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陕西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问题,更关乎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陕西省是我国高教大省,目前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90余万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责任重大。
近年来,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各级政府和各高等院校都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这一问题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下面,就陕西省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本人在走访有关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陕西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特点当前,陕西省已经处于第三次就业高峰期,需要就业人员集中在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术人员和转业军人等青年人,就业总量规模日趋增大,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主要面临三大压力:总量规模压力大、新增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
2009年,全国普通大学毕业生总数为611万,而陕西省普通大学毕业生总数为246835人,其中专科111996人、本科112999人、研究生21840人,加之2008年沉淀的未就业大学生4万余人,2009年陕西需就业普通高校大学生总数约30万人。
2006-2008年,陕西大学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分别为86.84%、87.23%和87.29%。
截止2009年5月26日,我省已举办省级大型招聘会45次,提供岗位69720个;校级大型招聘会630次,提供岗位143578个;校级小型招聘会8126次,提供岗位131350个,大学生毕业生处于有业可就状态的平均比例为47.07%,总体平均签约率为44.81%,其中专科50.07%,本科39.98%,研究生48.04%。
预计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70%左右,年终就业率在80%左右,约10万名大学生需继续寻求就业。
随着我国和我省宏观经济形式企稳回升,特别是一系列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政策积极举措的实施,逐步缓解和化解当前就业难题是可能的。
2001-2009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变化情况参见图1、图2。
据统计部门调查显示,已就业高校毕业生、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高校毕业生择业注重职业发展前景和薪资。
据对西北政法大学、西京学院、西安大明宫集团、陕西天音集团等2000名大学生调查显示,本课题组调查问卷中设计的“您在择业时最注重哪些因素?并按重要程度将前三类选项排序”,有52.7%的被调查者注重职业发展前景,23.0%注重薪资,此外个人兴趣5.4%,工作环境5.4%,积累工作经验5.4%,交通便利4.0%,工作稳定2.7%,专业对口1.4%,施展个人才能和人才培训为零。
2.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薪资偏高。
收入水平是大学生择业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据调查,18.9%的被调查者期望月薪是1000-1500元,32.4%期望月薪1500-2000元,21.6%期望月薪2000-2500元,16.2%期望月薪2500-3500元,4.1%期望月薪3500-5000元,6.8%期望月薪5000元以上。
显然,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月薪偏高。
同时,在针对近年来已就业的大学生毕业生调查发现,实际收入低于期望收入的占50%,持平的占50%,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毕业生对薪资期望偏高。
3.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过于集中。
调查数据显示,有45.3%的被调查者就业意愿集中到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其中把事业单位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22.1%,把政府机关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23.2%;以下依次是国企19.5%,科研机构16.8%,合资企业9.2%,自主创业4.0%,学校为2.9%,而民营企业为2.3%。
4.自主获取信息应聘是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主要渠道。
在问卷中针对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设计了“您目前从事的工作是通过何种途径找到的?”调查项。
问卷结果显示,75%高校毕业生通过获取招聘信息自主应聘就业,其中通过网络招聘和招聘会应聘是目前主要的就业渠道。
还有20.8%通过学校推荐就业,4.2%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取工作。
5.高校毕业生感觉就业难度大。
针对就业的难易程度,问卷调查显示,在全体被调查者中,感觉就业容易和比较容易的人员比例为零,感觉就业困难和比较困难的比重高达75.7%,感觉一般的占23.6%,回答不清楚的占0.7%。
数据表明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感受并不乐观。
调查数据也显示,有30.1%的被调查者在就业中有信心,感觉一般的有52.1%,感觉信心不足的有17.8%,其中已毕业迄今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中有信心的占其总体的14.3%。
总体判断,大学生就业信心不强。
二、陕西省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一)大学扩招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近年来,随着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人数在短期内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难度加大。
1998年陕西大学生毕业数仅为25000人,而2008年增至245879人,10年间约增加10倍,2009年毕业生总数虽保持相对稳定,但仍在高位运行。
40%以上毕业生认为,“需求职就业的人数太多”是他们就业困难的第一大因素。
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而由经济发展规模所决定的需求总量不能相应增加,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二)高校毕业生择业意愿过于集中我省毕业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渠道已发生转变,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但是,据调查结果显示,今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最看中的前三位要素是:发展空间、薪酬水平和工作环境,而最困扰自己的前五位要素是:个人综合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技巧欠缺、专业冷门、学校知名度低和缺乏工作经验。
