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经济核算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第一章

• 第5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生产、分配和再分配平衡 表(财政) 附表:居民货币收支平衡表 劳动者的收入 • 第6表:国民经济基本部类社会产品再生产 • 第7表:国民经济固定资金平衡表(净值) 附表:国民经济固定资金平衡表(原值、可比价) 基本建设投资平衡表 附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主要产品产量 居民文化增长和生活条件改善的主要指标(每 100居民) 23
4
第一章 总 论
•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 • 第三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及内容组成
5
本章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
• 掌握国民经济范围的定义、机构部门与产业部门分
类的基本原理
• 掌握经济交易的定义及其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性
13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
• 根据主要经济流量指标,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 显现经济学所定义的经济过程中的因果机制,支持
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
• 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支持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计划
目标的论证,为经济政策提供基础和依据;
14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续)
• 在核算日益国际化的前提下,为进行国际比较提供
外资企业
图1-1
国民经济的组成
34
图中阴影区域为中国国民经济的范围
国民经济中的单位和部门
• 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分类 • 基层单位与产业分类
35
机构单位
• 机构单位(institutional unit)
–是指能够独立拥有资产、承担负债, –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 –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 • 特征: –能够编制出一套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完整的账户。
31
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
• 常住单位 (resident unit)
–如果一个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 住宅、厂房或其他建筑物),
–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
–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标准)。 • 非常住单位(rest of the world) –不具备上述特征,就被称为该国的非常住单位而被视为 国外,
[6]邱东等:《国民经济核算》,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杨灿等:《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原理)》,科学出版社,2015 [8]王德发等:《国民经济核算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9]赵彦云等:《国民经济核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
会计
审计
统计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一定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计量、 记录、汇总和分析,向有关方面报导财务信息,并直接参与单位的经 营管理,促使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信息系统和管理工作。
25
基于SNA模式的发展阶段
• 1993年起,中国取消了基于MPS模式的国民收入核
算工作。
• 这标志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两套体系并存阶段的终
结,开始了与国际接轨、完全按照SNA模式进行国
民经济核算的进一步变革。中国国民经济核算进入
了一个新阶段。
26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
• 理论基础 –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 • 体系设计方法 –借鉴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 • 方法基础 –统计学(1.数据调查方法 2.数据分析方法) • 现实基础 –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
• 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的内容组成
6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国民经济核算的性质和功能
•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发展
•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
7
国民经济核算的性质 • 国民经济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
–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 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 性质 –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 –借鉴来自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录方法 –运用相互有机联系的账户和平衡表
10
表1-1 矩阵账户
账户* 库存 账户* 账户*
账户*
银行存款
20000
账户* 账户*
11
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 对国民经济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的状况进行系统的宏观
核算。 • 通过核算,连续地提供一套系统的数据来显示国民经 济过程及其成果。 • 由此可以为监测、分析和评估经济运行提供动态连续 的数据信息。
表1-2两大核算体系的综合比较
比较项目
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的划分
MPS
创造物质产品和增加物质产品价值 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工业、农业、 建筑业、商业和物资供应、货运和 生产邮电部门是生产部门。
SNA
创造货物和一切服务的活动都是生 产劳动;凡是取得收入的部门都是 生产部门,包括所有生产货物和服 务的部门。
8
复式记账法案例
9
国民经济核算的性质 • 国民经济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
–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 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 性质 –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 –借鉴来自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录方法 –运用相互有机联系的账户(T字形账户和矩阵账 户)和平衡表
再分配
主要总量指标 方法依据 主要核算形式
T字形账户 矩阵账户 单式记账的平衡表
24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与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模式的演变相适应,经 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基于MPS(material product balance system,物质产 品平衡表体系,我国将其称为“东方体系”)模式 的建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 –MPS和SNA两套模式并存阶段(20世纪80年代) –基于SNA模式的发展阶段(1993)
支持,服务于国际事务的管理和分析。
•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还在整个经济统计信息系统中
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1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围绕国民经济核算所形成的一套理论和方法,被称 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简称SNA,国民账户体系,我国曾将其译作“国民 核算体系”,称其为“西方体系”)
16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
• 历史地看,国民经济核算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展完善的
过程。
• 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的演进;
–国民经济核算向世界各国不断推进并逐渐实现全
球一体化的过程。
17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前身)
• •
• • •

SNA的产生源于国民收入的估算和完善。 17世纪威廉〃配第使收入等于支出,第一次公布了他根据 劳动收入、财产和租金估算的英国国民收入。威廉〃配第 至1919,学者兴趣。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1936年,凯恩斯理论,《就业、利息 和货币通论》。 1939年,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 1945年国际联盟情报局长 1947年理查德〃斯通,《国民收入和相关总量的定义和计 量》(库兹涅茨) 20世纪50年代初,联合国强调建立国际标准,1953。
–其活动不能纳入该国国民经济的范围内。
32
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
• 确定各经济单位常住性的依据: –该单位所处的位臵;(不是依据国籍或法律财产 所有关系) –与该国经济的密切程度;
–时间的长期性(以一年做为原则性标准)。
33
国民经济的组成
世界其他地方
本国经济领土
短期入境单位 短期出境单位 对外投资企业
12
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特点
• 主要运用统计指标来描述现实经济状况。
• 特点:
–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概念、定 义、分类和规则设计核算体系的框架; –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对国民经济进行统一核算; –引入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使整个核算在数量上相 互联系,形成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数据体系。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 第1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 附表:国民财富平衡表 • 第2表:国民经济劳动资源平衡表 附表:各物质生产部门实际工作时间 • 第3表:社会产品生产、消费和积累平衡表(物资平 衡表) 附表:国民收入分配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联系 22 • 第4表:社会产品分配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续)
20
MPS的产生和消亡
• 列宁1918年提出“过渡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统计国 民经济所生产出来的东西,并实行监督一切产品的 消费”。这是列宁把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经 济核算的思想。 • 1919年苏联中央统计局局长提出,要编制整个国民 经济和各个部门的国民经济平衡表。 • 1920年苏联中央统计局设立国民经济平衡处 • 1925年中央统计局完成了1923-1924年度报告平衡表 编制,苏联第一张平衡表,在这张表的基础上,经 过30年时间,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21
总产出
中间投入 最终使用 初次分配
物质产品价值
物质生产部门消耗的物质产品
货物和服务价值
货物和服务部门消耗的货物和服务
非物质生产部门和居民消费的物质 政府和居民消费的物质产品和服务 产品,以及净出口和资本形成 、净出口和资本形成 净产值(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 增加值(GDP)在货物和服务部 门内的分配 门内的分配 物质生产部门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 支付 转移收支 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支付 转移收支 社会总产值 单式记账 单式记账的平衡表 国内生产总值 会计复式记账的借贷原理
18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续)
SNA-1953 SNA-1968 SNA-1993 SNA-2008
• SNA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为一国国民经济总体提供全景描述, 成为政策、决策和分析的重要参考依据; 另一方面,在整个政府经济统计体系中处于中心地 位,是其他主要国际统计体系的基础,使得数据可 比、可衔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