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行政管理方法(用什么工具管?之一,方法)第一节行政管理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一、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与特点(一)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即广义的行政方法)所谓行政管理方法,是指在行政管理领域中,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为开展行政工作和实现行政目标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手段、办法、技巧等的总和。
(二)行政管理方法的特点1、实践性。
从实践中摸索出来,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得到运用和检验。
2、针对性。
某种特定的方法往往是解决某一类行政问题的重要手段。
3、系统性。
一整套有效的方法。
4、技术性。
不断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原理于其中。
二、行政管理方法的地位与作用1、行政管理方法是使行政管理思想变为现实状态的中间媒介。
2、行政管理方法是执行行政功能的重要环节。
3、行政管理方法是实现行政目标的途径。
第二节行政管理方法的基本内容(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为方法)一、行政方法(狭义的行政方法,即行政指令方法)(一)行政方法的含义所谓行政方法(狭义的),又称行政指令方法,是指行政主体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指示、制度、规定、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行政组织的系统和层次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方法。
(二)行政方法的主要特征1.强制性;2.权威性;3.层次性;4.具体性;5.无偿性。
(三)运用行政方法的必要性1、行政方法是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运用行政方法。
3、运用行政方法是行政管理本身的要求。
(四)行政方法的利弊分析1、好处:(1)能使国家政策、法律和上级意图快速向下贯彻,有利于行政管理系统的集中统一。
(2)上级可以针对下级的工作情况,及时、灵活地发出指令,使行政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尤其是对突发事件。
2、弊端:(1)长期依赖行政方法,容易压抑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下级对上级的过分依赖。
(2)过分依赖行政方法,容易造成领导者个人专断,不利于参与式民主管理。
(3)行政指令以垂直方向传达,传达过程中容易忽略横向的协调,有可能造成条块之间的矛盾,反过来制约行政系统的高度统一。
(五)运用行政方法的原则1、调查研究在先的原则。
2、坚持具体指导的原则。
3、思想政治工作领先的原则。
二、经济方法(一)经济方法的含义所谓经济方法,就是指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和影响管理对象,对被管理者加以引导和控制的管理方法。
经济杠杆是指以价格、利润、税收、信贷、工资、奖金等经济范畴为支点,把某个单位或某个人的物质利益与其劳动成果联系起来而形成的调节工具。
(二)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方法的作用1、调节和影响所管辖的社会组织活动和行政组织自身的活动,改变组织要素的组合方式,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政管理的发展。
2、影响社会公民和行政人员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其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三)经济方法的特点:1.利益性;2.有偿性;3.平等性;4.间接性。
(四)经济方法的利弊分析1、好处: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方法实施行政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自主性。
同时,由于经济方法触动的是人们最敏感的神经,人们必然会作出迅速反应,按行政机关发出的信号行动,因此,效果较为显著。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行政机关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和管理。
2、弊端:经济方法仅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为前提,因而作用范围仅集中在经济行政管理方面或与经济有连带关系的工作方面。
因此,靠这种方法不能解决行政管理中的一切问题。
同时,这种方法强调以物质利益为核心,掌握运用不当会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活产生副作用。
(五)运用经济方法的原则1、适度原则。
2、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
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三、法律方法(一)法律方法的含义所谓法律方法,就是指行政机关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实施行政管理的方法。
法律手段是指行政法律规范及其国家法律法令。
(二)行政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的实质通过法律法规的实施,把统治阶级的意志转化为社会公众的普遍行动,用法律法规调整各种社会关系、调整人们的社会行为,使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行政目标的实现、社会公众的行为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法律方法的特点:1.权威性;2.强制性;3.规范性;4.稳定性。
(四)法律方法的利弊分析1、好处:(1)能够为行政管理活动提供规范和程序。
(2)有利于协调各种社会关系。
(3)能够增加行政主体和被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促进行政法制建设。
2、弊端:(1)缺乏弹性,不够灵活。
(2)容易导致人们思想僵化,使行政主体和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受到抑制。
(3)无法解决思想意识问题。
(五)运用法律方法的原则1、法制教育优先的原则。
2、法制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法治与心治相结合的原则。
四、行为方法(一)行为方法的含义行为方法属于行为科学的方法,行为方法中最主要的是行为激励方法。
所谓行为激励方法,就是指通过有目的地设置一定的条件和刺激,使人们的行为动机激发起来,从而产生某种特定的行为反应。
(二)国外的行为激励理论1、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发动机因素。
2、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之心理过程。
3、“强化”激励理论:着眼于行为结果的研究。
4、综合激励理论:全面反映人在激励中的心理过程。
(三)行为激励的方式:目标激励、奖励激励、竞争激励、反激励1、目标激励:根据人们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正当需求,设置一定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因,作为人们对未来的期望,鼓励人们去追求、进取。
2、奖励激励:通过奖励或惩罚手段来诱发人们的动机,激励人们积极性的方法。
3、竞争激励:将优胜劣汰原则引进行政工作,使行政工作具有某种集体化的自觉机制。
4、反激励:从反面进行激励的方法,它设置一种强烈的危机情景,使行为者产生一种反作用力,进而形成强大的内压,以取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
第三节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一、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点(一)电子政务的概念1、含义严格意义讲,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因特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2、电子政务的三个基本条件(1)电子政务是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数字网络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的综合服务系统。
(2)电子政务是处理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内部事务的综合系统。
(3)电子政务是新型的、先进的、革命性的政务管理系统。
(二)电子政务的特点1、在电子政务的概念中,核心内容是政务,即政府的两大职能-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只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手段。
2、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流程电子化。
3、电子政务提供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用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电子政府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它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符合WTO规范。
二、电子政务的产生的原因1、政府转型的背景。
2、因特网的发展。
3、电子商务的驱动。
4、全球化的竞争。
5、大公司的驱动。
6、领导人的政治意志。
三、电子政务的内容及其功能(一)电子政务的内容:政府间、政府对企业、政府对公民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是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
包括:(1)电子法规政策系统;(2)电子公文系统;(3)电子司法档案系统;(4)电子财政管理系统;(5)电子办公系统;(6)电子培训系统;(7)业绩评价系统。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主要包括:(1)电子采购与招标;(2)电子税务;(3)电子证照办理;(4)信息咨询服务;(5)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服务。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
包括:(1)教育培训服务;(2)就业服务;(3)电子医疗服务;(4)社会保险网络服务;(5)公民信息服务;(6)交通管理服务;(7)公民电子税务;(8)电子证件服务。
(二)电子政务的功能(或作用)1、实行电子政务,能够简化行政环节和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实行电子商务,能够提高行政透明度,方便公众监督,有利于廉政、勤政建设。
3、实行电子商务,有利于政府管理模式从集权管理型向集散管理型转变。
4、电子政务有利于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其趋势(一)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初期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快速发展两个阶段1、初期缓慢发展阶段,表现在两个方面:(1)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办公自动化(OA)工程为主要内容。
(2)93年启动的“三金工程”(金桥、金关、金卡)为主要内容。
2、近几年快速发展阶段,表现在两个方面:(1)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是核心内容之一。
(2)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
(二)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首先是加强政府有效监管能力,其次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然后是积极开展服务。
五、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1、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2、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
3、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