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让课堂生命灵动起来毛华芬关键词语:体验倾听语言朗读主要提要:体验,使倾听更专注; 体验,使语言更丰富; 体验,使朗读更动情.被称为“解释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体验关涉人的有限生命的超越和生活价值的反思;体验打开了人与我、我与世界的障碍,使人的当下存在与人类历史相遇。
处在体验之中的人所体验到的是:我在世界中,世界亦在我之中。
把体验引进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的引领下,感受到“我”和语文在阅读之光的朗照下走到了一起。
让学生体验到语文不是一个外在于“我”的客体,“我”与语文构成了“我-你”这样浑然一体的关系。
从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命灵动起来。
一、体验,使倾听更专注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
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听与说、读、写一样也非常重要。
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发言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在教学国标本第四册,说说写写《我最爱吃的水果》这一课时,我在课堂里创设水果推销员在向顾客推销自己的水果的情境。
学生在观察水果的形状和颜色,并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用嘴尝一尝的基础上,还能把自己喜爱的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说清楚。
师:你们把自己喜欢的水果说得这么好,那你们想不想把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推销给大家呢?学生兴奋地齐声说:“想!”趁着学生的兴致,教师说:“那好,待会儿请你们上台来做一回小小水果推销员。
”学生在位置上自由练说。
师:现在谁先来推销?其他小朋友想买哪种水果呢?赶快听听这些水果推销员的介绍,再作决定吧!此时的学生,已不是讲者与听者的关系,他们的角色已转换为推销员和顾客的关系。
推销员要尽力把自己手里的水果推销出去,而顾客们要根据推销员的介绍才能确定自己到底要购买哪一种水果。
瞧——[教学片段]生1:各位顾客,你们好!(师在一旁接嘴说:“这位推销员很有礼貌。
不错!”)生1:(继续)请看我手里的猕猴桃,你别看它毛茸茸的,棕黄色,很不起眼。
如果你轻轻剥去皮,呈现在眼前的是油绿鲜嫩的果肉,让人一看就口水直流,如果用牙轻轻一咬,就会立刻感到有一种甜而酸的味道,舒服极了。
猕猴桃吃起来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能治许多病。
它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祛风利湿等功效,不仅如此,它还有防癌的作用。
师:怎么样?听了他的介绍,是不是有点心动了?不要急,我们再来听听下一位推销员向我们推销什么?生2:大家好,看到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吗?全班学生齐说:“哈密瓜。
”生2:(继续)对啊!哈密瓜呈椭圆形,表皮是黄绿色。
你们大概还不知道,哈密瓜分为夏瓜和冬瓜。
夏瓜的皮很光滑,上面有黄色的斜纹,而冬瓜的皮很粗糙,布满网状的花纹。
我手里的是冬瓜。
切开哈密瓜,香甜的瓜汁就会往下流。
瓜肉有黄色的、绿色的、还有月白色的。
瓜中间是瓜瓤,瓜瓤间就是瓜子了。
哈密瓜实在好吃,又香又甜,咬一口,糖汁顺嘴流,吃完了连手都黏黏的。
怎么样?想不想马上来尝一尝?师:我有点忍不住了,真想马上尝一口,你们呢?生3:我想也许还有比哈密瓜更好吃的东西呢。
师: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
请下一位推销员上台来。
生4:Hello!师:这儿来了一位外国推销员了,大家热烈鼓掌,欢迎他呀!全班学生都笑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4:你们好!我向大家推销的是鸭梨。
大家看一看,瞧一瞧啊!嫩黄带胖的鸭梨,轻轻地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雪白的果肉,香甜的汁水从嘴角流出。
鸭梨有止渴、生津、祛热消暑、化痰润肺的作用。
心动不如行动,快点行动吧!……如此精彩的推销,学生早已融入角色里,感受着不同角色给予他们不同的角色体验,进而说的同学是声情并茂,听的同学津津有味。
这样的倾听能不专注吗?二、体验,使语言更丰富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的语言更丰富,体验,不失为是良好的催化剂。
国标本第二册练习2中的说说做做:“秋天到了”。
课前老师带领小朋友们走进大自然去观察秋天带给大自然的变化。
只有让学生走进秋天,学生自己体验秋天的美景,他们的感受才能深刻,也才能真正开启学生语言的闸门。
听!孩子们正在把体验到的秋景充满感情地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说出来呢![教学片段]师:课前老师布置小朋友们去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你发现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举手)这么多同学想说,可见秋天的变化很多。
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现在把你的发现与全班小朋友分享,比一比谁说得精彩?生:秋天,天气凉了,不像夏天那么热了。
师:哟,你感受到秋天气温下降了!生:人们穿上了毛衣,换上了漂亮的秋装。
生:我还感受到秋天早上比较凉,中午,太阳晒着暖洋洋的,傍晚又比较凉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温差比较大也发现了!所以早上晚上大家要注意添加衣服小心感冒哟。
生:秋天,天特别蓝,云特别白,天特别高,空气也很清新,我用“秋高气爽”这个成语来说秋天的天气可以吗?师:可以啊!“秋高气爽”也知道哇,真了不起!(问其他同学)你们是不是有这种感觉?这就是秋天!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来,深深吸口气——啊!好舒服啊!生:秋天,草变黄了,不再像夏天那么绿了,草坪上到处是黄黄的,生:我们还在草丛里听蟋蟀唱歌呢!生:大雁排成“人”字形队伍,向南飞,小燕子也飞到南方去了。
