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对于肝功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肝位居膈下,腹腔右肋内。
在活体呈棕红色,质软而脆。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们已从细胞水品对肝脏做了详细的分析。
在古代的中国,没有显微镜,没有分析仪。
经过上千年的经验积累,人民从宏观上对肝脏有一定的了解。
那么西医所说的“肝”的概念和传统中医“肝”的概念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又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中医和西医对肝功能的认识。
中医认为,肝脏的主要功能:一是主疏泄,二是主藏血。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不同层面上可以分为木、火、土、金、水五方面。
“木曰曲直”,意味有木性的事物具有生长,生发,舒畅,条达等特性。
肝脏五行属木,故喜条达顺畅,恶抑郁阻滞。
在体和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与胆相表里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说:“司疏泄者,肝也”主疏泄即肝气宜泄,疏泄是"疏通","顺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肝气疏通调畅,全身气机才能保证个脏腑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其具体表现为:
(1)疏通气机,维持气血运行:"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而肝的生理特征又是主升,主动的,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要素。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于气的升降出入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
(2)调节精神情志: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
”肝在志为怒,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
(3)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和输布,疏泄胆汁: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主要依赖胃脾的消化功能,肝脏的疏泄正常则保证脾胃的功能正常。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协助脾升胃降,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和输布。
二是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祖国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在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
(4)协助水液平衡: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肝主疏泄密切相关,水的运动需要气的推动,气机调畅,水液才能维持正常的输布,排泄。
(5)调节生殖机能:“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的月经与肝疏泄密切相关。
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指出男子的排精也依赖肝脏。
精子封藏在肾,排泄在肝。
主藏血的含义主要有:(1)储存血液,调节血流量,防止出血: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输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
(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体需要有足够的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
西医对于肝功能的认识: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位于右季肋部和腹上部。
肝脏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呈现棕红色,质软而脆,西医认为,肝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极其重要而又非常复杂,具有调节器官功能的作用,又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肝脏功能有:
(1)造血和凝血功能:肝脏在胚胎第8~12周为主要造血器官,替代骨髓造血,维持生命和内环境所必需;至成人时,由骨髓所取代,造血功能停止。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恢复造血功能。
肝脏生成凝血因子及纤维素,保持凝血和纤溶的平衡,维持血流的畅通并能有效地止血。
(2)代谢功能:肝脏参与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激素、酶类、电解质
和微量元素等的代谢过程,其中包括了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
如果肝脏“罢工”,人体的营养来源就会中断,生命也就危险了。
(3)分泌胆汁:肝脏能合成胆盐、分泌胆汁。
血液中的不溶性胆红素或直接吸收于肝细胞内,或转运至肝细胞内。
与胆盐、胆固醇等组成胆汁并储存在胆囊。
胆汁将食物内的脂肪乳化、溶解,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如果肝内或肝外胆管发生堵塞,胆汁自然不能外排,并蓄积在血液里,于是出现黄疸。
(4)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肝脏的血流量很大,肝脏的血容量也很大。
肝脏就象一个仓库,在需要时可以供出一部分血液来,为其他器官所用。
(5)解毒与防御功能:有毒物质(包括药物)绝大部分在肝脏里被处理后变得无毒或低毒。
严重肝病时,如晚期肝硬化、重型肝炎,解毒功能减退,体内有毒物质就会蓄积,这不仅对其他器官有损害,还会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
库普弗细胞,淋巴细胞够清除血液中的外来抗原、抗原-抗体复合物和细胞碎片等物质将其吞噬、消化,尤其是在有炎症反应时
(6)调节热量、水及电解质:如肝脏受到损害时,可导致对钠、钾、铁、铜、钙、镁、磷、锌等电解质的调节失衡,多见水钠潴留,可引起水肿,甚至出现腹水。
(7)肝脏的再生能力:肝脏的再生功能极强大,切除70%~80%肝脏的动物,经过4~8周修复,剩余的肝脏最终能再生至原来的肝脏重量。
这是一种代偿性增生,是肝脏对受到损伤的细胞修复和代偿反应。
从以上中医西医对肝脏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
中医中的肝主疏泄与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即消化吸收需要肝气的资助,食物入胃,经过消化吸收后产生的精微,通过肝脏的疏泄作用而输布它脏。
同时,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在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
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主要依赖胃脾的消化功能,肝脏的疏泄正常则保证脾胃的功能正常。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协助脾升胃降,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和输布。
二是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这与现代医学所说“肝脏是机体的化学工厂,肝从胃肠道吸收许多物质后,需经肝内代谢、合成或分解成所需营养物,敷布于全身,供机体所用,以及肝分泌胆汁,促进食物消化的功能”是相符的。
第二点:西医与中医所说的肝脏的功能都有储存血液,调节血量等功能。
第三点:肝开窍于目。
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肝经上络于目,故肝与目的关系密切。
现代医学研究已验证,肝脏的窦周间隙内有一种贮脂细胞,具有贮存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功能,V A 分子是合成感光物质的重要原料,后者有感受暗光和弱光的作用。
尽管中西医对于肝脏的认识有共同的部分,但明显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的不同。
通常西医所说的肝主要是从解剖学概念来认识是一较具体的概念,是一个解剖学上的单位。
肝脏是深藏在人右腹腔深部横膈膜的下面,具有解毒、合成、代谢、排泄及调整血液量的功能的一个人体器官。
而中医学所说的肝,比西医所说的概念更广更复杂一些,它是一个功能活动系统,有抽象的概念,如调节精神情志。
调节全身气机,维持气血运行等。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肝五行属木,在体和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与胆相表里。
西医则是从解剖的基础上得出肝脏的一系列生理功能。
同样,中医“肝病”概念也有别于西医所指的肝脏病,中医肝病的范围是以肝与胆的功能失调和其经络循行部位所引起的病症为主,主要是一组病症概念,由于中医肝胆生理功能上的特性及经络循行部位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所涉及的病症很广。
根据五行属性,某些外在表现在中医看来便是内在疾病的现实。
即中医所称得藏像。
例如,某些眼科
疾病在中医诊疗时,常可看到医生说是肝火上炎、肝肾阴虚、肝血不足等等。
西医则不同,我们平日讲的乙型肝炎是指肝脏被病毒侵入引起的病变。
而且要了解肝脏的功能是否正常或有无肝炎病毒的感染,必须靠抽血检查才能得知,而非靠中医的望闻问切判断。
总之,中、西医学对“肝”的定义完全不同,对肝病的认知也就产生很大的差异。
民众怀疑有肝病时最好先到医院接受抽血检查,以确定是否真有肝脏的毛病。
不论接受中医或西医疗法,治疗疾病时必须“辩证论治”,也就是根据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药物。
若确定有肝脏毛病时,定期的健康检查仍是身体健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