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第一单元、工具书第一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音、义为主要目的的工具书。

“字典”一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广,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常見的字書有以下几种。

一、《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简称《說文》,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但直至二十一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子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文”,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文”。

首创部首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首,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首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大致以部首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示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

这就是段玉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用“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音。

《說文》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而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文》一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一番整理工作,写成《說文解字系傳》一书,世称“小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文解字》进行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大徐本”。

現在通行的本子是大徐本。

清代校理研究《說文》的學者人數最多,成就也最大。

其中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四人最為著名,世称《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的主要著作是《說文解字注》。

《段注》以大徐本为底本,书后附有他的音韻學著作。

分卷編成,注释简明,是學習《說文》的入門書。

540部《康熙字典》清张玉书、陳廷敬等奉敕撰。

《康熙字典》是在明《字汇》和《正字通》兩部字书的基础上增訂而成,收字47035个。

种训诂资料,按平水韻韻目排列。

广。

第二单元、词汇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一单纯词单纯词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两类。

(一)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在古代汉语中则是单音节词占优势,特别是在先秦的文献中,复音词的数量显得更少。

古汉语单音节词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义项多、用法灵活、构词能力强。

(二)多音词单纯词中的多音词主要有叠音词、连绵词和多音节的外来词三类。

甲. 叠音词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节词。

叠音词的用法主要有两种:描绘形貌、模拟声音。

乙. 联绵词联绵词指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单纯词,或称“连语”。

意义没有关系,正因如此,其写法很自由,例如“匍匐”又写作“蒲伏”“蒲服”“匍伏”等,“委蛇”又作“逶迤”“逶移”等。

联绵词的两个字多为双声或叠韵关系,常见的联绵词如下:双声联绵词:蒹葭、参差、犹豫、踟蹰、倜傥叠韵联绵词:逍遥、殷勤、窈窕、须臾、逡巡双声叠韵联绵词:辗转、匍匐、缤纷、缱绻、契阔、孑孓(jiéjué)非双声叠韵联绵词:浩荡、滂沱、芙蓉、狼藉、葡萄丙. 外来词二合成词合成词分为复合式与附加式两类。

(一)复合式古汉语中常见的复合式合成词有并列、偏正、动宾三类,其中偏正式在先秦最多。

此外,主谓式在先秦也已经出现,但为数很少。

甲. 并列式并列式合成词主要包括近义(包括同义)并列、对义(包括反义)并列、偏义并列三种。

近义并列:宾客、琴瑟、言语、年岁、和睦对义并列:春秋、乾坤、阴阳、消长、尊卑偏义并列:国家、妻子、动静、车马、缓急乙. 偏正式兵法、庶人、东海、秦风、宗庙丙. 动宾式将军、牵牛、勤王、司马、执事丁. 主谓式的。

肉袒、鸡鸣(二)附加式“有、言、薄、于”加前缀者:有夏、有商、言告、言归、于征、于思加后缀者:欣然、油然、莞尔、率尔、宴如、肃如、沛若、沃若第二节古今词义的异同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旧词的继承、旧词旧义的消亡、新词新义的产生、词义内涵和外延的变化等四个方面。

一、旧词的继承旧词的继承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古今词形相同词义亦相同。

例如:日、月、山、河、天、地等。

(二)古今词形相同而词义有别。

例如:古义今义红:浅红。

泛指各种红色。

坐:直腰,两膝着地,臀部放在脚跟上。

直腰,臀部放在凳子或他物上。

病:病重。

泛指各种病。

穷:窘迫,政治上不得志。

贫困。

猖狂:无拘束。

狂妄,放肆。

严重:敬重。

形势危急。

走:跑。

行走。

谢:致歉,告罪。

感谢。

去:离开。

前往。

百姓:百官。

民众。

感激:感奋激发。

非常感谢。

天下之事,多成于贫贱感激之中,或败于富贵安乐之际,理无可疑也。

二、旧词旧义的消亡(一)旧词的消亡旧词消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甲. 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已经消亡。

当某种事物已成为历史,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了,反映这种事物的词也就会相应地从语言中消失。

