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准确理解古典诗词的思想情感详解

如何准确理解古典诗词的思想情感详解

如何准确理解古典诗词的思想情感不妨从以下八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揣摩标题。

有的标题就点明诗词的情感基调。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喜”字就奠定了全诗喜悦的感情基调。

有的标题则表明了全诗的思想主旨。

如李白《行路难》中一个“难”字,一语双关,不但“路”难,而且人生路也难。

有的标题虽然不能明示诗歌的思想情感,但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峨眉山月歌》标题点示了地点与景物,结合全诗,我们明白峨眉与一位友人有关,“山月”成了友谊的象征。

又如《春夜洛城闻笛》标题点出了时季、地点、事件,事件“闻笛”传达了诗歌要表达的故园情。

再如《客至》这一标题,点出了事件,同时也带出了迎客的喜悦这一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还如《登岳阳楼》一看标题,就知道这是一首咏物诗,从时空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诗要表现的诗人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总之,诗歌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包含了大量的重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中,有的就是情感密码。

所以揣摩标题,我们可以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线索、情感基调、作品类型等诸多信息,或感知诗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等情感,或领悟诗人对生命、生活、社会的某种见解,还可理解诗人所寄予的某种理想、抱负等。

二是知人论世。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同诗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抱负以及所处的时代有关。

如前面所列的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学生之所以误读,就在于就诗品诗,没有知人论世。

试想若学生们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有如下了解,也不至于闹笑话。

陆游,爱国诗人。

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

这首诗时是陆游由南郑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下的。

由战地到大都市,明摆着去危就安、去劳就逸,可这并非陆游这位爱国志士的理想所在。

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陆游如下情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只好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扩写的同学没有把握准此诗的情感,用悠闲形容陆游是大错特错了。

三是抓住意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读诗自然要注意意象。

对于一些常见意象的情感指向,我们要引导学生体悟。

下面我们分类作些引导:花草类(1)菊:隐逸、高洁、脱俗(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3)兰:高洁(4)牡丹:富贵、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树木类(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5)竹:气节、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风霜雨雪云类:(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美好(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等。

所要注意的,古诗中的一些意象在表情方面有多向性,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它放在具体的诗中去考察与把握。

四是抓诗眼词眼。

诗眼词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能抓住诗眼词眼,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从而挖掘诗词意蕴,把握诗词情感与主旨。

诗眼词眼,或存在于诗的中心句中,或直接出现在标题上,常表现为形容词、动词等,还可以是短语或句子。

如柳宗元的《江雪》中的“独”字,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的“望”字。

又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

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应是绿肥红瘦”等。

还要注意一些关键词句(它们或许不是诗眼词眼),主要表现为如下四类:一是表颜色的词,暖色词一般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亮。

如李白《菩萨蛮》中的“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中的“碧”字,这一冷的色调适合于山之“寒”意,是“伤心”这种情感的物态化。

二是感情色彩较强的词。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露出词人晚年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

三是富有表现力的词。

如秦观《满庭芳》中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中的“抹”字。

四是议论抒情的句子。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五是观览注释。

如诗歌鉴赏题:拟咏怀(其二十六)庾信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注:庾信,南朝梁文学家。

公元554年奉命出使西魏。

梁亡,庾信因文才出众被强留在长安做官,最终未能回到故土。

(1)简要概括诗的前四句所描绘的画面。

(2)作者在后四句用典抒情,请简要赏析。

要做好这两个题,一定要把注解当解诗的钥匙。

因为此注解介绍了不为我们所知的庾信主要经历,而这一经历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相联系的,全诗所要传达的就是被留仕北的悔恨与屈辱、不能返乡的悲苦愤闷、壮志难酬的遗恨。

六是反复品读。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同理,诗读数次,前勾后联,左观右顾,综合思考,有助于把握诗词的思想情感。