生:冬眠的动物准备过冬了。
毛毛虫,蚊子,蝴蝶、知了不见了。
生:树叶黄了,一片片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生:银杏树的叶子也黄了,像一把把张开的扇子,真好看。
生:秋天到了,枫叶红了。
枫叶落下来,像一只只红蝴蝶在飞舞。
生:枫叶太美了,像一只只小小的手掌。
我们都看入迷了。
生:秋天,白杨树的叶子也黄了,一片片落到地上,地上像铺上了黄地毯。
师:是呀,落在地上的树叶可真漂亮啊。
生:菊花开了,像一头头金黄色的卷发。
师:多漂亮的黄菊花呀!生:菊花真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生:秋天桂花开了,远远就能闻到它的香味。
师:(深吸一口气)那种香香的甜甜的味道,真好闻。
呀,有这么香的桂花,那么多颜色的菊花,还有那些不同颜色的树,秋天真迷人呀!生:秋天,谷子成熟了,金黄的一片,给大地铺上了一块巨大的金地毯,也很迷人。
生:稻子金黄,农民伯伯最开心,因为庄稼丰收了!他们辛苦的劳动,现在终于有了收获。
我们也很开心,因为我们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了。
生:玉米、大豆、花生颗粒饱满。
生:秋天棉花白了,咧开嘴等农民伯伯去采摘呢!师:连你们也这么开心,难怪辛辛苦苦种棉花的农民伯伯高兴得合不拢嘴了!生:秋天苹果成熟了,像一盏盏小灯笼,非常可爱,非常好看。
……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每个学生眼中的秋天是各不相同的,正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
其实每个人的“体验”也是不能传递的,只有获取丰富、多元的个性化体验才能有自己的感受,生命才会产生共鸣,学生的语言才会鲜活起来,学生的语言才会有个性,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起来。
三、体验,使朗读更动情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要达到这种寻找课堂遗憾的“根”陆玲许多老师都有感觉常常精心准备的一堂课结束后,总有遗憾。
所以就会用“遗憾也是一种美”安抚自己。
的确在精益求精,不断反思的老师眼中是没有完美的课堂的。
但是我们有美好的期望,总想少点遗憾,多点完美。
那么这些遗憾是否就真的无法避免呢?青年老师是否就真的用“遗憾也是一种美”安抚自己呢?仔细分析,往往很多的遗憾都是值得我们反思,完全可以避免,让我们的课堂多一点完美。
我们追根溯源造成遗憾也许是以下几个方面;一、课堂组织不到位,造成遗憾在一年级的一堂数学随堂课中,一位年轻老师在上10以内的加减法。
老师也许刚踏上讲台,对课堂的组织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的课堂组织没有经验,只顾自己按照备课和教材的内容安排上着,孩子们在下面有的似听非听,高兴的时候插上一两句;有的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玩着文具。
还有一部分“精明”的孩子已经知道今天在上什么内容,翻开书本把书上的练习一个一个的自己填写,全然不顾你老师在讲什么。
等老师按照计划要孩子们练习时,发现大部分孩子自作主张都做好了,所以老师就发火了,对小朋友说“谁叫你们做的!”孩子们自觉做的不对,都默不作声。
课后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进行了研讨。
的确老师看到孩子们破坏了自己的计划,很是生气,没有叫做,却都做好了,把下面课的安排都打乱了,真是遗憾的。
但是反问一句,既然不要孩子做,你对孩子们说明白了吗?什么时候做,做什么?什么时候听,怎样听?什么时候讲,讲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你告诉学生了吗?什么都没有说,当然学生就只能做自己的事情啦。
况且他们认为这些内容他们都会的,老师的课堂没有深度,不能引起起他们的兴趣。
往往发生这样的事情,老师总会说这帮学生不听话!仔细反思,老师有没有把每一个层次组织到位?学生是否每时每刻都清晰的明白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很多公开课的开场白常有老师这样来调动学生“你们愿不愿意配合老师把课上好?”下面总是整齐响亮的回答“愿意!”学生当然愿意,愿意的前提时老师要组织到位,学生在你潜移默化的有序而开放的组织下自然而然的就会配合的。
所以这样的遗憾,完全可以避免,只要老师精心组织。
二、了解学生不够深,造成遗憾一位老师在上完三年级《分数的认识》这一课,初步认识后,学生就是说不完整她理想中所要得到的关于分数意义的那句完整的话而遗憾的很,总在说“怎么就说不完整呢?怎么就不明白呢?”看着她那股疑惑样,和她仔细的分析、反思怎么会说不完整,不明白呢?首先分数是首次接触,生活中的运用也不是很多,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的积累铺垫。
其次是刚知道“一半还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个还是老师告诉他的,他只知表而不知里,还不明白真正的实际意义,教学层次上也只是初步感知。
最后分析老师理想中要学生说出来的话是“我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部分是期中的一份,表示这张纸的12”,这三个分句,对于刚接触知识点的学生来讲真是难。
还有学生一旦没有说到点上,老师就迫不及待的去指出引导,弄的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该讲什么。
感觉老师就在牵着,学生茫然的跟着,可惜还是没有找到方向。
这句老师理想中完整的话是对分数意义彻底的理解后,才可以按着自己的理解顺畅的说出,也许有的学生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
刚感知,就要他完整的说出来当然是不可能的,留下的只有遗憾。
问题就在老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没有分析彻底,只凭教师自己的意愿来操作,是不可行的。
俗话说备课先备学生。
其实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遗憾,只要学生能够说出他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知识是一层层积累的,学生的思维是有序的,甚至有问题的理解也是下步课堂组织教学的资源,这就需要老师调控课堂的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