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提升农产品品质的战略思考

关于提升农产品品质的战略思考

关于提升农产品品质的战略思考曹国选摘要:中部地区的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基础厚实,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较高。

但是,该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究其原因,农产品品质不优是制约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造成农产品品质不优的根本原因又是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笔者通过对郴州市农产品生产经营现状的调查研究,试图就我国、特别是中部地区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政策与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产品环境对策1,农产品品质的优劣,影响到国计民生1.1,农产品品质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效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强。

但农业大国的优势长期并未显示出来,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一些农产品价格在工业产品持续上扬的情况下,不仅未涨反映下跌,农业经济效益一直不景气。

如笔者所在地郴州市,近几年来粮食收购价格平均下降9%,烤烟收购价下降约40%,牲猪上市价下降约28%,呈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

这种局面的形成,重要一方面就是农产品品质偏低,优质品少,大路货多,名而不优,优而不多,且优质产品基地规模较小,有展品无商品,有产量无批量的矛盾相当突出。

生产成本显得更高,导致种植(养殖)农产品几乎无利可图,农业经济效益差,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十五”期末,郴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两者差距比为2.8:1;“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到10.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仅为6.9%,两者相差3.2个百分点;“十五”期末与“九五”期末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值增加36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净值仅为970元,两者差距比为3.74:1。

农村经济实力不强,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倒退,城乡差距更加拉大。

郴州市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大部分消失,80%以上的人没有医疗保障;原有的乡镇文化站或完全消失,或有名无实;80%的村不通自来水,10%的村不通公路,50%的村不通电话,90%左右的村电视信号微弱,乡村的电价是城镇的近2倍。

1.2,农产品品质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品质的优劣,不仅事关农业经济发展本身,而且事关第二、三产业、内外贸易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效益。

随着国内经济、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正在由寻求温饱向力求改善衣食住行品质的方向转化,国内市场需求对各种农产品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类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追求,刺激着国内外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出现前所未有的旺势,交易价格大大高于普通农产品,国际市场有机产品价格要高出普通农产品的60%,甚至数倍,给农业大国的我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商机。

但由于我们大多数农产品品质不优,只能望洋兴叹。

不仅如此,世界各国为抢占战略制高点,竞争相当激烈,国际市场的需求对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也给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轻纺、制造工业及第三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一些国际贸易组织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限制进口,如在农产品方面,欧盟对大米检验指标由56项增加到104项;茶叶检验指标由29项增至62项,日本则多达77项。

郴州市2004年送检170万亩农产品,被认定合格的只有30万亩,仅为送检数的17.6%,市场竞争力相当脆弱。

1.3,农产品品质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改革以来短短20多年时间,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实现了“小康型”。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需求迎合国际大趋势,生活方式正在向着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态型”过度,追求的首要目标是生活质量的改善、生存环境的安全,崇尚绿色、追求健康成为时尚,与生活质量习习相关的农产品安全因而成为质量评价的首要指标。

人们经济收入越高,生活水平越高,更加关爱生命健康,所谓“人有钱了,命更值钱了”。

对生活必需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欲望越来越强烈。

人们在购买生活必需品时,首要目标已不再是价格,而是质量,关注的食品不仅是美味营养,首要保证的是质量安全,宁愿出高价购买有机食品,可谓“花钱买健康”,“花钱买生命”。

因此,人们对假冒伪劣产品深恶痛绝,对有毒有害产品格外警觉。

某一处发生食物中毒现象,该一地区则引起恐慌;某一地出现严重不合格产品,整个社会都不得安宁;某一国引发食品安全事件,全世界都不得安宁,如日本的“雪印事件”,英国的“疯牛病”,我国的“瘦内精”猪肉、“有毒猪油”、“非典”等,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世界各地的严正关注。

调查得知,当前不少农民只保持耕种一块“自留地”,生产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农产品,所谓“种田为吃饭,养猪为过年”。

抛荒现象相当严重,即使不抛荒,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绝不自己食用,因为他们心知肚明这些产品的品质。

各地时有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十有八九属于农产品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引发的。

上世纪末,郴州市安仁县两所学校一月内先后发生3起砷中毒事故,658名师生员工出现砷中毒现象,就是因为食用了含砷毒的大米饭。

2,影响农产品品质的主要杀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2.1,工业点源污染的影响。

农业生产是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动植物产品的过程,都离不开其外界的水、土、气、光等必备自然因素。

农产品不优、甚至退化的根本原因,并不完全是农产品品种的品质不优,而在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土壤变质劣化、农用灌溉水污染严重,空气污染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等外界自然因素。

