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铜器调研报告

青铜器调研报告

青铜器调研报告
什么叫青铜器?从考古学上讲,中国青铜器特指商代和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物,这些器物以铜质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器物颜色呈青灰得名。

其种类主要有工具、兵器、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尔器、车马器等。

形制多样,纹饰精美,铭文为书法艺术瑰宝。

青铜器的发明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我国商、西周、春秋三个历史时期就属于青铜时代。

而中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有一则传说叫“蚩尤作兵”。

相传蚩尤统率本部人马进攻黄帝部族,双方“战于涿鹿之野”,交战之初蚩尤军节节胜利,因为他们摇篮里有戈、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估计这些兵器就是用铜制成的。

后来,黄帝制作了指南车用于战争,才扭转了战局并制服了蚩尤。

《子华子》还记载:为庆祝胜利,黄帝派人去首山采铜矿,然后将铜矿石运到荆山脚下铸鼎,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

以我国出土的最古老的青铜器马家窑青铜刀而论,中国青铜器制品最早出现的时间决不会晚于距今四千年以前,即夏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铸铜。

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甘肃东乡,出土的青铜刀是彩单范铸造的,而在河南登村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和城郝家台龙山古城遗址中,发现了铸造器物时留下的青铜渣。

以上发现足以说明:中国青铜器最早产生的时间当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

不同时期青铜器的区别: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

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
多。

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的基础。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

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

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壮严神秘又富有生气。

纪事何铭文在商末出现。

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

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

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

新器类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

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

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

各诸侯国普遍建立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有的范铸技术略显粗疏,大国之器仍较精严。

春秋中期、晚期战国(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公元前221年),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同高潮。

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征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

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

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

以龙为主题的纹饰细密繁缛,人物活动的画像创造性地作为主纹出现。

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产生,镶嵌工艺绚丽工巧。

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

战国晚期,青铜艺术趋于朴素平实。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和中国青铜器一样对人类社会产生那么大影响。

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华夏民族古老文明的铸造工艺、文化源流、历史渊源。

被史学家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深远,灿烂的青铜文化是其典型代表和辉煌再现。

这些代表和辉煌,都与洛阳有着渊源关系。

1.禹铸九鼎源自河洛
鼎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明的见证。

禹征采九州贡金,铸成九只大鼎,并分置在九州都城。

象征执鼎者拥有执掌统治天下的权力,受万民拥戴,并从此奉为传国宝器,世代相传,国脉相继。

夏代末年,桀为昏德,鼎迁于商。

商汤灭夏,商人把九鼎搬到商都亳邑。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武王灭纣克商,进入殷都。

特派人查验九鼎,然后迁鼎于周都洛邑。

周成王时还营建宫室,奉安九鼎。

秦攻周取九鼎,传说一鼎沉入泗水,剩八鼎。

2.青铜器的辉煌时代也是在河洛
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轻实用,尚礼器,重军备;二是非民用,轻贵族,事王权。

活之享用,死之随葬,传之耀祖。

河洛地区的青铜器从夏代开始出现,到商周时达到顶峰,现已知品种达1500种。

主要包括:
(1)江山社稷,权倾于鼎类:后母戊鼎、乳钉纹鼎、兽面纹鼎、蝉纹鼎、妇好鼎、毛公鼎。

(2)兵器:矢刀类:战车、剑、车马;利刃类:戈、钺、戚、箭、胄、甲。

(3)纪念祭祀类:钟、鼎、彝、熏、炉、钵。

(4)生活盛食器类:各种煮食器、甗甑、锅、簋、簠、荳、盉、硫、斚、卣、盂;盛食器、各种工具、锅斧、卣、凿、锥、锛、钩等。

(5)容酒器:莲鹤方壶、旂觥、尊等;斟酒器:觚、鸟盖觚壶等;饮酒器:天下第一爵、历代爵等。

(6)厅事用品:龙凤案、鉴、禁(曾侯乙)、敦、鹿角立鹤(衣帽架)、虎噬鹿器座(屏风座),各种灯具:东汉铜牛灯、吊灯、雁鱼灯、长信宫灯等。

(7)文房及生活用具:砚、水注、笔架、熏香炉、匙、斗、勺、盆、碗、匜、缸等。

(8)各类装饰品:车马饰品、女人头饰、男人腰带、门饰、裱饰、棺饰、武饰等。

(9)研究观测:天气星象、星宿、四灵神、浑天仪、地动仪等。

(10)完整的十二乐音系列:编钟、磬、响铃、铜鼓。

这个灿烂辉煌的时代维系了一千八百年,史学家郭沫若概括性地将这段历史起了一个震耳欲聋的响亮名称——“中国青铜时代”。

(二)不同时期青铜器的变化原因:从商代本身来说,以各期的青铜器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前期青铜器的器形一般较小,说明当时
的铸铜手工业还不太发达,生产力的水平还比较低。

到了后期,也就是殷墟期,铸铜手工业得到发展,分工更细,生产规模也有相当的扩大。

这时,不论器物的造型和纹饰的精美程度都超过了前期,出现了许多气魄雄伟的大型作品。

根据文献记载和学者的考证,商朝在盘庚迁殷以前的一段时间,政治局面比较动乱,王都多次迁徒,生产的发展受到阻碍。

盘庚迁殷之后,政治局面渐趋稳定,政权得到巩固,生产力也得到提高。

特别是高宗武丁在位的五十九年间,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实力都比较雄厚,统治区域进一步扩大,达到商代后期的极盛阶段。

相当武丁时期的青铜器,也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变化。

殷墟出土的大体属于或略晚于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器形较大,制作精美。

东周时,周王室衰微,不再有力量来控制各个诸侯,这种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和诸侯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列国铸器增多,但周王室铸器却数量减少且质量下降。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思想活跃不仅带来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造成了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青铜工艺在春秋早期承袭了西周晚期的一些特点。

到了中期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剧烈变革,青铜工艺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表现为:原王室的器变为各诸侯自铸的器,诸侯国青铜器占据当时青铜器的主要地位,或成为社会的商品;原来的“礼器”变为了士大夫阶级生产享用的器,或成为象征个人财富的财物。

为了满足社会新兴势力钟鸣鼎食的奢侈生活需要,青铜器的制造加强了实用性。

在纹饰上,商、周以来的兽面纹、夔龙纹等纹样,变为华丽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案;在造型上,由庄严厚重变为轻巧多样。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因此这一时期的金文多反映了诸侯、大夫的社会活动及其典章制度,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地域性特征,就此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