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施方式

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施方式

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施方式作者:靳文卿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第20期[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21世纪的澳大利亚国际理解教育发展迅速并开展得较为完善。

通过对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施方式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其特点与经验,为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使受教育者获得理解国际系统复杂性的能力并形成全球观念的教育。

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促使人们相互包容,加强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21世纪的每个澳大利亚人都是全球社区的一员,和整个世界的文化、经济、政治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

澳大利亚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给予了充分重视,相关课程已相当成熟,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充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学科课程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渗透在澳大利亚中小学学科课程之中。

在目标上,国际理解教育旨在通过促进发展开放性思维、尊重和重视多元化来培养全球公民,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和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之中。

在方法上,国际理解教育促进灵活地学习,让学生了解世界,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持有对社会公平和人权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热忱。

在内容上,以相互依存和全球化、身份和文化多样性、和平建立和冲突解决等[3]为核心目标内容的同时,渗透在澳大利亚中小学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1.学科课程渗透的总体方向在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从培养全球视野的角度出发,对中小学各个阶段和学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渗透,核心内容包括批判和创造性思维、道德行为(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4]。

(1)批判和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广泛和深入地思考问题,在校内外的所有学习领域里运用各种技能、行为和思维倾向,如理性、逻辑、随机应变、想象力和创新力等,运用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贯穿国际理解,思考本地和全球问题并付诸行动。

(2)道德行为(理解)道德行为(理解)包括建立强大的个人和社会导向的道德观念,把握社会环境中的冲突和不确定性,并培养有关个人价值观和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的意识。

复杂的全球性问题需要道德方面的考虑,如人权和责任、物种保护、环境问题和全球公正等。

(3)个人与社会能力学生在学习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同时,培养个人与社会能力,并能更有效地管理人际关系、生活、工作和学习。

个人与社会能力的发展是成为国家和全球公民身份的基础。

(4)跨文化理解能力《墨尔本宣言》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是构建具有凝聚力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尊重和重视澳大利亚土著文化[5]。

跨文化理解能力是在21世纪多元化的世界中与他人相处的重要元素,能帮助年轻人成为负责任的国家公民和全球公民,欣赏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语言及宗教多样性,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2.学科课程中的具体渗透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小学八大学科领域中渗透,在此以英语和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在基础年级到第十年级(F-10)的英语课程中,培养批判和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包括:学生在听、读、浏览、创作和呈现文本、与他人互动交流时,运用批判和创造性思维对文学进行重新创作,探讨文本的审美或社会价值;在讨论中发展批判性思维,陈述和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回应别人的意见,充分理解他人;运用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考作者的创新,根据真实或虚拟事件进行想象、计划、探索等。

道德行为(理解)的要求包括:学生学习研究反映于文本中的社会、道德和伦理的立场及困境;通过学习英语逐渐理解语言的包容性和排他性效应,并且发现主观语言和偏见与目标语言和事实之间的差别;理解语言是如何影响行为判断、推测结果、携带消极或积极内涵来帮助或伤害他人的;在富有想象力和说服力的文本下创造或表达对于权利授予和剥夺的观点等。

个人与社会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的要求包括:英语学习的文本来自不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学生从英语的学习和不同文化群体、语言、演讲者和作家中获得跨文化理解能力;通过解析传统和现代的文本、媒介、英语翻译等作品中作者的观点和立场,解答包含文化信念的问题,鉴赏跨文化意义和文化敏感性,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和品质特征,特别关注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以及亚洲文化对澳大利亚文学的贡献等[6]。

在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中,批判和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包括:通过探究式学习调查理解历史、地理、公民和经济的概念和观点,鼓励在调查和实地实践中发挥好奇心和想象力,从多角度考虑本地和全球问题;关注社会、环境、公民和经济挑战,学习应用决策过程,包括谈判和解决冲突等。

道德行为(理解)的内容有:学生调查不同价值观和原则影响人类活动的方式,批判性地探索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人的道德行为,了解评价与环境保护、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相冲突的当前地理问题以及关于人权和公民身份问题,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和世界中的角色,作为社会和全球化参与者的权利和责任等。

个人与社会能力的内容有:通过历史、地理、社会和经济调查、协作和反思性实践,理解个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包括地点、文化和民族遗产,发展人际交往、共情、团队合作、谈判和冲突解决方面的能力,为社区和社会和平作出贡献。

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内容有:了解世界各地的多样性,包括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价值观、信仰和认知方式,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群体的相互作用,了解自然和文化的相互依存;了解澳大利亚在政治和经济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和跨文化理解在当今和将来的作用,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权等[7]。

例如昆士兰州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中的一节地理课“特殊的地区”(Special places)[8],旨在学习调查探索在亚洲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国家中对当地居民尤为特别的地方。

