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 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第2章 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过超螺旋化紧密包装成类核体(nucleoid body)
的形式。
在一些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中,其染色体是
RNA分子,为单链核酸。另一些病毒如φχ174,
染色体为单链的环状DNA分子。
E.coli染色体从环状
染色体DNA形成拓扑
异构环,最终形成超
螺旋DNA,染色体大
约压缩了1000倍
原核生物染色 体同样与蛋白质
1.染色体的形态
典型的染色体可以分辨出
长臂(long arm,一般用q表示)
短臂(short arm,一般用p表示)
着丝粒(centromere)
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
端粒(telomere)
随体(satellite)
染色体的结构(扫描电镜图)
(1) 着丝粒
着丝粒是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与纺缍丝发生联结的 区域,中期时着丝粒不发生收缩,呈现出缢缩状。是识别染
▲ UV诱发突变最有效波长是2600Ao,与DNA
所吸收的UV光谱是一致的。
(2)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Griffith的试验(1928) 材料: Ⅱ R型肺炎双球菌,粗糙型无毒 Ⅲ S型肺炎双球菌,光滑型有毒 方法:少量Ⅱ R +大量Ⅲ S(加热65℃)
注入 小鼠
结果: 家鼠死掉, 从死鼠中分离出的肺炎双球菌全 是Ⅲ S型。
●常染色体(autosome):除性染色体之外的其它染色体。
每一对正常的同源染色体都具有相同的基因座。 ●等位基因(allele):即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基 因座(locus)上基因的不同形式。
1. 核型
染色体组型或核型(karyotype):由体细胞中全套染色
体按形态特征(包括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
丝粒位于染色体中间或近中间,两臂长度相等或相近。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acrocentric chromosome):着丝
粒接近染色体一端,此类也包括遗传学上原来所指的端着
丝粒染色体(telocentric chromosome)。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2) 随体、次缢痕及核仁组织区
也是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具有种的特异性。
有无等)和大小顺序排列构成的图形。
在核型分析中,着丝粒是染色体上最主要的一个形态标
记,它将染色体分成长臂和短臂。 核型的表述方法是将染色体总数、性染色体组成以及 异常染色体情况均加以描述。
正常男性染色体核型图
唐氏综合症患儿及核型(2n+1)
2. 带型
染色体带:当染色体被酶或其它化学药品处理后,经过
线体。
超螺线体再进一步压缩、折叠和螺旋化成中期
染色体,但其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多级螺旋模型 ——螺线管再次螺旋化形 成300nm超螺线管
放射环-骨架模型
染色体中有常染色质区和异常染色质区
DNA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成千上万的基因整合成染色体形式,为细胞
有丝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提供了机制,确保遗传
带型不仅是鉴定和识别染色体的 重要依据,而且为深入研究染色体的 异常及基因定位创造了条件。在植物 如小麦中,带型分析广泛应用于识别 和追踪外源染色体。
人类染色体R带带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Q带带型分析
2.3 染色体的结构
真核生物的一条染色体是一个完整的DNA
双螺旋分子。在哺乳动物中,每一染色体的 DNA约有6×109bp,如此长的DNA分子如何存 在于平均10μm的细胞核内呢?也就是说,线状 的DNA是如何包装成分裂中期高度卷缩的染色 体?