毕业生对就业工作性质期望排在前三位的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中型国企,而实际就业的工作性质分布排在前三位的是中小型非公有制单位、大中型国企和事业单位。
陕西高校毕业生80%择业意愿集中在西安地区,使得西安地区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沉重。
陕南、陕北地区应届毕业生就业格外困难,约70%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
在目前严峻就业形势下,少数毕业生表示会选择在西部或农村地区就业,而不愿选择的排在在前三位的原因依次是:没有发展机会、收入太低、对相关计划和措施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
(三)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总体就业成本较高,就业质量满意度较低为了节省人力培训成本,缩短人才培训周期,选择成熟、有一定技能经验的求职者必然成为有招聘意愿企业的第一选择。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的就业能力“非常强”或“比较强”的约占32%左右,“一般”的约占58%左右,“差”或“很差”约占10%左右。
大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培养和提高其就业能力,认为排在前五位的有效途径依次是: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社会兼职、就业见习和就业技巧培训。
我省大学生平均约60%家庭所在地是农村,约30%家庭所在地是中小城市或小城镇,约55%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约35%家庭经济状况贫困,约5%家庭经济状况特困,陕南和陕北地区则明显高于以上比例。
大学生平均就业成本大约在3000-5000元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择业的区域范围和活跃程度;大学生对自己就业质量的总体评价情况为:“非常满意”或“满意”的约占12%,“基本满意”约占58%,“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约占20%。
(四)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不够健全、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工作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总的来说,我省尚未建立细分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尤其是对应届毕业生工作尚缺乏对其毕业年之前的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年的实习实训和指导服务、毕业年之后的就业见习和跟踪服务等三大阶段的统筹安排;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见习基地等类型的就业服务平台,公共就业服务“一条龙”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和顺畅运作。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在指导机关、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三到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就业市场信息收集手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还不适应市场的要求。
就业工作重心向高校基层和社会基层下移不够,激励措施和机制还不到位,尚未充分调动就业工作基层力量的积极性。
)目前国家和省市大学生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与大(五)(五学生实际状况和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平均了解程度为:比较了解以上约占17%;一般了解约占38%;不太了解以上约占45%,说明目前大学生就业政策教育和宣传工作还不够到位;对目前就业政策和措施效果的总体评价是:比较好以上约占20%;一般约占48%;比较差以上约占32%,大学生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与大学生实际状况和需求的看法是:比较吻合以上约占20%;存在较大差距上以上约占70%;认为目前国家和地方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政策比较有效以上的约占40%,不太有效以上的约占55%;约占50%毕业生对国家鼓励和支持高校应届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应征入伍、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以及近年一些地方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的计划等举措的态度是赞成也愿意参与,但是有约35%以上毕业生表示不赞成,认为实际效果不好;毕业生认为目前高校所采取的促进应届毕业生的政策和措施效果比较好以上的约占18%,效果一般的约占50%,效果比较差以上的约占25%。
三、关于陕西省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跨过就业这道“坎”,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偏高,就业意愿过于集中,不愿意离开城市就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就业心态没有调整好的主观原因。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就业指导范围除了继续进行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手续办理和就业信息服务外,还应介绍当前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测定职业兴趣,提高求职技巧,分析求职情况,做好职业规划,培养正确的求职观念。
使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能够根据当前就业的客观形势,结合自身条件建立积极正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战略,把社会需求和自己的求职愿望有效对接。
(二)要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创业是最积极的就业形式,同时具有带动其他大学生就业的倍增效应。
目前,与欧美发达国家15-20%的大学生平均创业率相比,我国和我省的大学生平均创业率都明显偏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007年以来,我省大学生创业人数已累计突破万人大关且初见成效,调查显示全省大学生创业意愿正在持续升高,到2015年,我省大学生年度创业活动规模将突破万人,对于带动全省大学生就业的贡献率可望达到18-20%,成为稳定和扩大我省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和增长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