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刘登峰班级:021102学号:20101002163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床1. 区域地质背景1.1 构造位置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位于藏南超基性岩带的东段,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帕米尔喜马拉雅歹字形构造的尾部。
罗布莎含矿超基性岩体产于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内,该构造带是一条发育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两构造带之间的缝合线构造单元,由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及南、北两侧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区域性大断裂以及它们所围限的岩石组成。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位于象泉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段,岩体西起桑日县尼色,向东经曲松县罗布莎、香卡山和康金拉,延至加查县的康莎村,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分布。
岩体呈反“S”形,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43km,南北宽一般为1-2km,东部最宽可达3.75km,面积约70km2。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严格受雅鲁藏布江构造带的控制,在成岩期和成岩后都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形迹(见图1)。
1.2 区域地层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周围出露的地层有:上三叠统、上侏罗-下白垩统、上白垩统、第三系及第四系。
从老到新叙述如下(见图1):1.2.1 上三叠统(郎杰学群)(T3) 为一套典型的西藏特提斯复理石-类复理石建造。
分布在矿区南部,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40 o -60o,经历了区域浅变质作用而具绢云母化、绿泥石化。
与北边超基性岩呈侵入接触。
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板岩、千枚岩及少量石灰岩透镜体组成,可分五个岩性段,反映了非稳定的快速沉积环境。
图1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岩浆岩1.2.2 上侏罗-下白垩统(桑日群)(J3-K1)在矿区以北地区有零星分布,呈不规则顶盖及捕虏体产出,与郎杰学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
主要岩性为安山岩、中厚层大理岩、中夹有薄层火山岩。
中部见结晶灰岩,夹少量泥质灰岩及页岩。
上部为砂岩和含砂灰岩。
1.2.3 上白垩统(泽当群)(K2)主要分布在矿区北东角,呈零星分布,为蛇绿岩套之一部分,产于岩套北部,相当于泽当群上部岩性段,为一套深海沉积物,并与岛弧环境有关,与旁侧岩石呈构造接触。
主要为板岩、变质砂岩、安山岩及含放射虫硅质岩。
1.2.4 第三系(罗布莎群)(R1)主要分布在矿区北部,构成超基性岩体围岩,时代为渐新世至中新世,呈东西向展布的条带状产于岩套北侧,倾角30-65°,向南倾斜。
北与中酸性岩体不整合接触,南与岩套及郎杰学群断层接触。
为一套典型的磨拉石建造。
按岩性特征可划分为三段:下部为角砾状花岗质砾岩,不整合沉积在不同的花岗岩体之上;中部为含砾砂岩、砂质板岩、粉砂岩、页岩等;上部为复成分砾岩。
砾石磨园度好,砾石成分为硅质岩、花岗岩、灰岩及少量砂岩,有时可见超基性岩砾石。
1.2.5 第四系(Q) 本区第四系分布广泛,遍布于矿区南部和中部广大地区,成因类型多样,主要为残坡积层。
可分为:冰渍层(Qgl)、残破积层(Qedl)、冲洪积层(Qapl)、重力堆积(Qc)。
