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Peter Eisenman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彼得艾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 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他所 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节奏,而非功能。在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 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南低北高, 呈现不稳 定和动感 1.体块: 一组砖砌体 一组白色金属方格构架 一组重叠断裂的混凝土块以及东北角上的植物平台。 2.网格: 大学所在的哥伦布城市网格 大学自己的网格 3.布局: 中心式 两套网格的相互作用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城市网络 系统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哥伦布市会议中心
时间:1993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把它作为一个更大规模的更具公共性的机遇来探索长探索与现代大都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质 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纪念碑,一个位于公共之间的建筑,一个处理动态 的现代生活中的微小事物的场所。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校园广场旁 已有古典风格和粗 野风格会堂建筑,毁于大火的军火 库作为当代艺术廊及艺术研究试验 室。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住宿。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风车构图出现在视觉艺术中心 的设计中。对城市网格提炼形成的交 通系统呈风车状, 而中心部分恰好位 于视觉艺术中心的入口处建筑空间从 这里开始向三维方向延伸空间的上升、 下沉、扭曲、错位呈现出一种“ 理 性” 。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砖砌体和白色金属网格为了唤 起背会军火库老城堡的记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非建筑”:将军火库作为中心,在新的系统 中它的角色已经改变,成为“非军火库”。而 入口处的脚手架,也不再是传统中为了建设而 搭建的临时构筑物——成为“非脚手架”,同 时在建筑中还有 “非入口”、“非窗”、“非 砖”等等。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建筑总会象征着这些建筑物所服务的特定人物、时间与地 方的价值观。价值观和鼓吹之人变了,聚会场所的象征和 功能形式也跟着改变。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利用场地曾经存在的贴到设施的轮廓,彼得艾森曼自由组 织了贸易展览会场中的中性棚子。
二层平面图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西平面图
北平图
南平面图
东平面图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谢谢观赏!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发展阶段
1、早期的形式主义解读(意大利特拉尼)和“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及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建筑的抽象图案,如融入“场域”的关注。
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 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的探讨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我们可以把2号住宅看做九个标准的正 方形,纯白色的框架完成了对形体最基 本的勾勒,不存在任何附加语言,唯有 柱、面、体。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建筑边缘的框架,是建筑师在建筑外形 上预留的线索,让我们看到九个正方体 的边缘所在,以及两种尺度的穿插。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在埃森曼的住宅2号中,使用了三个主要的关系系统: 柱/墙,容量/柱,容量/墙,这些对立物的综合 系统影响了,或说是标志出表层结构。在住宅二号 中,空间系统企图利用柱子和墙身,提供一个连续 收敛的辩证法。
在这里,剪力墙和隔断墙之间的相互位移,在隔断 墙与柱子中提供一个形式结构。柱子和容量的排列 方式是试图在小方格网中创造一种辩证关系,基本 上是加法的形式:墙体切去后以显示柱子。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屋顶平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东立面
北立面
剖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时间:1983~1989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位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的 东端入口处, 亦是校园内椭圆形广场中轴线的 一端。州立大学的早期规划以这一中轴线作为 建筑群体围合的基准线。艾森曼有意摆脱古典 中轴线的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视角观察视觉艺 术中心所处的场地。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脚手架由两个有趣的三维网格组成, 该展廊将新的展廊和艺术用房与原有的 建筑相连。脚手架的一部分与哥伦布市 的街道相平行,另一部分与校园的网格 相平行。该建筑无论在具体形式上还是 象征意义上都将校园和城市相连。该中 心起着一定意义上的艺术象征作用,这 与当初设想的情形是一样的。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关于解构主义
1、打破秩序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2、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
3、不安宁,富有运动感的形态倾向
4、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 理论。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建筑思想
1、后现代功能主义者或心理性主义者,建筑是自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帝一样建造住宅, 而是呈现他们,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2、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有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能变而来,他强调 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3、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另一部分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 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首层平面
两个扭转12.25°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与校园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顶层平面
无论在具体形式上还是象征意义上都将校园和城市相连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白色金属方格来代表鹰架,以表示未完成的感觉。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不仅在建筑整体上如此, 许多局部建筑界面、空间的划分也呈现一 种风车状。另外基地的互动网格同时也反 映在建筑的立面造型上这种不在同一坐标 系内的呼应也可以看作是风车构图的一种 延伸。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该中心座落在现有建筑与其他相关 场地之间的空隙内,而并非占据整块 的校园建筑场地。这可以被形容为非 建筑或一个考古工程,其基本元素是 脚手架和景观美化。
“我的每个作品都在非常狂热地探求什么是建筑”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二号住宅 (1969-1970)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1983~1989 )
哥伦布会议中心( 1993)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2号住宅
时间:1969-1970 地点:美国佛蒙特州哈德威克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赋予棚子长相的连续性元素以连续性的动作, 也界定出一个中间广场与横向的原素之间、或 是历史原素与新的元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总平面图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首层平面图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整个建筑是由很多个相互依赖、形成独立的结构组成,无论是立面还是总体,无论是外部装饰细节 还是室内设计,都强烈表现出精心处理出来的分离感和破碎感。俯视之下的哥伦布市会议中心,仿 佛是11条彼此交错相插的货运车箱。这种造型打破公共建筑物的非圆既方的传统样式,不规则几何 体之间的拼接组合是解构主义的突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