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进的复合材料

先进的复合材料

先进的复合预浸纱(5码起订)薄膜粘合材料:BMS5-101(AF163-2K),BMS5-129等。

核心接合剂/泡沫粘合剂:BMS5-90,BMS5-139,环氧树脂和聚脂石墨:BMS8-168,BMS8-212,纤维和单向带。

纤维B:BMS8-219,BMS8-129,纤维管/密封复合材料粘合管:BMS5-89(EC3960,BR127)燃料电池密封剂:PR1422B2 或PR1422B1/2(MIL-S-8802)抗腐蚀密封剂:PS870B2 或PSB870B1/2防腐复合材料:BMS3-27(Mastionx6856K)真空包装/加工材料送气/抽吸帆布:4盎司和10盎司闪光带:硅制和非硅制特氟纶带:压力敏感型玻璃纤维带:宽度范围50英寸至60英寸密封带/包装带:“胶带”松解薄膜:FEP(打孔型和非打孔型)松解纤维:特氟纶外包裹玻璃纤维(多孔渗水型和非多孔渗水型)真空包装带:尼龙(V字折叠型,管型,平板型)干性材料(纤维)石墨:BMS9-8,AH370-5H玻璃纤维:BMS9-3纤维B:纤维B49复合修复设备:热补仪:威奇技术HB1单层环带,HB2双层环带,危险环境。

电热毯:电压标准110—220伏,现货,接受订货热(电)偶适应器:BAC5621,带测试报告证明真空附件:泵,量规,管线,软管接头,吸气探针预填装铝:(填充物为BAC5555和BAC5514-589)尺寸为:48英寸*48英寸按平方尺出售起订量为3平方尺可以以绝缘材料包装,也可以不以绝缘材料包装标准厚度:0.012英寸—0.032英寸保存期限:按保存说明可保存60个月所有材料的运输都严格按照美国军方的加工标准可接受定货人造树脂补充剂/粉末微型气球:玻璃和酚醛塑料CAB-O-SIL:熏制硅土磨细的玻璃纤维蜂窝状中心[芯轴](接受小额定单)非金属性蜂窝状中心[芯轴]:BMS8-124,MIL-C-7438 其他材料:铝箔:BMS8-289铝网:BMS8-336,轻度击打后可以压成铝箔减低噪音/密封带:BMS8-283TY1硅胶带死亡三厘米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6日 20:30) 字幕—— 2004年3月解放军某部训练场二零零四年三月,解放军某部战士正在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

战士卢刚是个刚刚入伍四个月的新兵,在这之前,模拟投掷训练他已经参加过好几次了。

可是今天一枚沉甸甸的真手榴弹拿在手里的时候,他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

卢刚按照教官武军的指导,把手榴弹拉环套在右手小指上,拉开导火索,用力把手榴弹扔出去的一瞬间,意外发生了!突然袭来的死亡离他还不到3厘米。

炮弹、手榴弹的破片形状不规则,边缘非常锋利,对于士兵的伤害最大!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在战场上来说伤亡率最高,就是说什么武器致伤、致亡最高呢?就是炮弹,真正直射弹打死的人和炮弹相比的话,它们的比例基本是九比一的关系,大部分都是炮弹破片引起的。

实弹训练的六七型手榴弹,从拉动导火索到爆炸,只有短短的七秒钟,爆炸半径七米之内全在杀伤范围。

卢刚和身边的教官武军正处在手榴弹爆炸的核心!随着手榴弹爆炸的一声巨响,烟雾散去,两个人都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按规定,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钢盔是战士与教官必须带的,同时还要穿上防弹衣。

可是卢刚和武军就在爆炸的中心,突然袭来的死亡离他们太近了!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真正意义上的防弹衣来说,作为部队来说我们主要重点考虑的是什么?是防弹片,这个直射弹这块考虑的呢?不像咱们大家想的那样,你们看电视啊、看电影啊,拿枪嘟……一扫;哒……一扫,扫死一片;一瞄打死一个。

真正在战场上就是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只不过是这样比较直观,一枪一个,一枪一个打死的。

