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P37 5、“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6、“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
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7、“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
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第二章:两汉P92 1、“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
他自受宫刑摧残后,因受刺激而更加坚定了其抱负信仰,并由此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困厄而发愤著书。
其“发愤著书”说中的“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更主要的,乃是“发愤忘食”,为珍惜光阴孜孜不倦之谓矣。
2、“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
3、“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和典型性的特征。
4、“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在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
“情志”说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
5、“疾虚妄”说:“疾虚妄”是王充作《论衡》的主旨,王充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
这其实也是王充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主要贡献。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有关文章价值观的论述。
在这里,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把文章提到了立德、立功更重要的地位。
这种文章价值观是对传统思想的突破,它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文体说(四科八种说):曹丕的《典论·论文》分文章为四科八种。
这是一种风格上的不同。
而决定这种风格差异的,有的是从内容上说的,有的则是从形式上说的,并不是从一个标准出发来分的。
这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3、“文气”说: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章创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的。
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4、“诗缘情而绮靡”说: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陆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是: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这结后来刘勰“率志委和”说颇有影响。
5、“滋味”论:是钟嵘用来作为衡量诗歌作品的重要尺度。
钟嵘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
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钟嵘的“滋味”说是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
6、“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
钟嵘认为,如何运用兴、比、赋的方法来写作,正是创造作品中“深厚滋味”的关键所在。
第四章1、“意境”说:意境,是皎然关于诗歌内在规律的探讨中较为集中研究的问题。
他认为,诗歌创作,都是诗人的主体情意遭受外境的触发而开始,同时这种情意又要依赖、凭藉境象的描绘来抒发。
在他看来,“取境”的问题,实际上是区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
如此重视“意境”的诗论,在以往还不曾有过。
2、“取境”说:这是皎然关于诗歌创作问题的论述。
他关注到了诗歌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而后一种则是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的,然这又是创作的实情。
即有时要在有些创作灵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意的需要,深入采掘。
皎然诗论正视这种情况,这是难能可贵的。
3、“气盛言宜”说:这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孟子“养气”说而提出的诗论。
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而韩愈则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4、“韵味”说: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
他自觉强调意境的特殊内涵,即丰富的审美韵味,而且,他比钟嵘更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诗的标准。
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宋金元1、“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2、“妙悟”说: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
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
而“悟有浅深”,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完美地遵循这种艺术规律,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了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分。
3、“兴趣”说: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到的“兴趣”,实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兴趣”的“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4、诗有“别材”“别趣”说:严羽以“别趣”、“别材”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妙悟”上。
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特别的“趣”便是“兴趣”,而不是有些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
批评话语P10 1、式遏寇虐,无碑正反。
玉欲玉女,是用大谏。
P13 (重点)2、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P29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P46(重点)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P36(重点) 5、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P25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徇兮,何谓也。
P34 7、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P95 (重点) 8、.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P110(重点) 9、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回答或简要阐述下列问题P10 1、《诗经》作品体现了周代诗人哪几种诗歌创作理念?择其中一种具体谈谈它的理论意义。
P19 2、季札观乐是怎么回事?应如何看待它的学术意义?P22 3、孔子对《诗经》有哪些评论?其用《诗》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P49 4、《庄子》书中有哪些范畴和术语为文学批评理论所借鉴?试择其中一种略加阐述。
P75 5、何谓六义?唐孔颖达是怎样解释的?P76 6、兴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P77 7、如何理解《诗大序》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它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P92 8、司马迁'发愤之所为作',的创作动因论给人们什么启示?对后世有何影响?P97 9、王充《论衡》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简答题1·孔子的理论要点?a.文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高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