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经济统计学_杨灿_第1章导论

国民经济统计学_杨灿_第1章导论


§1.2
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体系
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 经济统计学: 企业经济(经营)统计:从微观角度考察与企 业经营管理有关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旨在为 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统计数据和有效的 分析工具。 国民经济统计从宏观角度考察与国民经济运 行有关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旨在为宏观经济 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框架。
两大国民核算体系的主要差异:
生产范围 SNA: 综合性生产 MPS: 限制性生产 核算内容 比较系统全面 比较简单片面 核算方法 帐户(复式) 平衡表(单式)
注意区分:国民经济帐户与国民经济核算
National Accounts 国民(经济)帐户,国民会计 National Accounting 国民(经济)核算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即联合国的 “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 一般的国民经济核 算体系(涵盖SNA、MPS和形态各异的国民经 济核算体制)
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前提条件)
各部门比例协调: 两大部类(马克思) 三大产业(库兹涅茨) 部门联系平衡(列昂节夫) 各环节相互平衡: 生产-分配-使用相互平衡,总供需平衡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宏观经济调控: 怎样调控(方式)~国民经济学 调控多少(力度)~国民经济统计(核算)
二、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和分析框架
(一)SNA的产生和发展(续) 1968年《SNA》完善了基本概念的定义、国民经济 的部门分类以及账户体系的逻辑结构与表达方式, 引入了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资产负债以及不变价 格核算的有关内容,基本形成了一套内容比较完备、 方法比较科学的核算体系。 1993年《SNA》篇幅庞大,内容丰富,结构复杂, 方法规范,同时,还扩展到了人力资源统计以及环 境经济综合核算等新领域,显示出高度的成熟性。 该标准体系推行十余年来,对各国的国民核算方法 和实践以及宏观经济理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SNA的产生和发展(续) 1947年,旧国联发布由理查德·斯通主持撰写的研 究报告《国民收入估算与社会账户编制》。 1950年和1952年,OECD先后发布了《一个简化的国 民经济账户体系》和《标准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两 份报告,提出了以账户形式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的基本构想。 1953年,联合国正式颁布了由斯通主持完成的《国 民经济账户体系和辅助表》(旧SNA),该报告提出 一套包括6个账户和12个辅助表的体系,用来描述国 民经济的生产、消费、积累和对外经济等流量,这 标志着SNA基本核算框架的初步形成。统计的重要构成部分。它起 源于早期的国民收入统计。 1665年,威廉•配第(W.Petty)运用“政治算 术”方法进行国民收入的估算。 20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 (S.Kuznets)关于国民收入和产出的理论和实 证研究(197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瓦西里•列昂节夫(W.Leontief)的“投入产出 表”分析技术(197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只有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来搜集、整理并科学地组 织大量、丰富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 析、归纳和发掘,才能合理制定国民经济管理的目 标,正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态势, 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真正做到目标可行,判断有 据,调控有度。 因此,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统计)作为宏观经济管 理和分析的重要基础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构成了当代经济统计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 (一)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三)充分就业 (二)物价稳定 (四)收支平衡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实施国民经济管理:确定发展目标,监测和调控 国民经济的运行,这些都需要掌握大量、翔 实的数据资料。
三、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核算(续)
五大核算的内在联系:
流量(ABCE)~存量(D) 国内(ABCD)~对外(E) 总量(ADE)~部门结构和关系(BCD)
五大核算与账户体系的关系:
图1-5 SNA的账户设置与分析框架 (后详)
四、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发展概况: 80年代以前──采用MPS 1984年起,改革旧核算体系 1992年形成新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参照SNA) 1995年核算体制全面转轨 2002年修订《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基本框架 两大部分,三个分支,二元结构(见图)
二、两大国民核算体系及其主要差异
1990年代前,世界范围内曾经存在过两种极为不同的国 民经济核算模式。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别采用过这 两种核算模式。它们既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某些 共通之处,同时又各自具有极为不同的结构特征。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因其发源于前苏联和东欧经互 会等计划经济国家,故又称“东方体系”。
国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核算???
