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在押罪犯的心理特征

论在押罪犯的心理特征

论在押罪犯的心理特征作者:冯兴平内容提要:目前,心理学应用于罪犯的教育改造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于在押罪犯心理的分析与研究已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造罪犯的基础性必要工作。

罪犯在服刑期间的心理,是关押处遇中严峻的客观现实和犯罪主体各种心理、需求之间种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是一种复合的、充满矛盾斗争、错综复杂的心理。

罪犯心理既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同一改造场所罪犯群体的共同反应。

本文主要从罪犯心理特征的特殊性质、构成罪犯心理特征的成因以及罪犯服刑期间三个阶段的基本心理特征进行了客观的阐述。

研究罪犯心理,还要根据罪犯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与分析,才能更深入的把握罪犯心理特征,为教育改造工作提供切入口。

罪犯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

要了解罪犯、转变罪犯的世界观,改造好罪犯,就必须剖析罪犯,掌握了解罪犯的基本心理特征,我们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实现人是可以改造的这一目标。

一、关于罪犯心理特征的特殊性质从犯罪人角度看,犯罪人既然选择犯罪的方式去满足需要,这说明他(她)对刑法所保护的价值持蔑视、敌视或轻视的态度;之所以有这种态度,是与其人格缺陷有密切关系的。

罪犯的心理特征的特殊性质也正在与此。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1、罪犯的社会化缺陷与罪犯群体的特性。

罪犯群体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群体。

首先,从社会和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讲,个体违法犯罪是社会化过程的缺陷和障碍导致的。

犯罪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适应不良行为。

罪犯之所以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知、情、意方面的偏差及个性上缺陷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他们对人、对社会多怀敌意,情绪不稳定,攻击性较强,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个性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

判刑入狱后,他们为了多减刑,早出狱,互相排挤,损人利己。

许多个性严重扭曲的罪犯,甚至混淆黑白,颠倒是非,捏造事实,欺骗管教民警和陷害他人,以抬高自己,致使群体内部关系紧张,相互设防,缺乏正常的交往和友谊。

其次,是他们原来的职业、社会地位、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差异较大,因而其生活习惯和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这些给罪犯的正常交往带来重大障碍。

罪犯人际交往的障碍,必然导致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带来的紧张和失调,对他们的心理、身体和服刑环境适应能力造成严重危害。

因而,罪犯的心理特征与正常人相比就有了其特殊性质。

2、罪犯心理结构的特征罪犯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结构,他是以罪犯的个性心理为基础,在特定的服刑环境的刺激下所产生的复合的矛盾心理。

其结构模式为:罪犯心理=犯罪心理+刑罚心理+常态心理①。

罪犯心理,即曾经支配其发生犯罪行为的心理,这可以认为是典型的不健康心理。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客观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刺激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个经历了不完全社会化或错误社会化,具有不健全人格的人接受来自客观世界的消极因素的影响达到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犯罪意向,进而产生犯罪动机,这标志着稳定的犯罪心理形成。

罪犯被依法判处刑罚,所依据的犯罪行为事实,总是在其犯罪心理形成并支配作用的基础上,遇到或找到犯罪的条件而发生的。

罪犯被判刑,但其犯罪心理并不是以判决为界限而被消除或矫正。

有些犯罪心理还会在不同程度上继续保持在罪犯的头脑中,甚至比较顽固。

罪犯被判刑入狱之后,在服刑过程中会受到来自监狱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作为外部刺激作用于罪犯,在原有的心理基础上产生新的心理特征,即刑罚心理。

刑罚心理,即人们常常所说的罪犯心理,是指罪犯被判处执行刑罚以后在服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如痛苦心理、恐惧心理、怨恨心理、渴求心理、渴求自由心理或改造向上心理等等②罪犯心理学研究认为,罪犯心理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它既是罪犯所特有的心理,又是与一般人所共有的常态心理。