七是调动积累。

准确理解古诗词思想情感,需要我们调动各种积累,大致说来有如下方面:(1)类似诗歌(2)相同或类似生活体验(无论是生活,还是是情感,古今往往具有同一性)(3)是诗词知识,如诗词分类、语言特点、诗词章法等(4)文化常识。

这一些,不是直接作用于对诗词思想情感的把握,但有助于我们理解诗句,进而把握全诗思想情感。

八是联想想象。

诗词阅读,如煮茶,需要“泡开”,这就需要我们联想与想象。

如《清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们可抓住这首小令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十一个意象互相补充,展开联想想象,让静止的意象流动起来: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迈过缠满枯滕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

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往哪儿去?这些言外之意,还可去想象一番。

这样,我们就能在想象的图景中深切地感受这首小令所表现的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诗歌情感解读1、任是风景也生愁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赏析]此诗为唐朝诗人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所作。

首句即切题。

“劳歌一曲解行舟”,在涂染着离别色彩的谢亭,诗人为即将乘舟离去的游人吟唱送别。

简单的叙事中已透露出无奈的离别意绪。

次句“红叶青山水急流”描写江上景色。

青山夹岸,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浩荡秋水,画面设置洒脱飞动,色调搭配鲜艳明丽。

“红叶青山”乍看似与离别之情不大相调。

细味,这恰是一种反衬。

正如清人王夫之所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景色越美,越能衬托出对朋友的留恋和别情的难堪。

“水急流”三字使静态的画面飞动起来,一来取古人别情似水的写法,二来着一“急”字,既可想见水的迅疾、舟的快驶,又将诗人因不忍离别而觉流水太急、舟行太快的烦躁不安的心理暗寓其中,可谓写景而离情自见,使诗句另翻一层新意。

诗的三、四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情景合写,最是此诗的出格之处。

首先从时间上看,友人业已走远,诗人暂憩谢亭,不觉天已薄暮,前后两联出现了较长的时间间隔。

从天明到日暮,足见诗人滞留之久,离情之重。

同时,时间上的一段空白,犹如乐曲中的休止符,音似断而意相连,也加强了后面内容的表达。

其次,联系当时情景,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酒醒之后”。

离人饮酒是为消愁,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

诗人此时追忆别时情景,想到友人已远,顿感无限怅惘凄凉。

再次,感受画面色调的不同。

与第二句不同的是,这两句所写景物的色彩凄暗迷茫。

酒醒之时,独留谢亭,本已孤独难耐,偏偏眼前之景是暮色苍茫、风雨凄迷。

于是离愁就如沉沉的暮色一般浓厚、稠密,它随风而生,随雨而下,弥漫在天水之间,浸透在诗人心头,此情此景,何以自遣?诗人只能无限凄凉地走下西楼(西楼即谢亭)。

至此,虽无一字直抒别情,但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正如古人所言,“含有余不尽之意”。

诗歌结尾含蓄深厚,具有不言而神伤的艺术魅力。

纵观全诗,叙事、写景字字含情,虽意象众多,但毫无堆砌臃肿之感,似信手拈来又刻意为之。

前联写送别,以天明时江上的明丽之景反衬离情的难舍难堪;后联写别后,以日暮时楼上的凄迷景色正衬别绪的黯然伤神。

两联所绘画面的时间和色调虽均有所不同,但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别时情感,可谓情景交融,摇曳多变。

思考练习1.请分析第二句中“急”在写景抒情上的作用。

2.二、四句写景色调不同,表达的感情是否一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以“水”为意象来抒写离愁的句子很多,请举出一例。

参考答案1.“急”字既写出了流水的迅疾,暗指行舟远去,又写出了诗人因不忍离别而觉水流太急、舟行太快的烦躁不安的心理。

2.一致。

前者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者以风雨凄迷的暗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灵活多变。

3.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2、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作者简介:宋之问一名少连,字延清,约生于公元656年,卒于712年。

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县)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媚附张易之,当上宫廷侍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