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析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提示:窦娥是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代表了社会上再普通不过的、顺从命运安排的寡妇们。
a、悲剧形象:严守社会道德,却被社会以不道德的名义毁灭。
剧本开始时,尽管窦娥命运坎坷,心中有许多烦恼,但她还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准备修来世。
可是社会并不允许她这样。
张驴儿介入她的生活,使她不得不反抗,最后为社会所毁灭。
b、性格变化:由善良柔顺到对社会的极端仇视和强烈报复。
最初的窦娥是善良柔顺的,既照顾婆婆,又屈从命运。
但是,社会一步步的逼迫,先是张驴儿的逼婚,后是张父被毒死的事件和张驴儿的要挟,最后是窦娥寄予最大希望的官府的胡乱判案,使得窦娥对这个社会完全失去了希望。
这才导致她的怨天咒地和三桩誓愿。
c、关汉卿以窦娥这个年轻的寡妇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由窦娥的遭遇表现自己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和评价,对现实的批判。
他为社会的黑白颠倒、官府的草菅人命所愤怒,不满让好人受难。
信守道德的窦娥却被以不道德的名义处以了极刑,这就是关汉卿对于这个充满倒错的社会的评价。
2.以剧本为例,试析关汉卿杂剧的文人色彩提示:关汉卿虽自称“浪子班头”,但他的作品仍表露了鲜明的儒家思想和文人色彩。
他以杂剧为抒情写志的工具,借助杂剧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他的《窦娥冤》透过窦娥这个弱者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通过公案的形式,表现了继母王氏的贤德,传达出他对这种道德境界的肯定;《单刀会》则通过关羽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历史感慨,传达了正统史观。
所以,他以一个儒者的视野在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审视历史,并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了现实的丑陋,历史的变幻,人性的弱点,以及卑微生命与命运的抗争。
他评价历史、慨叹人生,并将这种种体会呈现到剧本中,使其剧作流露出儒者的悲思。
3.试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提示:关汉卿自己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他对人物的塑造。
关汉卿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来表现。
比如窦娥的善良孝顺和刚强,是在生与死的尖锐冲突中一点点地表露出来的。
《蝴蝶梦》则在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中表现了王氏的贤德和慈爱。
《调风月》中的燕燕则是在狼狈的处境中展示出泼辣又软弱的形象的。
其次是关汉卿杂剧的情节富于变化。
在《窦娥冤》中,情节富于变化,戏剧冲突接连不断,高潮迭起,很能吸引观众。
又如《救风尘》中,赵盼儿营救宋引章,费尽心机,又有了风云突变,最后一波三折,使得冲突消解,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三是关汉卿的杂剧语言自然、真切,既符合剧情,又富于个性。
人物语言符合角色的经历、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比如窦娥的善良,到最后的激奋;燕燕作为婢女的小心和怨艾;王瑞兰作为大家闺秀的自信、端庄和高贵等等。
都表现得恰如其分4.为什么说关汉卿是一位当行的剧作家提示:“当行”,古典戏曲评论用语,也称本色。
关汉卿的当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内容方面。
关汉卿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他借助杂剧这个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捕捉问题、选择角度,通过剧本来剖析社会,剖析人生。
比如他的《窦娥冤》、《蝴蝶梦》、《调风月》等,以杂剧的形式反映了真实的元代社会生活的侧面。
其次是剧本的体制方面。
关汉卿熟悉勾栏,熟悉戏剧表演。
所以他的杂剧适合舞台演出,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艺术吸引力。
比如他的《窦娥冤》情节富于变化,戏剧冲突接连不断,高潮迭起,很能吸引观众。
第三是语言方面。
关汉卿杂剧的语言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
人物语言符合角色的经历、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比如窦娥的善良,到最后的激奋;燕燕作为婢女的小心和怨艾;王瑞兰作为大家闺秀的自信、端庄和高贵等等。
都表现得恰如其分。
5.试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提示:首先,《西厢记》塑造了张生的形象,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的形象。
以后爱情故事中的书生,常常沿袭着《西厢记》中张生的性格特点。
其次,《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
它主要体现在对于莺莺的描写上。
在《西厢记》中,莺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非常生动、细腻的表现,成功地揭示了莺莺这个大家闺秀在争取自由爱情过程中的心理矛盾第三,《西厢记》中的红娘,一个正直、聪明、伶俐、热心的丫鬟,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与生活。
第四,《西厢记》对矛盾冲突的设计足以示范后人。
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动剧情,同时也借此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在冲突中更加鲜明生动。
此外,《西厢记》中才子佳人后花园相会,经过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模式,也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试分析《西厢记》中张生和红娘的形象提示:张生是一个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的形象。
为了爱情,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面对爱情时也有些卤莽、糊涂和不知所措。
他同时又是一个才子,有才华,有智慧。
他又是软弱的,情绪化的。
情绪随着事件的发展大起大落。
红娘是一个正直、聪明、伶俐、热心的丫鬟的形象,富于正义感、同情心,她又是机智的和伶俐的。
她磊落直言,急公好义,促成了崔张的好事,同时也承担了老夫人的责骂。
正因为如此,后来人们将“红娘”作为了成就人们婚姻好事的热心人的代名词。