学生探索中国、日本、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中尤为重要和特别的区域,探讨区域的异同以及当地人的关注度。

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基础年级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分为四个阶段实施。

阶段一:识别和认识一些亚洲国家,在地图上确定这些国家的具体位置。

教师要向学生解释和提供这些国家及其特别地方的信息,并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印度尼西亚是我国最近的邻居吗?亚洲哪个国家的面积最大?印度是什么形状?中国和日本相邻吗?阶段二:寻找特殊的地方。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探索自己认为特殊的地方,比如找出中国、日本的特别区域(包括名胜古迹)。

例如,中国的天坛、长城、布达拉宫等,日本的金阁寺、富士山、大鸟居等。

阶段三:探索特殊地方为什么特殊。

调查探索特殊地方的形成、历史发展和作用,讨论其信仰、文化之间的关系。

阶段四:反思。

学生要总结这次学习内容,反思所学到的关于这些国家中的特别地点,讨论一些指定内容,包括五个有趣的事实、在开始这些活动之前所不了解的五条信息、澳大利亚的三个特殊地方、想更多了解的信息、最想和别人分享的内容。

通过地理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文风俗、文化信仰等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使国际理解能力得到发展。

针对澳大利亚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一些官方和非政府组织也相继出版了许多国际理解教育教材和读本。

如《无声的海啸》(A“Silent Tsunami”)、《人类的健康地理学》(Geographies of Human Wellbeing)、《掀开盖子》(Lifting the Lid)、《太平洋的邻居》(Pacific Neighbours)、《全球思维》(Thinking Globally)、《最重要的是什么?》(What Matters Most?)等,这些教材和读物以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小学各个课程中渗透的要求和内容为标准编写,并说明了范围和要求。

以《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例,其中共编写了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的18个教学与学习板块,此书开头就编写了“澳大利亚课程链接”的表格,表格中将每个板块内容与学习年级、涉及科目以及培养的相关国际理解能力一一对应,目的明确,内容清晰[9]。

在澳大利亚中小学课程中,每个年级的每个科目几乎都渗透着国际理解教育,并且对渗透目的、要求和内容进行了明确描述和阐释,重在从批判性思维、道德理解、社会能力和跨文化理解等多角度、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综合国际理解能力。

二、特定主题活动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贴近实际生活,有丰富的主题活动。

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实际自主设计国际理解教育活动课程,也可参照联邦和地方的教育局提出的方案设计。

1.跨学科国际理解教育活动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活动基本为跨学科课程的活动,将跨各个学习领域的知识材料和实践活动有效串联起来,在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知识、价值观和技能将会在其他学科或领域得到提高和发展。

例如维多利亚州桑伯里的可莱雅小学的“保护当地小溪”国际理解教育活动,参与者为3年级的25名学生。

学生在测试当地小溪的温度、水流量、浊度、PH值以及含盐水平后发现,小溪的酸度和盐度过高,不利于许多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生存。

于是,他们制订了一项保护小溪的计划。

这项计划包括种植树木、在溪水两岸及溪水里放置干草捆以降低浊度;要求河流上游的人禁止向河流乱排乱放,在溪水里放置垃圾收集网,在储水处放置垃圾箱;建议当地企业、居民不要盲目限制溪水溢水口等。

他们给当地咨询委员会写信提出这些建议。

也许其中的一些建议不会得到付诸实施,但当学生们建立起自觉保护小溪的意识,并能制订计划时,这次教育活动的开展就有了效益。

通过开展“保护当地小溪”国际理解教育活动,学生们对保护环境的行动上更加热情,在提高人权意识和社交能力上更加积极主动。

他们意识到人类行为对环境的作用,以及行使自己公民权利的重要性。

通过参与到自己身边的水域保护以及体会表达观点的权力,学生能够从全球视角来考虑水源、保护环境并做出决定[10]。

2.国际性多元化主题及节日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活动主题多样,与国际理解内容紧密相关,又与国际和社会相联系。

例如与多元文化相关的“文化桥”“多元文化的学校”“‘努加’(Noongar)土著民装备”等;与社会、经济和全球化相关的“公平贸易”“全球主张”“人权”“贫困和公平贸易”等;与科技、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通过技术连接”“洗手和健康”“科学和回收”“可持续性的领导力”“为水而行走”等;与知识学习、学科和学校相关的“全球和平学校”“孩子教孩子”“世界智慧学校”等。

此外,具有代表性的全球性议题、国际日、最近发生的国际性特殊事件或几年一关注的特殊节日,也通常会作为学习专题,如“世界社会公正日”“澳大利亚学校清理日”“世界文化多样性对话与发展日”“全国原住民岛民纪念周”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