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简史考研核心笔记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距今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第一章史前美术第一节旧石器的造型和发展第二节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和刻划艺术品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石刻女神像。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农业手工业出现分工,山产规模扩大,到本期后段,手工业内部也有了新的分工。
彩陶艺术也十分流行,琢玉已成独立的部门。
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000年),这个时代亦称龙山时代,或称铜石并用时代。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陶器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
彩陶及分布: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一、 陶器陶器----人类利用泥土的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
按用途分3: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按陶质分4:红、灰、白、黑;按器表装饰分4:拟形陶,彩陶,印纹陶,素陶。
彩陶文化的特征:1、型制2、纹饰:典型纹饰与作品3、手法:线描平涂综合装饰纹样分3: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
彩绘是制陶工艺种最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法。
所谓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呸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橙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锗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的陶器统称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距今4-7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由游牧、游耕而转入定居为主,陶器在农业、渔猎及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彩陶乃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象征。
其彩绘大致可分为图案、图画两类。
彩绘是陶器装饰中最卓越的手法,朴实明快,绚丽多彩的彩陶,由于地域、时间的差异,宗教习俗的不同,描绘形式的各异,在造型和风格上也各不相同。
有些条纹象征着起伏的波浪、同心扩散的水纹、绳革、丝网等。
红黑相同,朴素而匀称,流畅而简洁。
河南渑池的仰韶村、西安附近的半坡、甘肃的永靖,皆有大量的遗存。
[新石器时代]几何线条纹彩陶图画有穿衣的人物、野禽、奔鹿、游鱼、伏龟等,形状生动,明快活泼。
如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一只彩陶盆,口内绘有3组相同的舞蹈人物,每组5人,手挽着手,面向一致,足下四道平行带纹,代表地面。
如果盆中盛有清水,微微晃动,则舞姿似动非动,更加绰约多姿,奔放灵动,富有节奏美感,堪称我国原始绘画中的上乘之作。
陶塑的创作手法分为:模仿性、幻想性、抽象性简述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
马家窑文化是以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15年。
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来的。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1.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陶器的制作方法没有太大改变,形制却比以前丰富,主要有盆、钵,罐、瓮、壶、盂、碗、豆、瓶、杯等。
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盆、钵等器物使用内外彩绘,少数瓶、壶通体彩绘。
纹饰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以几何纹居多,纹样为波浪纹、旋涡纹或垂幛纹。
纹饰线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变化丰富有序。
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于甘肃永靖的双耳四系大彩陶瓮,其造型稳定匀衡,纹饰由旋涡纹、圆圈纹、波状纹、弦纹组成,线条生动流畅,弧线旋转造成强烈的运动感,堪称我国早期彩陶的杰作。
2.半山类型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长颈小口、宽肩大腹的双耳罐是最常见的器物。
它们造型圆浑厚重,大方稳定,外型轮廓线转折变化最为考究,是工艺制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
半山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组成的黑红间用的类型也较多。
红黑的强烈对比与胎地的橙黄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效果。
陶器的装饰面积较大,有的装饰带有四五条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应,结构严谨、规整,形成一个变化多样统一的整体装饰色彩。
装饰纹样多是几何纹,最常见的有连旋纹、葫芦纹、平行线纹、大圈纹、波状纹、折线纹、方格纹、锯齿纹等。
半山彩陶纹样均以宽窄不同的二方连续样式展开,合围整个陶器。
从陶器的顶部俯视,其图案变为优美的适合纹样,妙趣横生。
3.马厂类型以青海和县马厂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基本上沿袭半山类型的器物。
马厂彩陶装饰纹样略显粗犷简率,最具特色的纹饰是大圆圈纹,卷曲纹,蛙形纹和勾连纹。
处理方法上是在二连纹饰的单位中,填以不同的纹饰。
同时首次出现雷纹,它与勾连纹为后来的回纹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黑陶艺术黑陶----史前陶器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类,器物表面光洁,整体器形线条流畅优美,器物本身具有黒’薄’光’亮’棱’鼻’的艺术效果,富有高于实用价值的纯审美价值。