1.3 区域岩浆岩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处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段,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代表中生代冈瓦纳大陆(板块)内部的缝合线,是新特提斯洋的最后闭合带,以蛇绿岩为界,南部为印度地块北缘的三叠纪复理石,北部为陆缘山前磨拉石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火山岩浆带,火山岩浆带的北部为晚白垩世复理石建造(日喀则群),下伏含放射虫硅质岩和玄武质熔岩以及地幔橄榄岩构成的蛇绿岩套,根据熔岩及辉绿岩墙同位素定年结果与放射虫硅质岩所确定的时代略有差异,但总体表明蛇绿岩套的定位时代为中侏罗世-晚白垩世。
图1所示为罗布莎铬铁矿区内的主要岩浆岩及地层。
1.4 区域构造区内各种构造行迹极为发育,主要表现为东西向的逆冲断层、褶皱、片理等压性或压扭性构造及与之相伴生的南北向张性破裂面,其次是北东向张扭性构造及北西向、北北西向压扭性构造。
它们彼此有规律的联系,表现为受同一应力作用方式而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带。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本区的最主要的断裂构造,它规模大、切割深、长期活动,控制了全区地层、岩浆岩展布及构造型式。
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带的特征为:(1)断裂带西起阿里象泉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绵延达数千公里,本区所见仅为其东延部分。
(2)断裂带主要由T3与K2,K2与R l之间的两条由南北向逆冲的断裂组成,均表现为老地层逆冲于新地层之上。
区域矿产区内主要矿产为铬铁矿,其次有矽卡岩型的铁、铜矿化。
铬铁矿主要分布于罗布莎岩体内,在张嘎及增嘎岩体亦发现铬铁矿化,但无工业价值。
罗布莎岩体内的铬铁矿主要集中分布于岩体最膨大的部位:即康金拉-曲阿弄巴之间。
在整个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中,按矿体集中分布特征由东向西可划分为几个矿区,它们分别是:藏木铬铁矿区、康金拉铬铁矿区、香卡山铬铁矿区和罗布莎铬铁矿区。
2.矿区地质特征2.1 矿区地层罗布沙矿区主要出露中生界一套由半深海向滨浅海过度的沉积地层,分布地层主要有第四纪冲积、洪积物、第三纪陆相碎屑沉积物和晚三叠世海相类复理石沉积,其中在上三叠断陷盆地中堆积了第三系磨拉石建造。
见图2)。
2.2矿区构造罗布莎矿区主要以浅成次的脆性断裂为主,形成近东西向展布的逆冲断层和近南北向展布的走滑断层。
逆冲断层其总体走向近东西,延伸距离长,断裂面波状起伏,倾向南,上盘为超基性岩体,下盘为未分第三系陆相碎屑沉积物和喜山期黑云母花岗岩。
近南北向展布的走滑断层和正断层,分布数量多,主要集中于罗布莎地区西部边界,发育在晚三叠世海相类复理石沉积、二辉橄榄岩-辉长岩杂岩相带、花岗岩、闪长岩和未分第三系陆相碎屑沉积物,走向总体上为北北东以及分布于中央地区的,总体上呈近南北走向,发育在橄榄岩、未分第三系陆相碎屑沉积物和喜山期黑云母花岗岩、闪长岩中,南北走向的断层切割近东西向的逆冲断层,表明其是在近东西向的逆冲断层形成之后形成的。
(见图2)图2西藏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质略图2.3 矿区岩浆岩矿区内出露的主要岩浆岩体被称为“罗布莎岩体”,为蛇绿岩套的下部成份,主要有超基性岩、基性岩,罗布莎岩体上面覆盖有玄武岩或泽当群碎屑岩,岩体主要岩石均有不同程度的蛇纹石化。
主要类型及其组合成近于平行的窄带状分布,可划分为如下四个岩带:2.3.1 构造混杂岩带岩体北部边界逆冲断层造成镁铁质岩和上白垩安山岩,硅质岩强烈破碎,形成蛇绿混杂岩、蛇纹混杂岩、断层角砾岩“三位一体”的构造混杂岩带,宽度可达数百米。
2.3.2 纯橄岩带该带位于构造混杂岩带的南侧,岩性较单一,纯橄岩具有不同程度的蛇纹石化。
两侧均为断层接触,构成向南倾,向北逆冲的岩片,倒置与构造混杂岩带之上。
(见图3)图3 纯橄榄岩2.3.3 斜辉橄榄岩带位于岩体的南部,构成岩体的主体,也是铬铁矿的主要赋存,以斜辉橄榄岩为主,含有少量的纯橄岩异离体和辉长岩脉。
(见图4)图4 斜辉橄榄岩2.3.4 构造含矿杂岩带位于斜辉橄榄岩带内,宽200-600m。
具有岩石类型多、构造变形强、成矿作用好等特征。
主要岩石包括斜辉橄榄岩、纯橄岩、橄榄石糜棱岩、蛇纹石糜棱岩、构造片岩、滑石菱镁片岩等。
豆荚状铬铁矿常与纯橄岩异离体伴生。
3. 矿体地质特征3.1 矿体分布特征罗布莎铬铁矿具有成带分布,分段集中的特点。
主要矿体都产于构造含矿杂岩带,该带可划分为罗布莎、香戛山和康金拉三个矿化集中区段(见图5)。
