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旗袍
泱泱中华,有着悠悠五千年文明史,旗袍(Chinese dress)也称得上国粹吗?
在此,不妨先弄明白国粹的定义。
网上说这个是国粹那个不是国粹的内容较多,但对国粹本身研究的却很少。
百度搜索到的“国粹”释义为:“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辞海》在线翻译和汉典网的释义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在其后的详细解释有:1. 旧时指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精华。
邓溥《寒琼嘱题郭频伽手写<徐江庵遗诗>》诗:”守闕抱残非好事,神州国粹太飘零。
”2. 泛指一国特有的事物。
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五》:“从清朝末年,直到现在,常常听人说‘保存国粹’这一句话。
”
最早提出“国粹”的是康有为。
1912年,他组织孔教会,出任孔教会会长,创办《孔教会杂志》,召开全国孔教大会。
1913年,康有为创办《不忍》杂志,表示不忍“纲纪之灭亡”、“国粹之丧失”、“教化之陵夷”、“人心之堕落”,提出“发扬国粹,维护国俗,定孔教为国教”,认为“非复辟不能救中国”。
康有为曾两次上书国会,要求“定孔教为国教”,主张“孔子大一统”论、“孔教乃中国之基础”论和“中国之新命必系于孔教”。
由此看来,“国粹”在当时主要是指以孔子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后来,星移斗转,“国粹”成了一个非流行词,涵义有了变化。
今天,许多人喜欢称“中医、书法、京剧”为三大国粹,内容更具象
化,这和康有为原意出入很大。
艾定增教授在其《中华国粹国学文化纲要》(百度文库)里谈到:“国粹”的概念应为中国文化遗产(或传统文化)的精华。
涵义与《辞海》解释差不多,但艾先生将之具体化:“从时间来说,大致划到1949年之前。
从空间而言,大致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的领土(含港澳台)。
从人物而言,可考虑包含海外华侨华人的主流文化创造者,个别也含外侨(如菩提达摩)。
”国粹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而不是全部。
精华,是指核心与灵魂,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的部分。
它不是价值判断,是一个价值中性词。
艾定增教授按照传统文化产生的心理层次或思维达到的高深程度将“国粹”划分为下面四个等级类型:
综上所述,窃以为“国粹”应当具有传统、文化、经典、技艺和艺术等方面的属性。
为此,可以进一步探讨旗袍是否属于国粹的范畴了。
1.作为国粹,旗袍具有传统性。
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分子,旗袍的发源远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深衣是直筒式长衫,衣和裳分开裁但又上下缝合在一起包住身子,因为“被体深邃”而得名,为古人家居服和常礼服。
旗袍的起源尽可以追溯到“满人之袍”,因为满族人称为“旗人”故名。
如果单纯的将旗袍划为满服却很不恰当,因为旗袍虽然同八旗女袍有着血缘关系,但经过长时间改进,融入了更多汉服和西洋的元素,历经民国旗袍,到现代旗袍,几乎找不到八旗女袍的影子了。
民国之初,封建王朝倒台后,全国上下剪辫发、易服色,“文明新装”成为了城市女性的时尚。
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尤其是四十年代,旗袍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社会地位上成为了中国女装的经典,各组成元素相对稳定下来,各种基本特征已趋成熟。
五十年代,受到访的前苏联某领导人一句话的影响,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服”,旗袍一时风姿再现,按照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以不妖、不媚、不纤巧的身姿出现在新中国的大地上,虽为昙花一现,却也带着健康自然的气质,比民国旗袍更为实用。
文革期间,十年浩劫,旗袍也未能幸免,被当做“封资修”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八、九十年代,当年大受欢迎的旗袍再度回到中国女性当中,可遗憾的是并没有流行开来,只有少数人敢把最能体现完美身材的旗袍穿出来照照相、串串门子,再有的就是礼仪小姐工作时穿穿而已,旗袍一时辉煌难再。
近十几年来,风姿绰约的旗袍频频亮相于国际时装展览,旗袍的组成元素强力的冲击着时装设计师们的创作灵感。
2007年4月7日,京式旗袍申遗成功,专家论证的意见是:
“‘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京式旗袍雍容华贵,典雅大方,是近代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作。
其制作工艺精湛,具有中国文化深厚内涵,在国内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应受到必要的保护和传承。
”在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为响应“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了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旗袍的另一大派别海派旗袍的代表“龙凤旗袍制作技艺”就名列其中。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漂亮大方的礼仪小姐身着洋溢着东方神韵的旗袍,在世人的眼中留下了美丽的倩影。
2.作为国粹,旗袍具有文化性。
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的文化传统崇尚内敛。
