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

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

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发布日期:2009-10-16 10:01:42 来源:信息中心刘树成刘树成简介刘树成1945年10月生于上海。

祖籍河北省武强县。

196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62年至196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1967年至1978年,先后在4595部队锻炼和在山西省偏关县委、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德尔经济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5年8月至1998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10月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

曾多次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工作。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研究,特别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繁荣与稳定》,《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繁荣与稳定Ⅱ》等。

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1977-1991年)、第二届(1992-1994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作品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第七届(1996年)、第八届(1998年)论文奖等。

●从1953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历程,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

●第十个经济周期,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四重调整的叠加,即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后的调整与国内经济周期性的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经济周期性衰退和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迅猛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带来的世界范围大调整相叠加。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高位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中国经济在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2010年有望进入新一轮(第11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现在,又到了要说“努力延长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时候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市化率的提高,以及相应的房地产业特别是住宅业的发展,仍然是新一轮周期中重要的动力源之一。

●为了顺利地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更好地使住宅业成为新一轮经济周期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有效地解决房价不断上涨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城市化的发展,甚至影响社会安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的冲击,中国经济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取得“企稳回升”成效和即将步入“全面复苏”。

本文拟对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的波动曲线进行回顾与展望。

共分四个部分。

一、60年曲线的深刻变化新中国走过了60年历程。

6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年度经济增长率的角度来考察,也经历了一轮轮高低起伏的波动。

60年来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曲线(其中,1950年至1952年,为社会总产值增长率;1953年至2009年,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9年为预估数8%)反映了60年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950、1951、1952年,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这三年,社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22.6%、20.1%和23.8%。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恢复性增长。

从1953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历程,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

第一个经济周期:1953年至1957年。

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很大,经济增长率高达15.6%。

经济增长过快,打破了经济正常运行的平衡关系,高增长难以持续。

1954年、1955年经济增速回落至4%和6%左右。

经济运行略作调整后,1956年再次加速,经济增长率又上升到15%,难以为继,1957年又回落到5%左右。

第二个经济周期:1958年至1962年。

1958年,在当时的“大跃进”中,经济增长率一下子冲高到21.3%,紧接着,1960、1961和1962年的三年,经济增长率大幅回落,均为负增长。

第三个经济周期:1964年至1968年。

经济运行调整之后,1964年又上升到18.3%,这是国防建设的前期高潮。

接着,196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1967、1968年经济增长率回落,出现负增长,形成第三个周期。

第四个经济周期:1970年至1972年。

1970年,经济增长率又冲高到19.4%,这是国防建设的后期高潮。

1972年又回落到3%左右。

第五个经济周期:1973年至1976年。

1973年,经济增速略有回升;1974年又掉下来。

1975年略有回升;1976年又掉下来,为负增长。

这段时期,经济增长很微弱。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这两个小波动组成第5个周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经历过一定曲折,但总的说,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过程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第六个经济周期:1977年至1981年。

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1977年、1978年,全国上下“大干快上”的热情很高。

1978年经济增长率上升到11.7%,1981年回调到5%左右。

第七个经济周期:1984年至1986年。

在农村改革、城市改革推动下,1984年经济增长率上升到15.2%,1986年回调到8%左右,形成第7个周期。

第八个经济周期:1987年至1990年。

1987年、1988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上升到11.6%和11.3%。

1988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到18.8%。

在调整中,经济增长率在1989年、1990年分别下降到4.1%和3.8%。

第九个经济周期:1991年至1999年。

1991年,经济增长率回升到9.2%。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然而,由于当时改革开放才十来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根本转型,原有体制下的投资饥渴、片面追求速度的弊端还没有被克服。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很快冲到14.2%的高峰,出现经济过热现象。

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滞后上涨到24.1%。

在治理经济过热中,1993年下半年至1996年,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大幅度地降低了物价涨幅,又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

随后,又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克服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

1999年,经济增长率平稳回落到7.6%,结束了第9个周期。

第十个经济周期:2000年至2009年。

从2000年起,到2007年,经济增长率连续8年处于8%以上至13%的上升通道内。

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四重调整的叠加,即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后的调整与国内经济周期性的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经济周期性衰退和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迅猛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带来的世界范围大调整相叠加。

2008年,经济增长率回落到9%。

2009年,预计回落至8%左右,完成第10个周期。

2010年,中国经济有望进入新一轮,即第11轮周期的上升阶段。

总的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呈现出一种“高位平稳型”的新态势。

二、曲线背后经济结构新变化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表现出“高位平稳型”的新态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曾以“外在冲击———内在传导”分析框架,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位平稳型”增长的主要原因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宏观调控作为一种外在冲击的不断改善,另一类是经济结构作为内在传导机制的增长性和稳定性的增强。

本文进一步着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的七大变化。

1、体制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性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这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2、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基本经济制度条件。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包括产值方面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和就业方面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从产值方面的所有制结构变化来看,以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为例,在工业总产值中各种所有制企业所占的比重发生了重要变化。

1978年,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经济类型只有两种: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

在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中,他们分别占77.6%和22.4%。

2007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工业企业),按登记注册类型分,所有制实现形式已多样化,其中:非公司制的国有企业占9%;集体企业占2.5%;股份合作企业占0.9%;联营企业(含国有联营企业)占0.4%;有限责任公司(含国有独资公司)占22.3%;股份有限公司(含国有控股企业)占9.9%;私营企业占23.2%;其它内资企业占0.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含合资、合作、独资)占10.5%;外商投资企业(含合资、合作、独资)占21%。

从就业方面的所有制结构变化来看,以城镇就业人员的所有制类型为例,1978年,主要是两种: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他们分别占78.3%和21.5%;个体就业人员仅有很少一点,占0.2%。

2007年,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城镇就业人员中,国有单位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78.3%,下降到2007年的21.9%;集体单位所占比重由21.5%下降到2.4%;私营企业和个体的就业比重共达26.9%;城镇其它类型就业的比重达32.9%。

在改革开放中,微观基础的重造,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使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挥了各种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本经济制度条件。

3、资源供给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市场机制的引入及其在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使经济的供给面增添了活力,使长期存在的资源供给严重短缺的状况基本改变。

原有的煤、电、油、运、材(重要原材料,如钢铁、水泥)等资源供给的“瓶颈”制约不同程度地逐步缓解,有的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阶段性的过剩。

这从物质上支撑了经济的高位、平稳运行。

4、产业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