7.试以莺莺为例,分析《西厢记》是如何刻画爱情心理的提示:《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
它主要体现在对于莺莺的描写上。
在《西厢记》中,莺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非常生动、细腻的表现,成功地揭示了莺莺这个大家闺秀在争取自由爱情过程中的心理矛盾。
使我们不仅看到莺莺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且看到她怎样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看到她战胜自我的过程,看到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莺莺的矛盾心理主要通过“闹简”和“赖简”得到表现的。
一方面,当她得到张生的情书后,心里又惊又喜。
可她长期以来受到的教育,她头脑里的道德观念,使她不愿让人知道她的快乐,甚至她自己也不愿意承认这种内心的快乐。
于是有了“闹简”的一幕。
但是当红娘假意要去老夫人那里出首时,却又被莺莺拉了回来,询问张生的情况。
剧本写莺莺反复地掩饰自己,而反复地掩饰正说明莺莺内心的矛盾。
莺莺托红娘带信,与张生约会,但是张生如约而来时,莺莺又变卦,数落训斥了张生一顿,这就是“赖简”。
这一方面是由于红娘在场,另一方面也来自莺莺内心的压力与恐惧。
在她的内心深处,对“月下偷情”私自和男子约会,还是有所顾及的。
杂剧中的“闹简”、“赖简”两折突出表现了莺莺冲破礼教束缚的艰难,她的动摇,她内心的矛盾,是刻画恋爱心理很成功的段落。
试结合作品分析郑光祖爱情剧的道德色彩提示:郑光祖的爱情剧体现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色彩。
首先,在模式上,均采用有婚约在先、拜见岳母,岳母让以兄妹相称的故事模式。
比如《*梅香》中的白敏中与裴小蛮早有婚约;二人私会时也没有失身;白敏中奉旨成婚等,情节上的设计,使剧本在表现爱情的同时,又照顾到了社会的伦理规范。
即使是《倩女离魂》,张倩女和王文举也是曾有指腹为婚的婚约。
其次,在立意上,两情相悦的基础是女子的贵人容仪和男子的远大前程,爱情有着太多的现实欲望。
同时,在爱情的过程中,男女之间也没有超越界限,比较强调风化。
郑光祖的爱情剧致力于写情,却终不逾矩,有更多的道德伦理色彩。
13.试述高明《琵琶记》对后世戏曲创作的影响提示:首先,高明在他的创作中明确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剧这种“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
其次,他以他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并以其作品,改变了南戏的粗糙和简陋,是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样式并驾齐驱,使南戏由民间进入到文人的书房,以此为标记,南戏创作迈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最后,《琵琶记》结构形式上的创造,作为南戏创作的范式性作品,给后来的创造以极大的影响。
《琵琶记》采用的双线结构模式,几乎成为了后来南戏、传奇创造的基本结构方式。
14.《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成就。
提示:首先,《牡丹亭》塑造了一位渴望爱情的至情、执著于理想的贵族少女杜丽娘的形象。
这一形象不仅丰满,而且突破了常理常情常规。
其次,在塑造杜丽娘的形象时,注意抓住人物的身份来做文章。
《牡丹亭》的重点在表现主人公心中被压抑的情怀,她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她的青春的觉醒。
为了与杜丽娘大家闺秀的身份相吻合,作者大量借助景物描写,以景物为媒介,表现内心的秘密。
第三,《牡丹亭》的曲词非常成功,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声口。
剧中杜丽娘的曲词细腻、优美、含蓄;杜宝的曲词则或严肃古执,或豪爽慷慨;杜母的唱词平实而充满慈爱;柳梦梅的曲词则在淡淡的文采中,写出多情和书生意气。
15.试析汤显祖是如何通过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来体现自己对“情”的追求的。
提示:对于文学创作,汤显祖强调真挚情感的作用。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在强调真情的同时,还表达了情对现实的超越。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并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又因情而复生。
她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
在这里,汤显祖不仅写出了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生活中受到重重束缚,行动也受到多方约束,对于爱情,仅仅只有渴望,而无法实现。
同时,汤显祖更借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至情观:“情”可以超越现实的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
真情是无法为常理所规定和约束的。
在《牡丹亭》剧本里,汤显祖体现了道德层面,既写青春的觉醒,写对真情的执着,大胆的追求。
而杜丽娘对父母的深爱在剧本里也一再得到体现:无论是死前的拜谢母亲,还是在阴间望乡台的眺望,或者还魂后闻说金军进犯时对父母的焦急牵挂,都显示了杜丽娘的赤子之心。
杜丽娘是一个具有至情、执着于的理想的女子,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也是剧本的一个突出成就之所在。
试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杜丽娘是一个具有至情、执着理想的女子:(1)杜丽娘的生活环境令人窒息,这也是那个时代现实中女性的困境;(2)对爱情的大胆主动追求,因情而死,因情而生;这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即情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3)杜丽娘对父母的牵念挂怀,这代表了她对现实社会的礼义的回归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词曲之祖”,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解析]:高明的《琵琶记》,在他的创作中明确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曲这种“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
再以他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相参,卓乎不可及已”。
《琵琶记》剧中蔡伯喈牛府奢华生活与赵五娘乡下凄苦生活的成功对比、穿插,确立了双线结构在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中的地位,几乎成为南戏及传奇创作的基本结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