莫里斯•科普兰(M.Copeland)的“资金流量表” 分析技术;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Goldsmith)的“国民 资产负债表”分析技术;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等人的 国际收支分析方法(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 奖)。 理查德•斯通(R.Stone)关于国民经济核算体 系的研究(198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国民经济统计学
第1章 导 论
厦门大学 杨 灿 主讲
课程教材
杨灿主编、 周国富副主编: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国 民经济统计学)》,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年1月
参 考 文 献
[1]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SNA,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国统 计出版社,2003 [3]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 体系(2002)培训教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肖红叶、周国富:《国民经济核算概论》,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2004 [5]杨灿:《国民核算与分析通论》,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6]高敏雪等:《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7 [7]《统计研究》等学术刊物上的相关论文
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续)
现代的国民经济核算不同于传统的国民收入统计之 处,主要表现在其内容的系统性、方法的严密性和 结构的复杂性。 如此庞大复杂的工作,已经不是少数几个经济学家 和统计学家所能独立胜任的,这使得国民经济核算 体系的理论研究从一开始就与各国政府或国际机构 的核算标准制定及其实践紧密联系。 由此形成了世界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物质产品 平衡表体系(MPS)。
附注:MPS的演变过程(苏东国家) 1920年,出现“物资产品平衡表”和“财政收支平 衡表” 1957年,制订完整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1971年,由联合国颁布《MPS》,与SNA并行 1984年,修订、颁布“新MPS” 1990年代后,苏联解体,经互会解散,MPS消亡 或曰:MPS是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核算体系, 而SNA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民核算体系。
本 章 要 目
§1.1 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 §1.2 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体系 §1.3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小 结:本 章 要 点
§1.1 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
一、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 “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包括两种涵义: 横向:从事经济活动的各部门 ──货物与服务部门、三大产业、居民等 纵向:各部门参与的各种经济活动 ──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流通、分配、使用 纵横交错、有机结合: 国民经济=经济活动各部门、各环节及其 内在联系的总和
(二)SNA的核算内容
SNA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帐户体系,结合具体分析领 域,可以归纳简化为“国民经济五大核算”:
A. B. C. D. E.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考察关键总量(如产出、消耗、 消费、投资等) 投入产出核算:考察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相互提供、 消耗产品) 资金流量核算:考察部门间经济收支关系(分配、转 移、金融) 资产负债核算:考察资产负债存量(总量和结构) 国际收支核算:考察对外经济往来和对外资产负债
(一)国民经济的两种运动 实物运动:产品生产→市场流通→社会总供给 价值运动:价值形成→收入分配→社会总需求 两者既分离、又统一:
实物运动 生 产 价值运动 分 配 需 求 流 通 供 给 使 用
问题1:社会总供需是否平衡?
(二)国民经济的循环框架 扩展一:引入金融过程和储蓄-投资分析
产 品 生 产 分 配 价 值 储蓄 金 融 实物投资 消 费 流 通 供 给 使 用
199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投入产出表 基本表 资金流量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 资产负债表 社会再生产核算表 中 国 国 民 经 济 核 算 体 系 经 济 循 环 人口平衡表 劳动力平衡表 自然资源表 补充表 主要商品资源与使用平衡表 企业部门产出表(V 表) 企业部门投入表(U 表) 财政信贷资金平衡表 综合价格指数表 国民经济账户(含经济总体账户和国外交易账户) 账 户 机构部门账户 产业部门账户
三、联合国的国民账户体系(SNA)
(一)SNA的产生和发展 192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 193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力 图通过宏观管理振兴美国经济。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问世,他断然否定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 理论基础,主张政府积极干预国家经济生 活,通过财政与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刺激需 求,从而减轻失业,恢复经济。
问题2:资金余缺怎样调节?
扩展二:开放经济系统
进 口 流 通 国 国 内 生 产 价 值 分 配 外 对外分配流量 外 储蓄 实物投资 金 融 对外金融流量 消 费 产 品 国内供给 国 本 国 使 用 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