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简史
青铜器简史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
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
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并非使用品。
一、青铜器起源与青铜时代断代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传世和近年
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
自夏、商、周至秦、
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二、萌生期青铜器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中国开始进人青铜时代,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
发现中最早的青铜文化。
遗址中出士了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和饰件,并发现铸造
遗址。
青铜礼器造型初具规范,器壁匀薄,铸造技术已达熟练水平。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显
示中国业已步人文明社会。
①束腰爵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爵是古代的饮酒器,相当于现代的酒杯。
这件3800年以前的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
青铜器之一。
它有一个较阔的鋬和狭长的流口,虽然它的形制还比较简单,但整个造型
趋于规整,表明铸造技术已达到了初步熟练的程度。
②镶嵌十字纹方钺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钺是古代用于杀戮的刑具。
此器方形平刃,阑旁有两方孔,似用于皮条捆扎。
器物中心
有一圆孔,其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十字纹六组,纹饰较为特殊。
此方钺大而重,使用不便,且
有绿松石作镶嵌,当是仪仗用具。
三、育成期青铜器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於成熟的发展时期。
(1)以酒器为主
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2)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3)分
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
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发展的基础。
①兽面纹斝商代中期(公元前16-前14世纪)
斝是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祼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
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
柱作帽形,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
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
以有温酒的作用。
器物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
腹部兽面纹,双目突出,带有神秘感。
此
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代早中期青铜器的铸造特色。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
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於完善,满布器身的
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
运用夸张、象徵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
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
纪事体铭文在商末出现。
周初礼器沿袭商制,
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
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①青铜觥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很别致的盛酒器。
觥盖前端为一昂首而出的兽首,后端作牛首形,中脊为一小龙,前端兽耳后部各有一小蛇。
器身周体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尾逶迤,
形态优雅。
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是商代晚期中较为独特的作品。
②龙纹扁足鼎商晚期(公元前14一前11世纪)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
级和权力的标志。
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
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
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且两面
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
的气势。
鼎的腹部饰长鼻
兽纹,图案结构别致协调。
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
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
③青铜方尊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尊也是一种盛酒器,一般为圆形。
这件尊为圆口方体。
器上的装饰以兽面纹为主,肩
部四周各饰有立体的大象,象鼻高高翘起,庄严中略带诙谐。
尊的四角有镂雕棱脊,雕工
精细。
此器形体虽不大,而其气度则深厚雄健。
五、转变期青铜器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
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
新的器型开始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
作器
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
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
①大克鼎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
鼎也有
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大克鼎为西周后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
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都属于一个名叫克的贵族。
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
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
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
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
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是研究西周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现高潮。
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徵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
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
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
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的产生,使镶嵌工艺绚丽工巧。
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
①兽面纹龙流盉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盉为调酒器。
此盉口部呈钝三角形,长流作龙形,以张开的龙口为流口;盖
顶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与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龙继起的姿态。
这
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创造的杰作。
②牺尊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牺尊的整体造型是一基本写实的牛,凝重壮健。
背上有三个孔穴,中间一
穴放置一只小锅,是用来盛酒的;牛的腹部中空,与前后两个孔穴相通,
可以往孔穴里注水后,因此是一只用以温酒的温酒器。
其形制独特,是一
件极为珍稀的器物。
七、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术
东周、秦汉时期,边远地区各族的青铜文化获得长足发展。
南方的越族,西方的巴、蜀族,西南夷诸族以及北方的匈奴族均有成熟的青铜铸造业。
所铸青铜器深受中原青铜艺术的影响。
同时,强烈体现出本民族的风格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