连接丝(34-54bp): 连接相邻2个核小体
●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1
第二层次:螺线管(体)
10nm的核小体纤丝通过折 叠或螺旋化形成中空的直径约 30nm的螺线管(solenoid)。 组蛋白H1参与这一层次的压缩, 它结合于核小体与连接丝连接
的部位。
第三层次: 中期染色体 染色体非组蛋白形成一个骨架(scaffold), 30nm的螺线管围绕着骨架压缩成紧密包装的超螺
第2章 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2.1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2.2 染色体的组型
2.3 染色体的结构
2.4 DNA和RNA
2.5 DNA复制
2.6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
Sutton 和 Boveri ( 1903 ):染色体学说 (the chromosome theory of heredity)。 Morgan ( 1910 ):果蝇眼色的伴性遗传实
染色质(chromatin):细胞未分裂时,呈现出伸展
和高度分散状态、没有固定形态结构的染色体。
几乎所有生物细胞中均存在染色体
动 物 细 胞
大肠杆菌细胞
植 物 细 胞
各物种染色体均各有其特定的形态特征,在
细胞分裂的中期和早后期最为明显和典型;中期
染色体分散排列在赤道板上,故通常以这个时期 进行染色体形态的识别和研究。
和RNA等其它分
子结合,而不是 裸露的。
2.4 DNA和RNA
1.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 间接证据 ▲ DNA含量恒定性,配子DNA=1/2体细胞;而细胞 内的RNA和蛋白质量在不同细胞间变化很大 。 ▲ DNA代谢稳定性;细胞内蛋白质和RNA分子在迅 速形成的同时,又不断分解。
▲ DNA含量随染色体倍数增加,也呈倍数性递增。
大麦(Hordeum vulgare L.)根尖染色体(2n=14)
(3)端粒
染色体的自然末端
对染色体起封口作用
维持一个染色体的完整性 端粒为染色体末端一段特殊的DNA序列,由富含 鸟嘌呤核苷酸(G)的短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染色 体DNA复制时,端粒区的DNA序列并不是由DNA聚合酶 同时合成的,而是由端粒酶(telomerase)合成的。
染色显示出的深浅不同的带纹。
带型 (banding pattern):不同的染色体具有的不同形
态带的组成。
染色体显带:染色体带显示的过程。由于实验中处理方 法的不同,可以获得不同的带型模式,如Q带、G带、N带、 R带和C带等。 显带的机制:一般认为所显示的带为异染色质在染色体 上分布的区域。
人类染色体G带带型分析
物质传递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其次,组织成染色体的形式也为调控遗传重组的数 量提供了机制,如果成千上万的基因分散在细胞核内, 必然导致大量的遗传重组发生,便难以维持一个群体的 稳定性。
3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 大多数病毒和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只含有一个 DNA或RNA分子。原核生物的染色体通常为一
个环状的双螺旋DNA分子,长度约4-5Mb,通
第一层次:核小体
DNA双螺旋环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nucleosome) 为染色体结构的最基本单位,直径约10nm。 ●核小体核心 (组蛋白八聚体,包括H2A,H2B,H3和 H4各两个分子) ●环绕核小体的DNA, 长约180-200bp 盘绕丝(146bp): 盘绕组蛋白八聚体表面1.75圈
1.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
染色体:1/3DNA
1/3组蛋白
1/3非组蛋白
痕量的RNA 组蛋白共有5类,即H1,H2A,H2B,H3和H4。组 蛋白相当保守,在染色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非组蛋白在不同有机体、不同组织间变化很大,可 能与基因的调控有关。
2.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 真核生物染色体至少 有3个层次的压缩使DNA 包装成中期染色体。
推测: 被加热杀死的Ⅲ S 型肺炎双球菌必然含有某
种促成以上结果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杀死的S品系 与活菌R混合
●Avery(1944)的研究
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分离提取DNA、RNA、蛋白质、
脂类、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到R型细菌中。培养后发现,仅加入
DNA组分的R型细菌转变成了S菌。 转化因子不受蛋白酶、多糖酶和核糖核酶(Rnase)的影响, 而只能为DNA酶所破坏(为未加热的血清所破坏);转化因子能 承受的温度足以使蛋白质变性;转化因子不与抗细菌糖外鞘的抗 体起反应,表明不含有任何糖的成分。
色体的一个重要结构和依据。
该区段DNA序列长约110-120bp,较保守。缺失着丝粒,
便无法复制而最终丢失,因此着丝粒是染色体不可缺少的重
要结构。 着丝粒在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且具有固定的位置。可 作为染色体分类依据。
根据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可以把染色体分成以
下2种主要类型: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etacentric chromosome):着来自 染 色 体 端 粒 缺 失 病
遗传学 Genetics
17
liuxd(C)
端粒是染色体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结构: •保持染色体的个体性,防止染色体的端部与其它端 部融合; •端粒末端的一些碱基可能形成一种“发夹”结构, 这样就不会被核酸酶识别而降解,保持了染色体的 稳定性; •端粒的存在使染色体在DNA复制中能够保持完整性。
约有1260条。
(2)大小
各物种差异很大,染色体大小主要指长度,同一物种 染色体宽度大致相同。植物: 长约0.20-50 μm、宽约0.202.00 μm。 高等植物中单子叶植物的染色体一般比双子叶植物要 大些;单子叶植物中: 玉米、小麦、大麦和黑麦> 水稻。 但双子叶植物中的牡丹属和鬼臼属也具有较大的染色体。
验,进一步证实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染色体
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了解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及其运动规律是遗
传学研究的重要前提。
2.1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染色体(chromosome):一条完整的包裹在蛋白质
基质中的DNA分子。在真核生物中,当细胞处于分裂时
期(尤其是中期),DNA逐渐螺旋化卷曲,呈现有固定
形态的棒状小体。
随体为次缢痕区至染色体末端的部分,为某些 染色体臂末端的小球形物,有如染色体的小卫星, 故此得名。随体主要由异染色质组成,是高度重 复的DNA序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