但是真正在战场来说这样死的人大约不到十分之一,而炮弹炸死的人它占的这个比例要超过百分之九十,是这样一个比例。

就在手榴弹爆炸的瞬间,武军大喊一声扑过去抓住卢刚,翻到身后两米远的避弹坑里,把他掩在了身下,爆炸结束后,武军和卢刚都站了起来。

采访:解放军教官武军:作为我们首先是检查一下身体,抚摩一下身体,感觉到没问题,确确实实没问题,而后组织下一步的训练.。

可是,随后一个突然的发现,却让武军吓了一跳!采访:解放军教官武军:整个训练结束之后,回到宿舍把防弹背心一脱,看到有两个被破片破的两个孔,当时我就感觉到:确实有一些后怕!有了这个防弹背心,有了一些安全措施,确实避免了很多的训练伤。

如果没有防弹衣,飞射的弹片会给武军和卢刚造成致命的伤害!武军穿的防弹衣是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自主研制的。

前后都可以加上两厘米厚的防弹钢板,钢板后面的软体材料是用具有高强度、高柔韧性的纰绎纤维制成,质地比较柔软,穿在身上非常轻便灵活。

采访:材料专家张先生:高强高磨聚乙烯—纰绎这个材料,它最大的优点是耐火性强,能保存时间长,一般的可以,你像织成的布,可以保存十五年。

因为这个高强高磨聚乙烯纤维,它是惰性物质,不容易跟其它物质起反应。

那么这个材料它比重轻,比重小于一,可以浮在水面上。

早在冷兵器时代,战场拼杀的兵将们,就已经穿上了保护自己的装备,金属的头盔、厚重的铠甲、坚硬的盾牌都在一定程度上挡住了敌人的刀剑。

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一般的情况下,从一般的规律来说:就是矛发展的比较快,盾呢,发展的比较慢。

那么当时在冷兵器时代呢,他那个时候主要是防箭,射的那个弓箭,主要是防这个。

因此呢,他穿的这个铠甲呢,用牛皮啊,多数是用牛皮来做的。

那么后来随着金属的出现呢,他们曾经也出现过呢,就是大家说的索子甲。

什么样呢?就是用铁环,一环一环扣起来的,穿上这个背心,一般箭就射不进去,刀砍砍不进去。

我现在穿的是古代大将的铠甲,您看这身行头,再看这皮子上的金属叶片,还有这头盔!怎么样?绝对够威风吧?像一个威风八面的一个大将军吧?但要说是皇帝穿的,材料就更厉害了,这上面的金属叶片都要缀满金银珠宝啊!但是说实话:我穿这身衣服没觉得太舒服!这身行头太沉了,这都有上百斤的分量了,想一想古代他要再加上手里的武器,分量就可想而知了。

古代的大将们都什么体格啊?这么重还能打仗吗?随着武器的演变,战争的升级,传统的冷兵器很快被不断发展的火器所取代。

厚重的铠甲不但严重影响了士兵的战斗灵活性,而且在战壕或其它环境里隐蔽都很不方便,笨重的铠甲被淘汰出了战场。

一九五零年六月,战火覆盖的远东朝鲜半岛。

于晓光当时还是一名年轻的战地记者,已经发黄的文稿记录了当年战场上许多惊心的故事。

其中有个叫李长征的战士,让人始终也不能忘记。

采访:抗美援朝战地记者于晓光:给他任务那时候,主要是要侦察敌人阵地的情况,敌人哪地方是火力点啊,哪地方是敌人的薄弱环节啊,我们进攻的时候好知道从哪里进攻,去了解敌人这些情况。