矿体分布明显地受构造控制,透镜状铬铁矿的长轴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在一定区段平行分布,呈雁列式、侧列式组合。
图5西藏罗布莎蛇绿岩的位置和区域地质图(据Malpas et al.,2003 修改)3.1.1 北部边缘矿体位于岩体北部杂岩相带的方辉橄榄岩中,矿体数量多,不规则状,分布不均与。
3.1.2南部边缘矿体位于与岩体南部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之间的,矿体主要分布在方辉橄榄岩的底部。
3.1.3 中部矿带位于岩体中部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之间,矿体主要分布在纯橄榄岩的顶部。
3.2 矿体形态特征罗布莎矿区矿体的形态:(1)似脉状、透镜状矿体,矿体规模大,分布稳定,矿体与围岩一般呈截然清楚的接触关系;(2)蘘状、饼状矿体,矿体数量相对较少、规模小、矿体簿。
3.3 矿石特征3.3.1 矿石组成矿体赋存于斜辉辉橄岩岩相带中,岩石类型为斜辉辉橄岩、纯橄岩、含辉纯橄岩及二辉橄榄岩、异剥辉石岩(见图6)。
矿石的主要矿物为铬尖晶石,其次为镁铁铬铁矿和镁铬铁矿。
矿石的脉石矿物多以叶蛇纹石、富铬斜绿泥石、铬绿泥石为主,次为微量金属矿物。
图6 异剥辉石岩3.3.2 矿石结构罗布莎铬铁矿矿床按铬铁矿颗粒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可划分为以下7种类型:3.3.2.1 它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由细粒-中粒、它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粒径为0.2-1.3mm,一般多在0.8mm左右;或者以中粗粒它形-半自晶粒状结构出现,粒径由2-5mm左右,一般多为3mm左右,晶粒呈紧密镶嵌,但在镶嵌之间隙可见硅酸盐矿物。
3.3.2.2 碎裂结构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铬铁矿(尖晶石)由于脆裂而产生的裂隙、裂纹,拉断等现象,这种现象矿床中较为常见。
在致密块状矿石的裂隙中可见充填有脉石矿物。
3.3.2.3 残碎结构这种结构在矿石中普遍发育。
由于矿石受到挤压作用而碎裂成粒度不等,块度大小不一,甚至呈棱角状,胶结物为铬绿泥石、蛇纹石等。
铬铁矿颖粒边界往往具有凸凹不平的弧形,并显示粒间滑移和塑性流变特征。
3.3.2.4 交代残余结构及沿隙交代结构在蛇纹石化过程中,铬铁矿被磁铁矿沿裂隙交代或从中心向外进行交代成残余;也有次生铬铁矿沿着原生铬铁矿的裂隙由外及里(内部)进行交代。
但也可见到铬铁矿自形晶粒状交代变晶结构和单斜被交代的残留体。
3.3.2.5 包橄结构铬铁矿晶粒中包裹有浑圆状的橄榄石。
而在极少数情况下偶见被包的橄榄石中又有铬尖晶石颗粒被裹的现象。
3.3.2.6 交代网脉状结构磁铁矿呈细脉或网脉状交代铬铁矿。
这种现象在矿石中较为少见,多见于斜辉辉橄岩的副成分铬铁矿中。
3.3.2.7 塑性变形结构在应力作用下铬铁矿内部产生网格状塑性变形纹带,沿着该带可见有塑性活化的橄榄石挤入。
3.3 矿石构造罗布莎铬铁矿矿床的矿石构造类型可分为致密块状和浸染状两种。
3.3.3.1 致密块状构造由粗粒-伟晶(1-5mm)铬铁矿组成。
紧密镶嵌结构、块状构造,常具它形-变晶结构,粒间被脉石矿物充填,其表面因氧化而生成铬绿。
图7 致密块状铬铁矿铬铁矿3.3.3.2 浸染状构造由不同粒级和不同稠密度的铬铁矿所组成。
可分为稠密浸染状、稀疏浸染状,由中粗粒自形—半自形的铬铁矿(2-5mm)组成,其形态为豆状矿石,豆状大小分布均匀,脉石矿物为蛇纹石或者橄榄石等,分布较为均(见图8)。
图8 稠密浸染状豆状铬铁矿3.4 成矿阶段(1) 大洋扩张环境中源自地幔深部的熔融的地幔物质在向浅部侵入时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形成斜辉辉橄岩、纯橄岩、含辉纯橄岩及二辉橄榄岩、异剥辉石岩和分散型的铬铁矿;(2)在一个大洋中心扩张形成之后,岩石因海底扩张而从轴部离开,运移到贝尼奥夫带之上,地幔锲状体由于受到蛇纹石化体积膨胀而被抬升,地幔锲状体的穹起引起重力滑动,在剪切作用下,发生重融,初步形成富集的铬铁矿;(3)构造抬升阶段晚期成矿: 在后来的挤压碰撞和构造剥离抬升作用过程中,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晚期形成的铬铁矿是石充填于构造裂隙中,形成具有网状结构的矿石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