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纵横思想分析——以《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史记》为中心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是这个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
而纵横家,算是诸子百家中流传得较为广泛的学派之一。
纵横家,被列为九流之一,历来为学者们所关注。
其合纵连横的谋略在军事、外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亦被战国天下的诸侯所接受并采用,是战国乱世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关键词:战国;纵横家;《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史记》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ought — Analysis on the Strategi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Book of Warring-States Strategic Advisors,Shi Ji as the centerAbstract: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Chinese history era of great change, this change also promoted cultural prosperity.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is the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of the times, all classes of authors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the academic schools of this period. While the political strategists, is one of the schools of all classes of authors spread widely.Political strategists, is listed as one of the nine systems of philosophy, has always been of concern for scholars.The opposite theories of vertical (north-south) and horizontal (east-west) alliance of states with the state of Qin as pivot strate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ilitary, diplomatic and other areas, also be the Warring States world leaders adopted, is a product of a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of the Warring States times.Key words:the Warring States;political strategists; Strategi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Bookof Warring-States Strategic Advisors; Shi Ji一、绪论《战国策》是中国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时的刘向编订而成,因其记录多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与外交策略而得名,对两汉以来的史传文与政论文影响深远。
《战国策》不仅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其思想成就也是甚高。
战国时期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韩、赵、魏、楚、燕、齐合纵以据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纵横思想”来源于纵横家的“合纵连横”思想,但又不仅局限于此。
《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的司马迁撰写而成,世人称之为“太史公书”,后史书的通称“史记”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所记战国时期的部分文章,与《战国策》内容重合,特别是七十列传之中纵横家的几部列传,更是研究战国时期纵横家活跃表现的重要材料。
《战国纵横家书》是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部帛书,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整理后定名。
《战国纵横家书》中有十一章的内容及文字,与今本《战国策》跟《史记》大体相同,另外的十六章则补充了《战国策》与《史记》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战国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二、“纵横”即“谋略”(一)“纵横”谋略:军事,“上兵伐谋”所谓“上兵伐谋”,即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
“纵横”之术亦强调运用谋略来取得军事胜利,将谋略作为军事的决定因素。
纵横家虽然不能亲临战场,却能影响甚至是左右战局的发展。
在《战国策》中,杜陵、浊泽之战都是以军事奇谋取胜敌方的典型战例。
《秦策二·齐助楚攻秦》杜陵之战,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张仪故意诱使楚怀王与齐国断交,化解了秦国的危机。
最后楚国攻打秦国时,秦国联合齐国、韩国败楚国于杜陵。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张仪南见楚王,曰:“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
”张仪曰:“张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1张仪施计用谋,先计而后战、谋定而后动;楚怀王不听陈轸赂秦伐齐之计,大败于杜陵。
“纵横思想”以策略为中心,认为策略决定战争的胜败,这点在《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章末的论断中也有体现。
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
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
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
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2《韩策一·秦韩战于浊泽》浊泽之战,这一次楚怀王听从陈轸之言假称“救韩”,而韩宣王没有坚持公仲倗“以一易二”之计。
韩国等不来楚国的援军,败于浊泽。
浊泽之战一章也是《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史记》、《韩非子》四书都录入的唯一一章,除《史记·韩世家》外,此章章末皆有论断,体现各家不同的思想。
《战国策》中《韩策一·秦韩战于浊泽》章末论断: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
3《战国纵横家书》中《公仲倗谓韩王》章末亦有如上论断,还有类似于《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章末的论断:故曰:“计听知顺逆,唯王可。
”4《韩非子·十过》章末论断: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1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117,118页。
2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123页。
3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989,990页。
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107页。
2以上论断中,《战国策》与《战国纵横家书》显然体现纵横家的思想——以“计”服人,认为韩王的失败是因中了陈轸之计,没有坚持公仲倗之计;而《韩非子》则体现法家的思想——以“力”服人,认为韩王的失败是因过度依赖外国的帮助,自己的力量却不够强大。
纵横家不主张用战争达到胜利的目的,因此在游说各国诸侯时,言辞中常有贬战、弭兵的成分,即不用战争、只用计谋,不为惜民、只为崇计。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战争劳民伤财,计谋兵不血刃。
纵横家尤擅以逸待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若需要挑起战争以抬高个人地位,绝对会不择手段,不会吝惜或顾及无辜。
“纵横”思想,是合纵连横之谋。
《韩非子·五蠹》中说“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刘向《战国策序》中也说: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苏秦“合纵”也好,张仪“连横”也罢,本质都是在尽量不诉诸武力得情况下,变不利为有利,化无形为有形,仅于巧妙之处施力,针对漏洞进行攻击,用看似柔和的巧妙方式解决问题,以此实现其目的。
虽然合纵派与连横派各为其主,根本免不了要兵戎相见,但纵横家很少用需要争得头破血流的战争方式,也很少让对方察觉自己的意图,而是四两拨千斤,自然而然地顺势展开。
其“纵横”思想主要重计,认为计谋是决定的因素。
(二)“纵横”谋略:外交,“上智为间”所谓“上智为间”,即能使用具有高超智慧的人做间谍,“纵横”思想亦是如此。
用间有五: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因间指利用敌方的普通人做我方间谍;内间指利用敌方的官吏做我方间谍;反间指利用敌方的间谍来为我方做间谍;死间指制造假情报,通过潜入敌方的我方间谍传给敌方,使敌方受骗,只因真情一旦败露,此类间谍难免被杀,故称死间;生间指能够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间谍。
“纵横”之术注重运用谋略来处理外交关系,将谋略作为外交的务本之要。
纵横家鼓吹依靠对外活动,通过合纵连横的战争来建立霸业。
在《战国策》中,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而用间是战国时经常采用的外交计谋,苏秦就是一位著名的间谍。
5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1356页。
3苏秦游说六国期间,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间齐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为燕复仇。
后苏秦任齐相,彼时秦昭王与齐湣王并称东西帝,苏秦便劝说齐湣王取消帝号,与赵平原君约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赵土地。
而后,齐国乘机攻灭宋国。
《燕策二·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苏代间齐,此章共三段,与《战国纵横家书》中《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部分内容相同。
《史记·苏秦列传》中也曾说“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6,何建章亦认为此“代”当是“秦”无疑。
由此可见,此章应是齐国联合赵国出兵恫吓秦国,两月之内迫使秦昭王取消了称帝之后,燕国有人进谗言,于是燕昭王传令苏秦要派人代替其职务,苏秦之后给燕昭王写信作解释。
之后不久,乐毅率韩、赵、魏、燕、秦五国之师伐齐,从燕境进攻北地,齐国遭到沉重打击,这与苏秦在齐国的间谍活动是分不开的。
《战国策》此章之中亦提到苏秦恶齐赵之交,使两国关系时好时坏、时分时合;治齐燕之交,使齐国在靠近燕国的北部边境也不驻扎军队。
臣受令以任齐,及五年。
齐数出兵,未尝谋燕。
齐、赵之交,一合一离,燕王不与齐谋赵,则与赵谋齐。
齐之信燕也,至于虚北埊行其兵。
7此章中的苏秦是典型的死间,受燕昭王之命入齐,给齐闵王一种燕国与齐国修好的假象,最后被车裂于市,死于齐国。
而不论是因遭遇刺客,病重而亡;还是因五国伐齐,燕国亦在其中,间齐之事情败露而亡;苏秦最终还是没有回到燕国。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纵横”思想之伐交便是运用谋略通过外交合纵连横,分化瓦解敌国联盟,扩大巩固己国联盟,而迫使敌国陷于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