从罪犯所特有的心理和一般人所共有的心理性质上分析,也具有两重性,既具有健康的心理,又有不健康的心理。

但无论是健康的心理还是不健康的心理,都是在严格监管的特殊环境下产生发展的,因而具有特殊性。

二、构成罪犯心理特征的成因探讨构成罪犯心理特征的成因需要从犯罪人的人性基础和监狱环境对罪犯的影响两个方面去认识。

1、犯罪人的人性基础。

人的需要内容永无止境,而满足需要的方式又必然受到限制和约束。

从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来看,需要内容的失衡与满足需要的方式之间的冲突是其内在根源。

需要内容的失衡又是由需要结构的不合理发展导致的。

为什么犯罪人的需要结构会不合理发展?这是由于在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将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完全内化为个体意识所致,既是出现社会化障碍的结果。

社会化障碍通常是由人格障碍反映出来的。

犯罪人人格缺陷的实质是对社会的敌视、蔑视,或者轻视、漠视的态度;这些态度如果表现在行为中即是主观罪过的基础。

③正因为有了这样态度,行为人才会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意志,采取社会不认可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种人性基础正是构成罪犯心理特征的本质因素所在。

2、监狱环境对罪犯心理的影响。

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是对罪犯实施惩罚与改造的场所。

高墙电网,荷枪实弹的武警看押,严格的监规纪律,罪犯从饮食起居到一言一行,从学习到生产劳动等各个方面都有详细的行为规范和监狱民警的严格监督,对罪犯的各种不良行为起到了强有力的震慑和约束作用,但这样的环境从另一方面说也容易使罪犯产生过度紧张和恐惧。

罪犯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若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势必缺乏自我排解心理压力的能力,长期的紧张和恐惧不但会加重原有的心理障碍,还会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初次入狱的罪犯,极易产生拘禁反应,出现诸如恐惧、抑郁、孤单、焦虑、自卑、多疑、攻击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精神异常。

三、在押罪犯的基本心理特征。

罪犯心理作为一种特殊人群的类型心理,必定和社会普通人群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称之为罪犯心理的基本特征。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决定了罪犯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心理特征:即承受刑罚的心理、同处遇相联系的心理、延续着原有的犯罪心理④。

1、承受刑罚的心理。

自由是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剥夺自由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

它不仅给罪犯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会使他们痛切的感到诸多不便,正常的生活需求因此而受阻。

承受刑罚的心理是罪犯最主要的心理特征,其典型表现是:(1)、罪犯的焦虑心理。

焦虑是指个体对自己或对自己所关心的人在心里、生理、社会等方面受到威胁时,所激起的一种不愉快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一种隐隐约约有害的预感。

比如有的服刑人员有时莫名其妙的感到心神不宁。

焦虑是由内心所持有的矛盾冲突造成的。

以剥夺自由为主要内容的监禁刑罚,不仅让服刑人员感受到了身不由己的痛苦和被社会否定性评价的不快,而在整过服刑的过程中,还时时可能被各种现实问题所困扰,因此,焦虑是服刑人员中最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

服刑人员服刑初期的焦虑反应主要表现为环境适应和家庭变故引起的焦虑反应。

在这一过程中,常担心受欺负,受罚,担心劳动、学习和生活不能达到监狱要求,担心婚姻破裂、恋爱对象告吹或家庭关系紧张等等,因此而焦虑不安,忧心重重,无精打采。

服刑人员服刑中期的焦虑反应主要表现为奖罚兑现和狱内人际关系所引起的焦虑反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服刑,服刑人员更多的关心自己的核心需要,即减刑和如何满足生活、投机改造等问题。

一旦希望无法实现,就会产生各种焦虑心理。

服刑人员服刑后期的焦虑反应,主要是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现实问题所引起的焦虑心理。

在服刑人员为自己将获得自由而兴奋的同时,也担心回归社会后的就业、生活、婚姻、名誉等而产生焦虑反应。

一般来说,服刑人员产生轻度焦虑,不仅对其无害,而可以激发他们的改造积极性,唤回良知,起到促进认同功效;但是,强烈的焦虑反应却是有害的,是对服刑人员的改造和身心健康产生损害的主要心理障碍之一。

