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挖掘整合田东县红色资源的调研报告发表时间:2011-03-25 作者:田东县纪委红色资源调研组点击率:112关于挖掘整合田东县红色资源的调研报告田东县纪委红色资源调研组2010年8月20日根据市纪委关于开展2010年重大调研课题的指示精神及安排,由县纪委牵头,以县社科联、旅游局、文体局以及县委党史办、纪念馆等单位有关成员组成调研组,负责开展田东县红色资源调研课题。
从2010年7月中旬开始至8月18日,调研组先后实地考察了思林、林逢、祥周、平马、印茶、朔良等镇的部分村屯,通过召开座谈会、访问当事人和红军后人、当地村民、知情人士等方式了解情况,还走访县内部分从事党史、县志的老同志,广泛征集材料,听取意见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田东之所以被称为“革命根据地”、“革命圣地”是当之无愧的。
在那个苦难深重的年代,我们有那么多父兄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有那么多乡亲为革命舍小家为大家,有那么多村庄曾被夷为平地却义无反顾地举起红旗。
他们成就了天地伟业,是真正的英雄。
田东是我国革命根据地之一,是邓小平领导著名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打响百色起义第一枪的地方。
是全国一类革命老区。
可以说,田东从1926年到1949年,一直是右江革命活动的中心,为全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用区党史研究室一位领导的话说:广西的革命史离不开百色,百色的革命史离不开田东。
田东县红色资源历史背景综述田东之所以成为右江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她的成长大致可分为三个历程。
(一)当地进步青年接受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使革命开始萌芽二十世纪20年代初叶,恩隆县(今)到外地求学的人不少,主要代表有:在南宁省立三师读书的赵秉寿、韦如山,在百色省立五中读书的滕德甫、刘伟谋、滕静夫、滕煊甫、黄绍谦等,以及当地一批思想进步的青年,如思林县(今属)的阮殿煊、奉议县仑圩村(今属)的陆炳堂等,这些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当地进步人士,努力探索挽救人民于水火的新道路,在学校和社会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熏陶。
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先后走上革命道路后,在全县各乡村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以传播马列主义思想为己任,努力提高本县人民革命觉悟。
在这一大批的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的积极组织和带动下,恩隆的农民运动初具规模。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田东县基本形成了以仑圩、林凤(今林逢)、那恒、思林、百谷、巴麻等几个中心据点,这些中心据点直接辐射和影响着周边乡村的农民革命运动,在全县各地燃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烈火。
在大革命时期,全县先后有3万多人参加农民运动,有1万多人参加农军、赤卫队。
然而这些革命据点在当时白色恐怖时期,特别是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饱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报复和镇压,反动当局对林凤(今林逢村)、仑圩、巴麻、那恒、思林的坛乐、那料等村屯进行多次的烧、杀、掳、抢,被烧房屋和被掳财产不计其数。
如1928年1月1日,思林县警团倾巢而出“围剿”总指挥黄永达的家乡达隆屯,一个50户的村屯,一次就被烧去房屋43间,烧死耕牛12头,财产被掳光,惨遭杀害6人。
但英勇顽强的根据地人民从不屈服,以更顽强的斗志坚持革命。
(二)党派来的革命者的宣传活动使当地的革命运动更趋于成熟和壮大1926年1月,祖籍广州的余少杰受党的委派,通过党组织关系,被委任中国国民党广西省党部组织部秘书。
1926年4月末,周恩来根据广西党组织的建议,趁范石生部队接受国民党中央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驻扎平马一带整补急于重新组建之机,指示当时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任科长的王德三(云南人,又名王懋庭),派云南籍共产党员王西平等以及已在广西工作的余少杰共8人,到范军军部任职,余少杰被任命为政治部秘书。
范石生在右江立足未稳,有这样一些年青军官来辅佐,如雪中送炭。
余少杰不仅受过军事教育、训练以及战争的考验和锻炼,而且聪颖能干,会说右江沿岸流通的粤桂白话,群众关系好,受范石生的信任和器重。
大小事情,范石生常授权余少杰出面处理。
8月,中共广东区委特派员黄日葵(公开身份是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政治部副主任)布置余少杰在右江建立和发展党组织,领导右江地区的革命运动。
余少杰为了完成党交付的重任,加紧对范石生进行说服工作,以争取他对革命运动的支持。
不久,黄日葵又派共产党员、中山大学毕业生、共青团南宁地委书记严敏到平马和余少杰一起工作,两人一文一武,共同合作,以恩隆为基地,不时到各县检查指导工作。
不久,上级党组织又先后派恩隆县农运特派员陈守和(东兰人)、韦如山(恩隆人)、农讲所所长韦义光、奉议县仑圩人时任田南道办事处主任陆炳堂(今属祥周镇仑圩村,曾在省农民部工作)到恩隆工作。
党组织派来的干部有着共同特点:(1)党性强。
他们入党早,受教育时间长,在斗争中坚持不懈地进行党性锻炼;(2)马列主义理论水平高。
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识别能力,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不动摇;(3)受过中等以上教育,有相当高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在革命实践中发挥一技之长;(4)时刻想到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
他们宣传方式主要是:一是深入乡村,广泛宣传。
帮助农民筹划建立农民协会。
余少杰、严敏发现当地青年农民爱唱山歌,立即编写歌谣,叫滕德甫等进步青年翻译成壮话在群众中传唱,其中一首是这样的:“地主土豪黑心肠,吃人血汗满身脏;砍来喂狗狗不吃,烂臭冬瓜丢下江,丢下江河鱼不吃,大水冲它下大洋。
”广大农友们耳闻目睹了他们形式多样的革命宣传,都说有了这样知心人引路,大家心里就扎实了。
二是组织读书小组。
