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整理:唐俊阳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

此后,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取材: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

司马迁对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嘱咐儿子:“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虽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之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非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师从: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

孔安国是孔子十世孙,也是西汉的儒学名士,武帝末年,鲁共王毁坏孔府旧宅,在壁中得到《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皆蝌蚪文字,当时人识不得,只有孔安国能读出来。

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等学说或理论,也推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

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它们对《史记》中涉及的字形字音、地理沿革、人物事迹、典故俗语等疑难要点进行了解释和扩充。

裴骃也是裴松之的儿子,裴松之曾经给《三国志》作注并且流传至今。

司马贞与张守节都是开元年间人,但据清人钱大昕的考证,司马贞的年龄辈分应当更前。

三家注一开始都是分开刊行的,后人逐渐将其合刊到一起并且名之为“三家注”。

现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家注本《史记》是当代最好的版本。

篇数:《史记·太史公自序》自称全书130篇。

《史记》残缺的情况是肯定的,但各家说法不同,以班固、张晏的说法为主流。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它缺了十篇,这十篇只有目录没有内容。

三国魏张晏认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兵斗》、《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勒列传》,其中四篇由汉元帝、成帝之时的学者褚少孙补缺(褚少孙补充的部分往往因为言辞鄙陋而被后世学者诟病)。

《史记》因记录许多宫廷密事,在西汉时只能在宫中传阅,但就连大臣诸侯也看不到全本;东汉时,朝廷下诏让杨终删减《太史公书》到十多万字,但是这个版本失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五十二万字的版本还是来源于褚少孙续补的版本。

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书、表的编写体例。

它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末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

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分本纪(记帝王朝政兴衰,12篇)、列传(志历代人物事迹,70篇)、世家(叙开国承家诸侯,30篇)、表(列人事系年表谱,10篇)、书(综述典章制度,8篇)五种体例。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世家:世家的主体分为四种,一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如吴太伯世家、晋世家、楚世家;二是汉朝宗亲诸侯大臣,如外戚世家、三王世家、萧相国世家;三是乱世英豪,仅一篇《陈涉世家》;四是著名思想家,仅一篇《孔子世家》。

世家以前两种为主。

十二本纪: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孝武本纪第十二。

八书: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历书第四、天官书第五、封禅书第六、河渠书第七、平准书第八。

本纪特例:①项羽虽非帝王,但列在本纪,司马迁:“(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②吕太后未称帝,却被列入本纪,司马迁:“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肯定了吕后政绩,当时也的确是吕后临朝称制,《吕太后本纪》也记录了吕氏一家的崛起和迅速败落。

世家特例:①陈涉自立为王,不是周、汉官封诸侯,却列在世家,司马迁:“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②孔子虽是商王朝后裔,但其本人只是卿大夫,非诸侯,却列入世家,司马迁:“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值得注意的是,汉朝推崇道家(无为而治)、法家(外儒内法),但老子、韩非子都只列入列传,只有孔子入世家,可见儒家之受重视。

书特例:《封禅书》记载的祭祀种类不止封禅一种,为什么以封禅命名?封禅是功成名就的帝王才能行使的礼节,比较特殊,具有代表性,也包含了司马迁哀其父之志——其父司马谈因无缘参与、记录汉武帝的第一次封禅大典而忿恨而死。

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说:“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

”从汉武帝封禅、司马谈忿死,到司马迁受刑、发奋著《史记》,其间恰好也是十二年,或有深意焉。

列传特例:①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本应收入世家,但因是吕后亲家,且其子张敖的大臣又曾谋刺刘邦,受此牵连而没有收入世家。

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中,梁王彭越、韩王信、楚王韩信(韩信在封楚王之前曾为齐王,楚王之后贬为淮阴侯)、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本应入世家,都因为造反或叛国而列入列传。

③长沙王吴芮虽然善终,而且传了好几代,但是因为存在感太弱、没什么分量,居然就连列传都没有记录他。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

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

班固撰的《汉书》,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

自《汉书》著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

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

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

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

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历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而且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史家传统:古人称赞《史记》是“实录”,洋溢着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先贤圣哲,包括司马迁本人非常赞赏甚至非常敬仰的人物,在《史记》的记述中,都被拂去神圣灵异的光环,还之以普通人的本来面目。

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是难能可贵的。

司马迁忍辱著书的巨大动力,在于他立志继承和发扬孔子修《春秋》的传统,褒善惩恶,评判历史。

(比如司马迁如实记录了刘邦的无赖市井、项羽的英勇豪雄)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的方法。

它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再数篇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

在《史记》中,对有些传主的事迹,本传不作介绍或略作介绍,而详见于其他传记中。

(典型例子:对比《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中对始皇出游、巨鹿之战、鸿门宴、刘邦数项羽十大罪状等事件的记载)互见法的作用: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

论赞体制:正文客观描写,论赞主观评述的体制。

《史记》中,“太史公曰”的文字,是司马迁仿《左传》的“君子曰”而创造的史论形式,习惯上称之为“赞”。

《史记》106篇有“赞”,“赞”常常是司马迁褒贬历史人物、述“一家之言”的重要内容,他利用“赞”的形式,或“论个人立名及生死之节”,如孔子、屈原传末的论赞;或“论为国者治政之得失”,如管仲传后的论赞。

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一般写作某祖、某宗,如太甲为商太宗、太戊为商中宗、武丁为商高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只称秦始皇、秦二世、三世、四世直至万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