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做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12.2.1作轴对称图形
(第一课时)
《12.2.1作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2.1作轴对称图形,教材第39--41页。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定义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前面一节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它们都是讲一个图形或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一个静止的状态。

作轴对称图形是由一个图形得到与它轴对称的图形的过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轴对称变换图案的设计,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数学美的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通过观察一系列的图形,引出了轴对称变换并归纳了其特征,通过作轴对称图形、简单的图案设计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转型期,因此在教学中先由学生观察图形特征,经过分析,再理性的归纳出其特征,转化为抽象思维。

2.这个阶段的学生想像丰富、个性张扬,在教学中注意提供舞台,教学时有意识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对于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创意,也会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完成自己的创意,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大胆尝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数学是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点是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的有机结合,论证几何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实验几何则是发现几何命题和定理的有效工具,在培养人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思维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画图、剪纸、折纸等活动,探索发现几何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之后进一步学习如何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一节课。

除了要欣赏大量的轴对称图片、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还要求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需要从他们熟悉的轴对称图形入手探究轴对称变换的特征,进而利用轴对称变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作图。

然后通过图片和网络连接百度百科欣赏轴对称在生活各个领域、在中国几千年建筑文化中的应用。

所以选择在学校微机室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轴对称变换的特征,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和定义.
2.能够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
3.能利用轴对称变换进行图案设计.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轴对称变换的画图、观察、交流等活动理解其基本性质和定义.
2.通过利用轴对称变换作图和图案设计,发展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设计图案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创新意识。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是人人学到有用的数学。

三、教学重、难点
1.轴对称变形的基本特征。

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四、教学程序
采用启发教学法。

按照几何画板设计的程序操作演示图案的形成过程。

通过欣赏图片感悟轴对称美在生活各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