(2)、罪犯的痛苦心理。

罪犯消极的痛苦体验有:因强迫劳动而产生的痛苦;因失去人生自由而产生的痛苦;因思家恋亲而产生的痛苦等等。

罪犯的积极痛苦有:与被害人的角色换位而产生的内疚;对亲人的负疚而产生的痛苦;对自己的罪行自责、自怨产生的痛苦等。

罪犯的痛苦对其改造起到阻碍或推动作用。

有的罪犯因痛苦而消沉、麻木不仁、不思进取;有的罪犯在痛定思痛中,得到启示,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痛苦就是成了他们生命中的转折点,向着新的目标奋进。

(3)、罪犯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个人感到不如别人,而产生轻视自己并采取补偿措施的心理现象。

罪犯的自卑是由犯罪自卑、刑罚自卑、常态自卑构成的。

而又以常太自卑为多数。

①、犯罪自卑:是指罪犯与犯罪未抓获的人相比,深感自己的作案手段不高明而自卑。

②、常态心理:是指罪犯与社会自由人相比,因失去自由而感到自卑,同时与事业成功的守法者相比,自感无能力通过合法手段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自卑。

③、刑罚自卑:是指罪犯与监狱民警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相比因自己低下的法律地位而自卑。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自卑心理的服刑人员,总是和自卑型人格和失败型人格紧紧相关,而具有这种人格的服刑人员常常表现为遇到问题怕担责任;遇到困难,缺乏信心;遭遇挫折消沉、绝望、混刑度日;或以自我显示、狡猾多变的抗改方式补偿自卑。

(4)、罪犯的恐惧心理。

罪犯的恐惧心理主要是对刑罚惩罚的畏惧。

首先,服刑生活的艰苦引起罪犯心理和生理的恐惧。

对于入狱之前过惯了奢侈和散漫生活的罪犯,在艰苦的服刑生活中产生了恐惧心理,怕自己在这种条件下无法生存。

其次,监规纪律及法律的惩罚引起罪犯的恐惧心理,尤其是警戒具的惩罚,引起罪犯生理和心理恐惧较为突出。

如:罪犯在违反监规纪律后,不知道管教民警将如何处罚自己,情绪激动,惶恐不安,甚至向管教民警回答和陈述问题时语无伦次。

除上述四种心里外,罪犯承受刑罚的心理还有期望变化、幻想等心理。

2、同处遇相联系的心理。

在押罪犯的心理,因监狱的服刑环境、生活条件、管理等级、教育措施以及本人对劳动生产的适应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

罪犯同级处遇相联系的心理主要表现是:(1)、思家恋亲心理。

罪犯受到刑罚后,普遍思家恋亲,这是因为服刑的孤独更需要亲人的安慰,远离亲人更希望为亲人做事。

过度的思念、忧伤会使罪犯身心受到损害,罪犯会因思亲过度不能自制而脱逃;因思亲的需要无法满足而绝望,导致自伤自残等。

(2)、罪犯的怨恨心理。

这种心理在刚入监罪犯中普遍存在。

他们或怨恨执法者、被害者、证人、检举人,使自己成为囚犯;或怨恨自己的同伙,自己作案不高明而落入法网;有的甚至还怨恨是家庭逼自己走上了这条路等。

当然,有的也怨恨自己的罪错。

由于怨恨心理的阻碍,使他们对自己的犯罪认识不够深刻,仇恨政府,改造态度不端正,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把管教民警的依法管理教育误以为是故意跟他过不去。

(3)、罪犯渴求自由的心理。

渴求自由的心理是罪犯承受刑罚心理最强烈、最迫切的心理。

这是因为:剥夺了自由使罪犯失去了很多(原有的地位、荣誉、友谊和爱),失去了自由耽误了前程,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