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层建筑后浇带设计与施工技术论文

高层建筑后浇带设计与施工技术论文

高层建筑后浇带设计与施工技术的探讨【摘要】后浇带是在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为克服温度变化、差异沉降、收缩变形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

施工后浇带分为沉降后浇带、收缩后浇带和温度后浇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以及减小混凝土温度应力等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高层建筑后浇设计及施工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粗略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后浇带;设计;施工
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后浇带按作用可分为两种;用于解决高层主体与低层裙房的差异沉降者.称为后浇沉降带;用于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者,称为后浇收缩带。

在高层建筑中,后浇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高层建筑中后浇带的设计
1.1后浇沉降带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筑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

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

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

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

为减小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尚应采取其他措
施,通常考虑以下方法:
(1)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它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或补偿基础,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压力。

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柱基或条形基础等.调节高层建筑与裙房的差异沉降。

(2)尽量减小裙房部分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即尽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础底面接触压力,加大裙房的沉降量。

(3)结合高层建筑埋置深度要求,调整高层建筑地下室高度,使地基持力层落在压缩性小、地基承载力高的土层上,可有效地减少高层建筑的沉降量。

1.2后浇收缩带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

大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

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在过长的建筑物中,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范第9.1.1条)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

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影响变化影响较大,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除在施工阶段设置后浇带外,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配筋,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一般lo到16即可,近距尽量选择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是有利的。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代替伸缩缝。

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与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

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

2.高层建筑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2.1后浇带处的防水处理
不同工程后浇带对后浇混凝土的浇筑时间要求不同。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结构封顶后方可进行浇筑封闭,因此后浇带部位的地基和防水处理至关重要。

2.1.1基础底板的防水处理
地下防水由两道防水组成:一道柔性卷材防水,一道抗渗混凝土c30(s12)防水层。

后浇带封闭前,柔性防水已构成第一道防水的封闭整体,但后浇带处底板的防水处理需事先安排,不可遗漏。

从经济角度考虑,在施工过程中不做降水处理而采用加强垫层及保护层方案。

后浇带处混凝土垫层加厚并配筋,可以防止地下水突涌现象,同时后浇带处垫层标高降低50mm,这样处理能有效预防在清理后浇带处混凝土浇筑过程流人后浇带的混凝土浆和杂物时损伤柔
性防水层而破坏整体防水,并且后浇带内杂物便于清理,尤其后浇带内下铁钢筋上混凝土便于清理。

2.1.2外墙后浇带的防水处理
在设计外墙柔性防水时,可采用卷材防水层粘贴在保护墙内侧的“外防内贴法”施工。

由于施工过程中支模加固,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振捣等影响,极易造成地下室外墙防水破坏,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措施。

在外墙后浇带处原50mm厚聚苯板减为40mm厚,增加一层10mm厚竹胶板.起到防止施工过程中损坏防水层。

也不同程度起到防止水压破坏防水层的作用。

2.2后浇带支模
留置后浇带时,后浇带两侧模板支撑不仅要牢固、紧密,还应易拆除或一次性使用不拆除。

若底板厚度为1000-130mm,可采用
c30,s12泵送商品混凝土浇筑,塌落度要求较大(140-160mm),应采用一次性单层钢丝网容易造成混凝土及混凝土浆流入后浇带,不易清理。

施工过程中采用双层网作一次性模板,两层网事先绑扎在一
起,有效防止混凝土浆太多流入后浇带。

2.3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的浇筑厚度严格按规范和方案进行,以防止因浇筑厚度较大、钢丝网模板的侧压力增大而向外凸出,造成尺寸偏差和墙板漏浆、跑模。

(2)采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层浇筑(采用φ5o振捣棒为36cm;采用φ70振捣棒为47cm)和振捣器距钢丝网的距离(采用φ5o振捣棒时不小于40cm;采用φ7o振捣棒时不小于50m),以防止振捣过程中混凝土浆流失严重。

为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后浇带垂直施工缝处最好用钢钎捣实。

(3)浇筑混凝土后施工缝处理通常处理方法有压力水冲洗和人工凿毛。

压力水冲洗需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一般在浇筑后3—6小时内)用压力水冲洗,清楚浮浆碎片使冲洗部位露出骨料。

人工凿毛在混凝土浇筑后24小时进行比较合适。

压力水冲洗省时省力,但需考虑积水做坑及排水措施;人工凿毛费工费力,但在后浇带不太长的工程中比较方便、简单。

该工程就是采用人工凿毛法处理。

施工缝处理好后再在施工缝出绑扎bm膨胀止水条,以补强留置后浇带,结构自防水能力降低。

(4)预防水和杂物进入底板后浇带的措施。

为防止底板后浇带内积水锈蚀钢筋,可考虑设积水坑排水和在后浇带两侧砌挡水砖墙,砖墙两侧抹防水砂浆,防止底板上积水流
人。

挡水墙上用木模板和铁皮覆盖,防止上层施工用水流入,并防止掉入杂物,从而降低清理难度。

3.结语
总之.后浇带的设计和施工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应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做好后浇带的设计和施工以保证结构的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