一是大气污染影响到农林作物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

我国烟尘每年排放总量超过1000万吨,二氧化硫年排放超过2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81%,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直接影响到农林作物生长发育和产品品质。

如郴州市工业经济以矿产资源的采选、冶炼为主,由于有色金属矿都伴生着硫铁化砷元素,采选、冶炼活动带来的二氧化硫和砷烟污染给局部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致使这些地方不仅生产不出优质农产品,甚至种不出农林作物,现有的绿色植被都出现荒芜现象。

二是水体污染影响到农林牧渔业的健康发展。

全国工业废水年排放总量已达450亿吨左右,含有多种有毒有害元素的工业废水与相当的城市生活废水进入环境,形成区域性、流域性的积累性污染,导致78%的城市河段已不宜作直接饮用水源。

郴州市的主要江河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个别区段已经丧失了灌溉能力;全市11个县(市、区)其中9个被国家列为酸雨控制区;且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辖区内土壤中砷元素本底值高于全省全国,直接影响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用这些水直接浇灌农林作物,致使土壤中的砷污染雪上加霜,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

三是固体废弃物给农业生产留下了长期的污染隐患。

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已达近2000万吨,其中有3000吨危险废物未经任何处置排放环境,加上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增,无害化处理率偏低,这些固体废弃物污染直接且长期影响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以及大气环境质量,从而影响到农产品品质。

2.2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现代农业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无机化学肥料取代了农家有机肥,饲料添加剂成为畜牧水产业的必要手段,农药的使用更是防治农、林、牧、渔业病虫害的普遍方式。

如郴州市桂阳县2005年与1986年相比较,虽然农药施用总量减少了81.20%,而化肥施用总量(折纯)却增加了56.22%,单位面积平均化肥用量由318.42公斤/公顷增加到480.14公斤/公顷,增幅达50.79%;这些无机化学合成的物质和基因工程的产物、衍生物,不仅直接造成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而且由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形成的面源污染呈积累状,严重影响到土壤的肥力和品质。

加之水土流失造成土壤中的水、肥等因子的损失,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

郴州市每年损失有机质约6.5万吨,大大超过了全市化肥施用补充量,导致地力不断下降,土壤贫瘠,沙化严重。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农药化肥在其降解过程中,会形成各种中间体,其中某些中间体的分子结构与运动体的雌性激素十分相似,是很有可能导致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雄性退化的重要原因。

2.3,农村环境管理和环保投入严重滞后。

我国由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管理制度,再加上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建设投入得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投入相对不足,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更是微乎其微。

近些年来,我国切实加大了工业污染与城市污染的治理力度,有意无意地忘却了农村的环境保护,乡村无环境管理机构人员,环保基础设施几乎为零,农村环境存在无人管、无法管、管不了、管不好的状况,加之农民生产生活观念意识与行为方式根深蒂固,因而农村环境质量还不可能在短时期得到改善,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恢复更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因此,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还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3,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关键:发展环境友好农产品3.1,强化农村环境意识,奠定发展环境友好农产品的思想基础。

一是强化农村环境经济意识。

农业经济基础优于西部地区、工商贸易经济弱于东部地区的中部地区,更要注重教育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彻底改变重产量轻质量、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树立发展环境友好农业、打造现代农业品牌的经济理念,把农业产业化、有机化、绿色化当作本地区的品牌战略,大量发展环境友好产品,促进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才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是强化农村环境科技意识。

要切实改善和提高农产品品质,培育更多更优的农产品精品,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既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研究市场需求,又要研究市场供给,既要大力研究振兴农业经济的高新技术,又要努力探讨高新技术应用的科学方法;既要研究促使农产品高产的科学技术,又要研究农产品优质的实现途径;既要研发优质高产新品种,又要努力探讨恢复、改善、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新策略,真正走出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型现代农业之路。

三是强化农村环境保护意识。

中部地区更要充分认识、认真分析当前本地区农村环境状况,特别防止污染企业梯度转移带来新的污染危害,加速农村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

要从维护、改善和提高本地区环境质量的目标出发,切实增强保护家园、保卫家园、恢复和建设美好家园的主动性,增强抵制外来污染、防范内在污染、维护自身生存权健康权发展权的积极性,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为发展环境友好农产品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

3.2,认准农产品发展目标,创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认准农产品流通国际化。

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GDP总量已经居世界第6位,拥有世界第二多的外汇储备。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国际化轨道,融入全球经济大家庭,外国逐步认识大中国,青睐农业大国的优质产品,促使我国外贸增幅已经高于经济增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