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供应链模式—冷链水产品是急需加强的“冷链”物流行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以出口为导向的水产品生产、加工体系。
目前向150个国家(地区)出口水产品,其中向日、美、韩和欧盟市场的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82%以上。
在出口的水产品中,深加工产品出口额占第一位,冻鱼及鱼片名列出口量第一位。
水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对“冷链”物流,包括冷冻、冷藏和冷运的技术设备等要求都很严格。
特别是要求鱼类即捕捞即冷冻,以保证其新鲜和质量,克服上岸后再冷冻鱼产品已变质的问题。
另外,水产品深加工无菌化的特点,需要包装容器和包装环境保持无菌化。
然而,中国水产品无菌包装储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水产品捕捞船舶陈旧,冷冻冷藏设施落后,冷藏运输能力不足,冷藏运输费用较高等,都很不适应水产业发展和水产品出口贸易的需要,加强这一薄弱环节势在必须。
一、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水产品冷链物流, 是水产品在冷链环境下流通、消费和贯穿于从捕捞到产品零售的科学管理 , 并经信息网络产生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物流形式。
建立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是我国从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发展的重要措施其重要性在于能提高渔民增收节支, 使得消费者获益 , 保证食品安全, 是防止水产品食用恶性事故发生的治本措施, 冷链物流与低温物流的概念相比, 更具有直观性, 它强调了对水产品冷链中所产生断链的重视, 更体现出水产食品低温保鲜的意义。
冷链物流与低温物流、冷藏链、供应链的关系是冷藏链是供应链的一种特殊形式, 冷链的供应管理应具备 3个条件, 即物流营运效率高;无论上游工序或下游工序, 都要强化低温的概念;一个客户供应链就是一条冷藏链。
低温物流是若干的低温产品的组合 , 冷藏链是低温物流中单一产品的特殊表现形式, 是狭义上的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是低温物流演变的最高形式, 也是广义上的冷链物流。
二、冷链物流流程图图一狭义冷链与物流关系图二广义冷链与物流关系图三冷链物流流程图(三)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SWOT模式分析1、S(strength),优势分析第一,冷链物流市场潜力巨大。
第二,食品药品安全与冷链管理受到重视。
第三,冷链物流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四,政府扶持优势。
2、W(weakness),劣势分析第一,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
第二,冷链设施设备不足,设施陈旧。
第三,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
3、O(opportunity),机遇分析第一,加强与国外成熟冷链物流企业的合作。
第二,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标准促进了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第三,“十二五”期间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T(threaten),挑战分析第一,国外物流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市场竞争激烈。
第二,国外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完善,而我国冷链物流还不具备竞争优势。
(四)水产品损失率现状和经过冷链物流运行后预测的水产品损失率根据我国2005 年渔业统计年报, 水产品总量损失为102.97万t,占当年水产品总量5101.65万t的2%,加上在流通领域中的批发和零售环节中出现的腐败产品, 总共约有3%的水产品损失率, 即153 万t 。
我国水产品损失率现状和经过冷链物流运行后预测的水产品损失率可用表一说明。
水产品损失率和预测损失率推算表由上述的表格我们可以推断冷链在供应链中的作用1、使水产品的品质不断提高2、使水产品的腐败变质率不断下降3、大大降低的水产品的损失,减低了运输和储存的损耗-水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可追溯技术系统的应用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基本作用之一是向消费者提供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相关信息,解决水产品供应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偏好自行决定购买与否,增强市场的导向作用。
另外,当水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利用水产品可追溯体系能够快速有效地追查到出现问题的源头,必要时进行产品召回,实施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由此缩小打击面,减少行业损失,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可追溯技术系统的概念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可追溯定义为“通过登记的识别码,能够追溯产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的能力”。
可追溯,包括跟踪(Tracking)和追溯(Tracing)两个方面。
