确定各观测点相对于准直线的偏角(小角),然后计算出各点的偏移量。
b、视准线法工作基点的建立和观测点布置与小角法相同属一套。
观测时采用J2型(测角精度2″)经纬仪,将仪器摆放在每条边端点的工作基点上,后视另一端的工作基点,使各观测点均在仪器的视准线上,可直接读取各观测点的偏移量(钢板尺的刻度为毫米)。
3 采用的专用工具我单位根据基坑变形观测的需要,为保证观测精度,特制作了如下观测工具:5.2.2监测的精度要求1、平面控制网的观测精度根据本工程水平位移观测要求和规范要求,本场区为中、高压缩性地基土,依据规范3.0.6条和3.0.7条计算,本工程基坑选用二级观测精度: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其限差见下表仪器类型两次照准目标读数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备注DJ2 6 8 13 8注:引自<<建筑变形测量规范>>4.6.2-1条2、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水平位移监测采用穿线法,对各观测点观测采用2测回,4次读书取均值作为一次观测数据。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根据下表报警值按规范要求确定5.3 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周期和监测频率本方案制定的监测周期、监测频率,能够反映所测对象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的要求。
监测周期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监测从基坑开挖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
监测频率综合考虑了基坑类别、基坑及地下工程的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和类似工程的经验而定。
5.3.1平面控制网的校核周期和校核频率视准线法监测水平位移,其控制点可布设在稳定的建筑物上或埋设在地面上,对于埋设在地面上的控制点要按规范要求定期检测。
为保证控制点的稳定性,基坑开挖中每月联测一次。
第一次为基础数据采集(3次取均值),共计约6次。
5.3.2监测点的观测周期和观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土方开挖时间预计为6个月,锚杆施工期间,每步观测一次,在护坡桩施工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土方挖至设计标高一周后,每周观测一次,一个月后每半月观测一次,直至肥槽回填完成,预计总观测次数为64次。
详见观测周期和频率表。
5.4 桩体水平位移监测通过对桩体水平位移的监测,了解支护结构及被支护土体水平方向上的变形情况,确认支护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1)采用CX-E03(精度0.01mm)智能型数显测斜仪和配套的ABS测斜导管观测。
如图5-1所示:图5-1 CX-E03智能型数显测斜仪2)测斜导管安装和埋设测斜导管可相互连接拧紧丝扣,垂直安装固定在连续墙钢筋笼底部上,随钢筋笼浇注在混凝土中。
该测斜导管有四个槽口,用于固定测斜仪探头的滑轮。
探头由一根电缆与显示读数仪连接,用于观测与测斜相关的水平位移量,以这种方式测量由墙体运动所引起的任何倾斜量的变化。
在安装时,应及时检查测斜管内的一对导槽,其指向是否与欲测量的位移方向一致(斜管内的一对导槽应平行或垂直于墙体延长轴线方向),否则应及时修正;在未确认测斜管导槽畅通时,不得放入真实的测头,导管顶端应埋设到连续墙冠梁顶部适当高处,量测测斜管导槽方位、管口高程。
要求所有埋设的导管必须保持顺直稳固、端庄,不得扭曲。
并及时做好孔口保护装置,作好量测读数记录。
图5-2 测斜导管示意图导槽侧视图俯视图测读仪导槽上滑轮下滑轮导槽探头测斜导管电缆线滑轮探头测斜导管导槽当冠梁顶部完成以后土方开挖之前开始观测,使用测斜仪测量侧向位移。
电缆线联接测头和测读仪,检查密封装置,仪器是否工作正常,将测头轻轻插入测斜管(导轮正确插放入一对导槽内),测量应自孔底开始。
考虑到地下结构深度19米,故将倾斜管深度设计为22米,对19米深处以下的点考虑为不动点,可作为参考点使用,倾斜观测自19米开始。
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50cm 距离测读一次显示器自动记录,直到到达测斜管的顶部,每次测量时应将测头稳定在某一位置上;测量完毕后,应将测头提起并旋转180°重新插入同一对导槽重复测量,两次读数应是数值接近、符号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