例如周代产生的“八佾、宗子、笏、劓、刖、臣、媵、舆”等事物今天已经不存在了,指称这些事物的词今天也就不用了。

乙. 词所指称的事物并没有消亡,但后代的说法改变了。

例如:古今古今古今醯(xī)——醋假——借绤(xì)——粗葛布足——脚準——鼻子牡——公汲——打水奕——下棋的——靶心速——邀请恙——疾病雉——野鸡肩舆——轿子囹圄——监狱侏儒——矮子庠序——学校膏腴——肥沃牝(pìn)——母絺(chī)——细葛布屦(jù)——鞋子(二)旧义的消亡所谓旧义的消亡是指一些多义词在发展过程中部分义项消亡了。

例如: 数《王力古汉语字典》:①数目。

②几个。

③算术。

④技艺,技术。

⑤道理,礼数。

⑥命运。

⑦计算,查点。

⑧责备,数说。

⑨屡次,多次。

⑩细密。

“数”字的第④⑤⑥⑩个义项到今天已经消亡。

三、新词新义的产生新词总是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的。

如东汉以后汉语中出现了“纸、浑天仪、佛、塔、罗汉、大乘、小乘”等新词,就是对当时科学发明和佛教传入情况的及时反映。

新的事物可以通过制造新词的方法去表示,也可以通过在旧词中增加新义项的方法去表示,后者即属于词义的引申。

和制造新词相比较,增加义项的方法可以减少新词的量,丰富词的内涵与表达力,但是一个词的义项如果增加得过多,则会影响到交际,所以新义增加到一定例如“窮”《说文》:“窮,极也。

从穴,躬声。

”《周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书·微子之命》:“作賓于王家,與國咸休,永世無窮。

”《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墨子·非儒下》:“孔某窮于蔡陳之間。

”《淮南子·主术训》:“无三年之蓄,谓之穷乏。

”“穷尽”、“不得志”、四、古今词义的差异(一)词义范围不同1、词义的扩大所代表的概念由下位概念变成了上位概念,原义所仅成了新义所代表的事物中的一类。

变化突出的特征通常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河汉代以前“河”专指黄河,而非泛指是一切河流。

《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其中“河内”指黄河北岸,“河东”指黄河以东。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其中“河”亦指黄河。

后来“河”的含义扩大,泛指一切河流。

醒《楚辞·渔父》:“世人皆醉我独醒。

”其中“醒”即用的是本义。

后来“醒”的含义扩大,除指酒醒外,“睡醒”、“病愈”、恢复到清醒的状态都叫“醒”。

响《左传·昭公十二年》:“君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若响,国其若之何?”所谓“与王言若响”,意思是与楚王谈话一味随声附和,就象回声一样。

后来,“响”的含义扩大,泛指一切音响。

例如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

”理例如《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寳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理”义扩大后泛指整治一切东西。

例如,《易·繫辞下》:“理財正辭,禁民爲非曰義。

”《吕氏春秋·劝学》:“聖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

”其中“理”为治理。

《後汉书·崔寔传》:“夫以德教除殘,是以粱肉理疾也。

”其中“理”为医治。

本《说文》:“木下曰本。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例如《路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其中“本”指人赖以立身的基础。

《盐铁论·本议》:“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其中“本”指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业。

皮《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后来扩大泛指人或其他事物的表层组织。

例如,《汉书·高祖纪上》:“高祖爲亭長,乃以竹皮为冠。

”嘴器菜睡粮本义指出门带的干粮(多为熟的)。

后扩大泛指粮食。

唱本义指领唱。

后泛指唱歌。

雄本义指雄鸟。

后泛指各种雄性动物。

雌本义指雌鸟。

后泛指各种雌性动物。

2、词义的缩小所代表的概念由上位概念变成了下位概念,新义所变化的特征通常是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

弟上古是弟弟和妹妹的总称。

《左传·隐公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其中“弟”指弟弟。

《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史记·陈丞相世家》:“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

”其中“弟”均指妹妹。

后来“弟”义缩小,单指弟弟。

宫上古是房屋的通称。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战国策·秦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居所,民宅遂不称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宫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宫。

”朕上古用作第一人称的通称,不仅君主自称朕,一般人也可以自称朕。

《说文》:“朕,我也。

”《离骚》:“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自秦始皇开始,“朕”义缩小,专用作帝王的自称。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爲‘泰皇’,命爲‘制’,令爲‘詔’,天子自稱曰‘朕’。

”丈夫本是男子的通称。

《穀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史记·淮阴侯列传》:“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其中“丈夫”均指成年男子。

《战国策·燕策一》:“臣请为王譬。

昔周之上地尝有之。

其丈夫官三年不归,其妻爱人。

”其中“丈夫”指妻之夫。

后来“丈夫”义缩小,专指妻之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