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读本》总结笔记

《中国文化读本》总结笔记

孔子
1.
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zou)邑人,今山东曲阜。

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生平言论、活动记录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中。

2.
孔子是古代中国人心中的圣人。

3.
天:生命创造之源(天道为生,天德为一切生命之源、价值之源,天命为人的神圣使命)
4.
孔子关于人的学说有两个核心概念:仁、礼。

5.
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

孔子最重视丧礼和祭礼。

6.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之风。

弟子三千,精通六艺七十二人。

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7.
孔子追求天人合一。

老子
1.《老子》又称《道德经》,只有五千多汉字,共81章,分为道篇和德篇。

以他为基础,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哲学派别道家;根据它的思想产生了以老子为始祖的道教。

2.《老子》在15世纪左右被介绍到欧洲,它是译本最多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3.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4.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中的“反”两层意思: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的返。

老子的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的根本特性就是“反”,就是归复于自然而然,无往不复的生命流动世界。

5.无为而无不为
不争的哲学
回到“婴儿”的状态
周易
1.《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

狭义的只指《易经》,广义的还包括《易传》。

2 《周易》的基础内容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据传先后有三位圣人参与了这部作品的创作。

伏羲是这部作品的奠基人。

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文化之神。

后来周朝开国君主周文王对《周易》加以丰富。

到春秋时期孔子手里,《周易》又有了新发展。

一般认为,《周易》主要的思想史传自孔子,孔子将其真正的理论化。

3.《周易》的核心内容是八卦。

4.《周易》成书后,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5.《周易》的基础是阴阳。

从乾卦中,提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坤卦中,提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周易》讲变的道理,易是变化的意思。

7.八卦象征着天、地、水、火、雷、山、风、泽。

孙子兵法
1.
记载孙武的兵学思想的古代经典,共13篇,约6000字。

孙武春秋末期人,由齐入吴,受到吴王阖闾重用。

《四库全书》称其为“百代谈兵之祖”。

2.
战略思想:.1、先计而后战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3.、兵以诈立4、不战而屈人之兵
禅宗
1.
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是在融合印度大乘佛教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基础上形成的,发轫于六朝,至隋唐而趋于成熟。

慧能是他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记载慧能的思想的《坛经》是禅宗的最重要著作。

2.
禅宗主要思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

强调生命体验的直接性。

显现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有灵云悟桃花的故事。

天坛
1.
北京的天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与紫禁城差不多同时完工(1420年)。

2.
天坛的祭祀活动一般每年两次,春季和冬季。

祈年殿是春季大祭的地方。

寰丘则是冬天大祭的地方,时间在冬至日。

有时遇到旱灾、火灾,皇帝也会带文武百官来祭祀。

3.
天坛以蓝色为主色。

蓝色的天幕中显露出蓝色的天坛,就是设计者追求天人和谐的境界。

4.
紫禁城以南门为正门,天坛以西门为正门,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

佛祖在西方极乐世界。

5.
天坛中古木参天还突出绿色。

绿色代表庶民,蓝色代表天,绿树烘托蓝天,表示地上的芸芸众生怀着敬慕的心情,环拱在天的左右。

6.
天坛是靠今天的地方,天坛是收缩性的结构。

7.
丹陛桥是天坛中长360米,宽30米的通道。

走到末端通过祈年门就看见祈年殿。

8.
圜丘坛以天心石居中,被视为天所居之位。

9.
三才:天、地、人。

汉字
1.
世界上早期文字:苏美尔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埃及人的图画文字、汉字。

都是象形文字。

2.
汉字的创造方法:象形字、会意字(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表达。

如“信”)、指事字(就是通过在象形的基础上加强某一点来表达。

如“刃”)。

形声字占汉字八成以上,由声符和形符组成。

3.
复旦名字取自《尚书大传》。

4.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每一天升起的太阳都是新的,世界蒸蒸日上,日日更新,学子们也应该以这样的精神去学习。

5.
大篆是通常说的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时用的字体。

四大发明
1.
中国人发明指南针技术并加以广泛运用大概是在公元9世纪至10世纪。

北宋时期,指南针被用于航海。

2.
战国时期思想家惠子与庄子是朋友。

惠子是逻辑学家,很有学问,人们说他“学富五车”。

当时的书刻在竹子上。

3.
东汉末年,蔡伦的造纸术被广泛运用。

4.
有人说印刷术是文明之母。

5.
印刷术的前身:碑刻拓印。

印章。

6.
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发展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