余少杰到平马后,一方面在原五中的恩隆籍学生中开展工作,向先进学生推荐进步书籍;另一方面,余少杰与从五中毕业回乡,在恩隆县林凤村(1935年改称林逢村)明德小学任教并积极从事农民运动的滕德甫等人取得联系后,以明德小学为秘密联络点,团结进步青年和农运骨干,组成读书小组,学习马列主义。
他们经常交流座谈读书体会,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和中共理论刊物,探求马列主义学说的真谛,用革命理论指导斗争,在恩隆县农运中形成了核心力量。
他们常常走出书斋、走出课堂、走出家门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以组织演讲队、出版墙报、散发传单、演出话剧等方式,开展平民教育、进行社会调查,同工农一起活动,组织工农协会,开展工农运动等等。
余少杰先后在恩隆发展了右江地区第一名中共党员和第一个党小组,成立中共恩奉特别支部。
从此,恩隆及右江地区的农民运动便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带动下,日趋得到巩固、发展和壮大。
(三)邓小平、张云逸等革命领导人踏上右江,领导右江地区的革命运动走向辉煌1929年7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到达广西南宁后,在主政广西的国民党左派俞作柏、李明瑞和蒋、桂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作了巧妙的周旋,卓有成效地做俞、李统战工作,为广西革命局势的发展,开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29年的九、十月间,俞作柏、李明瑞不听我党的劝告,贸然决定联合张发奎出兵反蒋,广西政局发生急剧变化。
经过几个月的统战工作,当时我党在南宁已掌握正规武装约3千人,面临突变的紧张局势,党内的一些同志有的主张在南宁举行暴动;有的主张把队伍拉到交通便利的梧州、桂平一带,另图发展;有的甚至主张随俞、李去攻打广东的陈济棠。
这些主张无疑都受“城市中心论”的影响。
邓小平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邓小平果断而正确的决策,一是基于他实事求是而又富于开拓创新的思想方式;二是他对右江革命群众运动的了解和信心。
右江地区地处桂、黔、滇三省交界,山高林密,闭塞落后。
在历代统治阶级压迫下,右江人民生活困苦,但敢于斗争,富有革命精神。
大革命时期先是韦拔群在东兰、凤山燃起农民运动的烽火,接着是余少杰在恩隆(今)发展右江地区第一批共产党员,建立右江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恩(隆)奉(议)特别支部,领导右江地区工农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武装斗争。
右江地区不仅有群众革命斗争的厚实基础,在地理环境上,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右江沿岸的百色、恩隆两县镇。
百色是桂西重镇,与素产鸦片著称的云南、贵州毗邻,云贵两省的鸦片都是经百色集散,因此百色成为两广的财源地,素为官家兵匪必争之地;恩隆县地处右江河谷,舟楫便利,物产丰富,东、西连接南宁、百色,是云桂交通要道,南、北两翼山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积粮屯兵,攻守进退,游刃有余,得天独厚。
这些有利条件,成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有力保障。
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右江地区农村的这些情况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果断作出决策,并选择恩隆县作为落脚点,有组织、有计划地派出武装力量和党的地方干部先期进驻恩隆平马开展工作。
1929年9月底,邓小平与中共广西特委商定,在南宁召开了左右江地区工作的专门会议,会后立即指示张云逸从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抽派一个营进驻恩隆平马,占据腹地,控制交通要道;指派雷经天、陈洪涛等广西特委常委、委员带领一批地方干部去恩隆。
10月8日,雷经天、陈洪涛等到达恩隆平马,成立中共右江工作委员会,雷经天任书记,陈洪涛任委员并负责筹建恩隆党的县委工作。
同时,在平马设立省农民协会右江办事处,雷经天任主任。
广西警备第四大队第三营在共产党员雷祝平、李干辉的带领下进驻平马后,积极配合雷经天等地方干部,发动群众,恢复农协会,健全各级党组织,为大部队挺进右江作好准备。
10月中旬,俞作柏、李明瑞反蒋失败。
在邓小平精心安排下,共产党员俞作豫率领广西警备第五大队挺进左江地区龙州;邓小平、张云逸等率领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押运装满大批军械物资的船只,分水陆两路先后溯右江而上,10月20日到达恩隆平马。
恩隆平马热烈的革命气氛与南宁的风雨满楼、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大有天渊之别,鲜明而深刻地印证了邓小平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右江地区农村的决策是正确的,从那时起右江地区革命运动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恩隆平马成为革命风云聚会之地。
邓小平慧眼独具地选准恩隆县,作为党掌握的武装力量挺进右江地区的立足点,确保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邓小平先后在田东生活、战斗5个多月,运筹帷幄,实事求是而又富有胆略地作出各种正确决策,为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加强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发展和壮大红七军,写下光辉的历史篇章。
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后,地方党组织领导田东人民继续坚持根据地的斗争,经历了桂军的多次围剿。
田东县红色资源基本情况和开发情况(一)基本情况按田东县现有行政区域范围,辖当年的恩隆、思林两县大部分县域以及向都、奉议的部分地区。
从1926年至1949年的23年间,田东县10个乡镇都有农民参加革命。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县共有农民协会120个,各级委员有1012人;有4万多人参加革命,其中参加农民赤卫军7644人,参加红七军3000多人。
他们中,有些在当地的革命与战斗中光荣牺牲,有些倒在了长征路上, 1982年3月经自治区民政厅认定的田东籍革命烈士就有40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