跟踪是指从供应链的上游至下游,跟随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运行路径的能力;追溯是指从供应链下游至上游识别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来源的能力,即通过记录标识的方法回溯某个实体来历、用途和位置的能力。
可追溯体系就是在产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可追溯技术系统的主要内容1.记录适当的数据资料一个可追溯技术系统要由三个基本的信息组成:产品识别方法(产品标识)、产品信息、产品标识与产品信息之间的可追溯连接。
分配产品识别码给特殊的产品单元(贸易的或者逻辑的),并当它在供应链中移动时保持每一单元(以及所有相关的描述信息)的完整性是可追溯技术系统成功的关键。
产品标识与产品信息之间的可追溯连接,可体现为包含各种相关信息的纸质记录,也可为条形码、电子数据表、数据库记录等电子化兼容性形式。
2.供应链全程有效的信息传递在可追溯技术系统中,为使资料传递途径变得更加便利,信息在供应链的各环节间的转移更加流畅,记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及时被建立并保持;②及时被获得;③ 与供应链的其它环节相适应,即记录、存储和转移信息方法要能确保供应链的前导环节和后续环节的无缝连接;④可追溯技术系统的兼容性须考虑到出口市场。
3.信息掌控方信息掌控方,即供应链中某环节组织中管理和负责可追溯资料的人员。
通常要求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组织都必须有一个信息掌控方。
它可以是资料要求方,也可是供应链中的相关组织,或是被授权管理信息的供应链外的第三方。
某些情况下,供应链中的各方组织也可拥有一个共同的信息掌控方。
4.产品标识产品标识是可追溯技术系统的基础,共分为三个层次:批次、销售单元和物流单元。
批次,表示产品是在相同条件和状况下捕获或者生产而得,通常与较大的产品数量相关。
来自一个批次的产品可能被分包在一个或多个包装或销售单元之中。
分配给每一销售单元的唯一代码,可保证产品在单元基础上进行追溯。
为方便运输,销售单元可包装成更大的单元,即物流单元。
物流单元和销售单元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单元,它保证了对运输包装进行追溯。
5.追溯单元的运输和转移供应链中的每一环节,销售(物流)单元会传递给它方,或因为集合、分裂等原因而发生改变。
沿着供应链,随着越来越多的传递或改变,可追溯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可追溯技术系统中,每个单元的传递或者改变均要保持记录。
6.产品标签产品标签可将产品信息与实际的产品相关联。
以产品标签为媒介,通过产品标识的纸质信息记录表或计算机数据库便能找到与产品有关的各种信息。
标签可包括要传递给供应链下一环节的部分或全部产品信息,其加贴形式并不固定。
(三)可追溯技术系统工具概述1.纸质可追溯系统纸质可追溯系统即采用纸进行可追溯信息记录。
在国外,一些公司采购、加工、销售和发货等系统通常体现为雇员记录、储存和审核各种纸质基础的相关记录。
产品的可追溯可通过连接这些各个单独的系统实现。
纸质可追溯系统虽然存在效率低等缺点,但因其成本低,发展比较成熟。
2.电子化可追溯系统电子化可追溯系统依靠使用手持扫描仪进行阅读条码信息和输入附加信息,依靠打印机打印标签,依靠并行的计算机系统管理信息。
它可应用于不同层次,从阅读采购原料的信息和给最终产品加贴标签,一直到整个操作完整的可追溯系统。
从发展角度看,电子化可追溯系统将成为主流。
(四)可追溯系统在供应链中应用起到的作用1.降低水产品风险的角度:通过追溯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可以规范企业水产品加工、运输及市场销售行为,对不安全生产、流通行为进行预警及监测,使水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在出现“多宝鱼”等产品问题的情况下,相关企业可以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减少其带来的不良后果。
2. 增强消费者信心角度消费者可通过条形码标识查询水产品的原产地、生产加工及流通过程信息。
通过追溯信息的发布和消费者查询可实现信息透明化,消除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的担忧。
在发生严重的水产品安全问题时,可减少消费者信息损失,使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3.减少水产企业风险,提高供应链效率角度。
高效的可追溯系统可在发生安全事件时,降低调查产品记录并定位问题源头的成本,同时减少了水产品的召回及处理成本。
实施水产品可追溯系统的企业可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提供水产品安全信息,避免受到问题产品的影响,减小禁运风险,由于水产品属于易腐产品,不易保存,对加工工艺、运输环境等均有特殊要求,可追溯系统不但可以监督管理生产流通过程,避免不同环节交接时的重复检查,而且可以依据销售情况改进生产计划,使原材料的使用达到最优。
4.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角度建立我国水产品可追溯系统可以打破因无可追溯性而形成的贸易壁垒,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构建水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启示1.建立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加强水产品可追溯的基础研究工作3.抓紧水产品可追溯相关标准的制定4.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配套技术5.探索多种管理模式6.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7.完善和制定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操作指南8.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示范项目,带动可追溯的推广应用9.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营造实施可追溯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