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磴口县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和对策

磴口县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和对策

磴口县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和对策
•发布时间:2016-08-29
•发布来源:巴彦淖尔文明网
•感谢阅读
去年以来,磴口县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通知》(内旅办发〔2016〕45号)精神,结合全县旅游资源的特点,科学制定了《磴口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方案》,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磴口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

开启了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

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县争创工作,今后全域旅游将有力助推磴口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形成集合发展的洼地效应,为全县旅游产业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一、创建全域旅游比较优势明显,条件趋渐成熟
磴口县旅游资源丰富,涵盖了全国旅游资源八大类的全部,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站全部单体的26%,“沙水合一”的资源特色潜力巨大,秦汉古郡等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塞上粮仓”、“中国华莱士蜜瓜之乡”、“中国油葵之乡”之美誉,旅游景观呈现自然和人文兼容并蓄的特点,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特色突出,发展旅游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一是精品旅游资源丰富。

历史古迹类。

磴口县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秦汉时期是屯垦戍边的军事要冲。

悠久的历史为磴口留下了阴山岩画、鸡鹿塞、古长城、朔方郡古城、汉古墓、阿贵庙、天主教堂、冯玉祥西北军粮仓、三盛公水利枢纽、兵团博物馆等众多人文历史古迹,广泛流传着蒙恬收复河套、卫青抗
击匈奴、昭君出塞、孟良盗骨等优美传说,反映了从远古到近现代磴口发展的历史变迁。

自然风光类。

磴口县地貌以沙地、山地、平原为主,素有“七沙二山一平原”之称,奔腾咆哮的黄河、高耸入云的阴山、浩淼如烟的乌兰布和沙漠、物产丰富的河套平原共同编织成一幅美丽的旅游画卷。

特别是千百年来,黄河在境内几易其道,留下了纳林湖、冬青湖、天鹅湖、万泉湖等大小湖泊160个,成就了磴口“百湖之乡”的美誉。

产业园区类。

按照产业围绕旅游做,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思路,结合现代经济发展成果,将工业园区、万亩光伏园、有机牧场、葡萄酒庄等都作为旅游景点精心打造,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项目群;将华莱士、番茄汁、有机奶、肉苁蓉切片等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都作为旅游产品包装上市,实现工旅联动、农旅相融,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真正形成看河湖风光、游大漠阴山、吃生态美食、住农家大院、忆人文历史的完整旅游产业链,加上明显的区位优势与成熟的交通网络,磴口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具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是景区创建成效显著。

磴口境内及周边现有国家4A级景区2家(纳林湖景区,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3A级景区2家(冬青湖景区、蒙牛乳业工业旅游区),2A级景区4家(云海秋林、镜海旅游度假村、磴口县博物馆、游牧一族苁蓉生态园);现有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4家(阿贵山庄、纳林东湖、乌兰布和西湖、游牧一族苁蓉生态园),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4家(金三角荷花岛、人民公社大食堂、镜海旅游度假村、沃湖度假村),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1家(云海秋林);现有三星级酒店1家(三盛公大酒店),二星级酒店1家(德林大酒店);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鸡鹿塞、阴山岩画、朔方郡古城遗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阿贵庙、三盛公天主教堂、巴音乌拉石板墓群、沟心庙汉墓群等)。

周边景区有阿拉善人根峰风景区、月亮湖沙漠探险旅游区、镜湖生态游乐园、甘露寺、乌拉山大桦背天然次生林风景区、包头梅力更自然风景区等,县内外旅游企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旅游产业链条正在形成,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接待能力日益增强。

三是赛事活动精彩纷呈。

近年来,磴口县立足于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赛事节庆活动,累计成功举办了23届华莱士节,举办了2014年巴彦淖尔市纳林湖文化与旅游融合系列活动、首届“纳林湖杯”沙滩足球赛、首届“万泉湖杯”垂钓大赛和“万泉湖杯”龙舟赛、首届“金马湖杯”垂钓大赛、黄河三盛公流凌旅游文体系列活动之“观流凌、品美食、巧媳妇开河鱼美食烹饪大赛、“农信杯”乌兰布和沙漠全国汽车越野赛。

各项赛事活动都圆满落幕,收得了很好的效果,做到了以赛事活动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旅游文化的繁荣。

磴口以“赛事赛会为引擎、推广展示为手段、产业繁荣为目标”的赛会运行模式,收到了提升美誉度、吸引投资者的良好效果。

二、创建全域旅游总体思路清晰,前景发展广阔
磴口县紧紧围绕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县和自治区西部独具河套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地的总体目标,实施“旅游强县”战略,通过融汇旅游要素,强化旅游引领,全面整合资源,推动产业融合,积极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打响“百湖之乡、魅力磴口”品牌形象,努力建设成为一站式自治区西部独具河套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实现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旅游产业向旅游经济的全面转型,同时,旅游发展对于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煤化工交易、文化强县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多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2015年接待游客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分别增长28.6%和33.3%。

截止今年5月初,全县接待游客20.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440.96万元,同比增长13%和17.6%。

力争2018年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 比重达到15 %以上;旅游从业人数占就业总数比重达到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常住人口数量10 倍以上。

三、创建全域旅游综合举措给力,缔造经典旅游
新形势下,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磴口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促进产业融合。

与农业融合,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农业,迅速形成一批影响力大、附加值高的生态观光农业基地。

与林业融合,大力发展荒漠治理生态旅游,实施林木改造,规模化建设旅游通道景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与工业融合,强化工商旅融合,大力发展阴山岩刻、青铜剑、青铜镜等工艺美术复制品及农特产品等旅游商品加工业。

与文化产业融合,充分挖掘河套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大力提升磴口非遗美誉度和文化影响力。

二是落实资金保障。

根据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组建成立了旅游投融资公司,形成融资、投资、建设及运营有机统一、高效运作的现代投融资和运营平台,为下一步促进全县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

三是城乡全域规划。

以《磴口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融入“全域旅游”理念,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重点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带等主题旅游,着力营造“时时见景、处处是景”的城乡景观,初步构建大旅游景观格局。

四是培育市场主体。

坚持内外结合,对内加强“百湖之乡魅力磴口”整体旅游形象品牌的宣传推广,大力开发商务旅游、户外拓展、立体旅游、科普旅游、祈福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对外与各大旅行社建立稳定的合作营销关系,初步构建了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

五是开发旅游产品。

坚持抓好旅游产业链条,深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打造一批“吃住游购娱”中心;大力发展农牧区庄园经济,着力构建乡村旅游体系;发挥互联网对旅游产业创新升级的平台作用,推动开发手机微信和旅游服务平台,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六是提高服务质量。

加快建设县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站、点),在城区主要街道以及主要旅游乡镇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形成网络化的散客服务系统。

加强旅游执法检查力度,创造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成立了旅游警察大队,建立健全了快速高效的“多部门联勤联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的无缝衔接”,为创建全域旅游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磴口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快速增长的旅游经济、日益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提升的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推进的智慧旅游系统,以及贯穿全域的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体验项目,符合发展全域旅游的基本内涵和构件。

发展全域旅游,提升磴口旅游品质;走旅游强县之路,让磴口更具气质、更显时尚,磴口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磴口县委办孙学龙磴口县委宣传部苏虎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