所以,中国妇女的性开放总是谨小慎微的,这反映在旗袍的改革上尤为明显。
旗袍的长短、宽窄、开衩高低、袖长袖短以及领高领低,几经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且时时伴随着风风雨雨。
1929年,旗袍学习欧美短裙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更甚者是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
这一小小改变在当时立刻遭到舆论的非议,旗袍受了惊吓似地又马上变长,并矫枉过正的出现了“扫地旗袍”;旗袍的袖子原先能遮住手腕,后来越来越短,至1936年后几乎无袖;过去的旗袍不开衩,但袖子缩短后,也悄悄地先是在左边开了低衩,后来越开越高,渐渐高及膝部,高到大腿。
但在舆论的作用下,袍衩的高度像水银柱似地一会高一会低,到1933年后大开衩旗袍开始大行其道;传统旗
袍是高高的硬领,上下是一个直筒子,三十年代初期,袍腰慢慢收缩,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干脆改为无领。
到这时,在宽大的衣服里包裹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身体曲线历经曲折后终于在旗袍下面显露了出来。
旗袍的改革史,其实是中国妇女的解放史、斗争史。
在继承和革新当中,旗袍越来越人性化、时尚化,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但始终还是保持着含而不漏、若隐若现的内敛态度。
长短、宽窄、高低,旗袍的发展演绎着民族文化内涵。
旗袍在强调女性的“S”曲线和让中国女性美足沐日的时候,是适度的,温和的;以自然简约的格调实现的立体造型,是适合我国女性的体形特征的,也是合符国人审美标准的。
典雅而不失俊俏,活泼而不失端庄,不多不少,不偏不倚,这就是儒家的中正之道在旗袍身上的体现。
3.作为国粹,旗袍具有经典性。
在接受西方人本思想之后,旗袍的制作一扫清朝矫饰之风,去繁就简,突出了服装的功能性,开始强调合身适体,采用黄金分割定位,注重表现人体的臀和胸,紧收腰,忠实人体线条,衬托出东方女性窈窕的身姿,使之焕发神韵。
在一百多年以来的旗袍制作上,围绕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之间的曲线融合,设计、用料、裁剪、展示等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旗袍文化。
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各自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
海派旗袍以吸收西方艺术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旗袍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京式旗袍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作。
采用传统手工艺制成,运用“归拔”也比较多,使之更趋立体感,盘扣技艺讲究,保守和传统相结合,反映了中国女性在个性解放和追求自由上的审美发展,极具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海派旗袍在吸纳外来文化方面要快得多、多得多,体现了开放的情怀和博采众长的改革态度,将中规中矩的旗袍改革成中西合璧的新服式。
较早出现的“别裁派”将旗袍的局部西化,采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时袖、左右开襟等西式处理方法;30年代末出现的“改良旗袍”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运用使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美人肩”是完全仿照欧式服装使用较软的垫肩,直接将人家的审美标准拿来,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
海派旗袍如此的改良,让旗袍早早的与国际接轨,也让十里洋场在三十年代就成为了旗袍的模特和亚洲的时尚中心。
4.作为国粹,旗袍具有艺术性。
旗袍的色彩美。
满人旗袍有着严格的分级制度,通常以蓝、黑二色为主,读书人一般穿白、红、紫色的,黄色是御用颜色,表示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不能用的;满族女袍色彩鲜艳,花色品种多,多镶花边或用彩色牙子。
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还有其它淡雅素净的颜色,看起来就好比一幅水墨画。
旗袍的图案美。
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麒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现代常见的旗袍图案为中国水墨画手法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
旗袍的款式美。
旗袍的样式很多,袖式和襟形变化多样,在变化中带来别样的风采。
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领子的变化也不少,如一般领、企鹅领、凤仙领、无领、水滴领、竹叶领、马蹄领;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是由它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带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是为东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而量身定做。
端庄大方、内敛含蓄的旗袍,不失为中国的国粹。
2011-7-24 于城步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