彩陶和黑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都为青铜器的出现做了准备,也为以后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磨制石器和玉器(略)四、骨牙、编织及其他工艺(略)第五节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一、彩陶纹饰和陶器上的绘画由于时间和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的彩陶器形与纹饰,可取分为数种类型,其中以半坡类型和庙低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它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
二、地画、壁画及岩画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山崖石面上的图画。
高度提炼的、极其单纯的、也是平面性的。
第六节刻划符号与原始文字第七节新石器时代的雕塑艺术第八节 新石器时代的建筑艺术补充:中国岩画的艺术风格?山大本科题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
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种:①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②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③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
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
南方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为矿物质颜料。
色彩稳定,经久不变。
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
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
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
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
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
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
第二章先秦美术(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中国绘画的萌芽、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起初表现的仅是原始先的朴素的理想和生活,以及为上层社会政教服务,同时也反映各时代跌宕的社会风貌与世俗的生活图景。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直到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实用器物和建筑物,并在上面作装饰布置的时候,才注意到对于画面的利用,人们在上面所绘制的装饰图象,便开创了最初具有画面构图意识的先河。
原始的中国绘画——岩画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饰纹早期中国画的特征——战国帛画重彩洒脱的先秦漆画气势宏大的秦汉墓室壁画瑰丽的马王堆汉墓帛画生动写实的汉画像砖与画像石第一节青铜器艺术一、青铜器概述及分类青铜器类别:“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器、车马器”功用及其文化内涵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
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
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
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二、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特点纹样类型饕餮、夔龙、夔凤、云纹、雷纹、乳钉纹……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恶兽。
饕餮纹是一种图案化了的兽面,是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
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
蟠虺纹,以蟠曲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蟠螭纹,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张口,卷尾,蟠曲。
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
涡纹特征是圆形的几何图案,这是一个圆凸面上饰有水涡状线条的纹样。
弦纹,纹形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
乳丁纹,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
云雷纹,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
补充:1.奴隶制时代青铜器有哪几种主要类型,青铜礼器的用途及艺术精神是什么?1)武器2)乐器3)生活用品。
青铜器礼器是标志着奴隶主、贵义务兵等级权威的礼器,它主要用于祭祀活动,是奴隶主等级地位的象征,由于它的礼器的特征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和艺术精神,它是在贬低人性的基础上高扬神性,具有一种狞历美的艺术特征。
2.青铜纹样的种类及装饰手法,何谓“饕餮纹”?种类:饕餮纹、蘷龙纹、凤鸟纹。
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又称兽面纹。
是一些被夸张或虚幻地幻想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这是一种完全变形、风格化了的动物形象,它在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有助于造成一种严肃、静穆和神秘的氛围,体现了早期奴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
3.青铜艺术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何艺术特色以及重要的代表作?a. 初期(殷商前期)艺术特点:饕餮纹处于松散的状态,器型单薄,没有脱离原始风味,代表作《兽面乳钉纹方鼎》《兽面纹鼎》。
b.盛期(商后到西周初)造型庄严、典重、古朴、纹饰层次分明,给人以狰狞之感《司母戊大方鼎》。
C.转折期(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抛弃了饕T纹、KL纹而是自由朴素的窃曲纹和重环纹,代表作《颂壶毛公鼎》。
d.衰落期(春晚到战国开始)纹饰主要变为精细的几何纹,并以现实的动物作为附饰物,代表作《莲(立)鹤方壶》。
第二节雕塑艺术第三节绘画艺术一、先秦壁画二、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帛画》画中人物为一宽袖长裙,合掌侧立的上流社会的女性形象。
其上方画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只张举双足,身姿劲健,尾部卷曲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