傍晚十分,李长征和几个战士隐藏在离敌军阵地不远的草丛里,李长征的眼睛盯着不远处树林里的一个人影,准星里是个正在查线的美国兵。

采访:抗美援朝战地记者于晓光:李长征这个人啊,他在这之前就有点名气了,枪打得好。

他家里,原来家里父亲是打猎的,打猎他父亲就带着他,很小就练枪法。

所以参加部队呢,大家都知道他枪法很好。

李长征用的是日式“三八大盖”步枪,有效射程是五百米,美国兵正在射程之内。

这对李长征的枪法来讲是毫无问题的。

采访:抗美援朝战地记者于晓光:也不知道谁啊,有个战士就把敌人吃剩的一个罐头盒子,黑夜也看不见,就碰了一下子。

这个罐头盒子“哗啦……哗啦”顺着山坡往下滚,就惊动了通讯兵。

李长征当即扣动扳机,美国兵倒下了,他和战友们冲了过去。

这时候,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被打中的美国兵不但没有死,反而爬起来开枪还击,枪声引来了其他的美军,密集的子弹和炮弹像冰雹似的砸了过来,敌人的火力非常猛烈,李长征他们只能赶紧撤退。

李长征心里怎么也不明白!“明明打倒了!难道那个家伙有刀枪不入的本事?”这件事一直堵在他的心里,直到后来谜底才被揭开!挡住子弹的并不是那个美国兵,而是一种志愿军战士们从没见过的东西!一战后期,机枪和火炮在战场上大量使用,猛烈的轰炸造成士兵大量死伤。

一次战斗中,有个法国士兵慌乱里,随手把身边的铁锅扣到了头上。

战斗过后,士兵发现扣在头上的铁锅竟然嵌着一枚弹片,铁锅救了他的命。

这件事被来视察的一位法国将军知道了,慌乱中扣在头上的“铁帽子”,成为了战场上钢盔的原型。

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这个头盔的出现呢,对于减少战场的死亡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那就是说在战场上死亡,基本上就是头部中弹和胸腹部中弹。

不论是枪弹还是弹片,死亡率是最高的,战场的死亡率是最高的。

但是,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靠一顶钢盔是无法抵挡密集的子弹和炮弹爆炸的,难道就没有更全面的战场保护装备了吗?于是,防弹衣就成为了各国军事专家的研究重点。

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头盔的出现也就呼唤躯干部、胸腹部的防护,呼唤有这样一个防护装备的出现,这样有效的保护士兵的生命。

头盔的出现和发展带动了防弹衣的出现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开始重点研制防弹衣,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军方的面前:用来固定防弹钢板的面料很容易破损。

另外,弹片的巨大震荡和冲击力,同样会让人体内脏器官受到致命的伤害。

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我们有的时候试它那个软体的呢,防弹衣它这个后面,我们在这个防弹衣后面放的一层是橡皮泥,子弹它打上以后,在橡皮泥上的凹陷啊,打上橡皮泥的凹陷可以达到四公分。

所以你想:四公分深!子弹打进四公分深,一些要害的脏器,它也会被打破的。

巨大的冲击力,能让防护钢板后的橡皮泥凹陷四厘米,这样的伤害将会使得士兵丧失战斗力。

一九四零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的尼龙纤维,被做成丝袜、渔网、船帆等各种用品,随着尼龙广泛的应用,专家们研制出有良好韧性和耐磨性的新型尼龙。

这种新材料闯入了军方的视线.军方发现:尼龙的高强度特性使其不但可以经受钢板的摩擦。

而且,用多层尼龙制成厚厚的衬里,作为防弹钢板与身体之间缓冲层,可以较好消除身体被子弹和炮弹碎片击中所遭受的振荡和冲击。

采访:美国杜邦公司专家任先生:一个是金属材料,一个是合成的纺织材料。

这个东西当中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重量,就是说用了合成材料以后,特别是尼龙被发明以后呢,重量呢就一件防弹衣,重量就可以大大减低。

然后呢,还有一个柔软性,因为大家也知道:假如说穿着一件纯钢板作的防弹衣呢,是非常累的一件事情,尼龙呢的确从这个方面来说,是引进了一个比较大的材料革命。

朝鲜战场上,四十四万美军士兵投入了战斗,其中五万名士兵配备了防弹衣。

特种钢板和尼龙结合制作的防弹背心,首次被大规模的开始在战场上使用。

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那么防弹衣真正大规模使用呢,应该是在朝鲜战场,美国他们用的是比较多的,那么他们减少的伤亡率是相当高的。

而我们的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呢,没有钢盔,没有防弹衣,我们相对来说伤亡率要远远的比他们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