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假单胞杆菌属

假单胞杆菌属


概况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原称绿脓杆菌。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 细菌之一。各种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呼 吸道和肠道等都有本菌存在。本菌存在的重要 条件是潮湿的环境。
假单胞菌属共同点
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无荚膜,单或丛鞭毛 专性需氧 营养要求不高 产生水溶生长性色素
假单胞菌属
假单胞菌属
专性需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杆菌,呈杆状 或略弯。菌体大小(0.5~1)×(1.5~4)微米。具端 鞭毛,能运动。有些株产生荧光色素或(和) 红、 蓝、黄、绿等水溶性色素,不发酵糖类。大多数 菌的适温为30℃。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 58~70%。存在于土壤、淡水、海水中。目前已 确认有 29种,其中至少有3种对动物或人类致病。 假单胞菌科细菌根据rRNA-DNA同源性分为5群,其 中Ⅰ群属于假单胞菌属,共7种细菌,代表菌种为 铜绿假单胞菌。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种类: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 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ce ) 恶臭假单胞菌(P.putica ) 斯氏假单胞菌(P.stutizeri) 曼多辛假单胞菌(P.mendocina) 产碱假单胞菌(P.alcaligenes) 假产碱假单胞菌(P.pseudoalcaligenes)

铜绿假单胞菌--形态染色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不高 最适温度35绿脓素,培养物 呈蓝绿色。 培养物有生姜气味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



广泛存在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是院内感染 主要病原菌 可引起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烧伤感染、囊性纤维变性等 有多种毒力因子:包括菌毛、荚膜多糖、内 毒素、外毒素、绿脓菌素、蛋白酶、磷脂酶等
铜绿假单胞菌--微生物学检查
采取浓汁,创面渗出液,痰,尿,血液等 标本,或在可疑物品器械上取材,在利用 血琼脂培养基上分离培养细菌。 根据菌落特点,色素,生化反应等进行鉴 定。 运用血清学实验,噬菌体分型做医院内感 染的追踪调查

铜绿的菌落分型



典型型 大肠菌样型 粘液型 侏儒型 粗糙型
菌落光滑凸起 成粘液状
粘液型(麦康凯平板)
粘液型(血平板)
细小,无光泽 半透明菌落
侏儒型(麦康凯平板)
菌落呈灰绿色 大小不一 扁平湿润 边缘不规则 呈伞状伸展 表面常可见 金属光泽
典型型(麦康凯平板)
产绿脓素 琼脂染成黄绿色
典型型(普通平板上)
菌落中央凸起 边缘扁平 表面粗糙
粗糙型(麦康凯平板)

菌落圆形凸起 似大肠埃希菌菌落
大肠型(麦康凯平板)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程序
涂片 染色镜检 标本 分离培养 (血平板) 可疑菌落(性状、色素) 涂片镜检 氧化酶 菌落特征 绿脓素 气味 血标本 增菌
初步鉴定
最后鉴定
色素鉴定 生化反应 42℃生长 分型
铜绿假单胞菌--防治原则
加强一些特殊病房及检查室、诊疗器械的消毒 管理。 避免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治疗过程中,应合理选择有效抗生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