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煤矿井下灾害防治参考文本

谈煤矿井下灾害防治参考文本

谈煤矿井下灾害防治参考文本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某某管理中心XX年XX月谈煤矿井下灾害防治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近些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其中今年省内的大事故就比较多,那么这些煤矿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何在呢?煤矿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安全基础不实,部分应该被淘汰的设备还一直在使用,煤矿重点攻关课题的研究速度缓慢,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等。

那么,矿井井下灾害又有哪些呢?我们又将如何的管理和防治这些灾害事故呢?利用科学技术,掌握灾害事故的特学,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就能有效的管理和防治煤矿井下灾害事故。

我就以下面四个方面的灾害事故作浅要分析。

一、瓦斯灾害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众多。

有的原因具有潜在性、突发性,而事故本身具有破坏性和灾难性。

但煤矿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也有其一般的规律,只有掌握了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性,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和发展。

煤矿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除了与矿井本身的自然条件、开采工艺、管理水平、安全意识及员工素质等有很大关系外,技术装备水平仍然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煤矿井下工作场所是动态变化的,影响灾害发生的因素也是变化的。

现有监测监控技术仅仅能监测到局部小范围的安全参数,不能做到实时预测分析和监控,难以预先得知瓦斯灾害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及波及区间,也难以预先制定和执行有效预防灾害的措施,使得瓦斯灾害事故难以显著下降,灾害危害程度难以有效控制,灾害事故原因难以调查清楚。

我国所有煤矿均为瓦斯矿井。

其中高瓦斯矿井就占到了80%以上。

现在我国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强,瓦斯涌出量还会进一步增大,瓦斯灾害的治理越来越成为煤矿灾害防治的重点。

传统的矿井瓦斯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凭主观意识和经验进行工作。

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受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的限制,很难适应矿井瓦斯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这也是瓦斯灾害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实现现代化管理,用科学方法管理矿井瓦斯,应建立矿井瓦斯灾害事故数据库、知识库和专家系统,对矿井瓦斯灾害进行科学预测,以便掌握矿井瓦斯动态,正确识别和评价瓦斯事故灾情,及时提出抗灾对策。

我国在瓦斯防治方面提出:加强煤矿瓦斯的基础理论研究,掌握瓦斯灾害事故发生的机理及其演化过程,在瓦斯防灾、抗灾和救灾的理论和技术难题上取得巨大突破,为煤矿瓦斯治理的全面好转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研究矿井瓦斯事故发生、救灾的有效技术,并制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机制;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煤矿安全监察技术支撑体系,借鉴外国的经验,在各省内部实现监察联网。

监察人员每次执法都现场无线上网,并存入省局服务器,便于全省统一调度和指挥监察。

二、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加大,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强,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也在增加,突出危险区域也在扩大,部分原无突出危险的煤矿也开始出现突出现象,部分未划分为突出矿井的煤矿也不得不按突出煤矿管理。

我国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矿井数目和突出强度、频度将随着开采深度的延深、研究和统计表明,突出煤层中真正具有突出危险的区域只占煤层总面积的20%~30%。

突出危险预测预报的最大意义在于找出和划分煤层突出危险性区域,节省防突费用,使防治措施更据针对性。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煤层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国家“七五”期间重点研究了综合指标预测技术。

按照我国目前的开采速度和进度,煤与瓦斯突出将是煤炭行业将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突出,也将是下一步减少煤矿事故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家应该在此领域投入充足的力量去研究相关理论,并开发有效产品,在这种危险来临之前,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手段。

粉尘灾害的研究目前,煤矿井下劳动条件差、尘毒危害严重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煤尘爆炸事故不断发生,尘肺病人逐年增加,严重危害工人生命健康,直接影响安全生产。

三、煤尘爆炸我国多数煤矿所产生的粉尘具有爆炸性。

据统计,我国国有煤矿中90%的矿井的煤尘具有爆炸的危险。

对单一煤尘来说,其爆炸下限浓度为30mg/m3~50mg/m3, 上限浓度为1000mg /m3~2000 mg/m3时,爆炸力最强的浓度为300g/m3~500g/m3时。

煤尘爆炸的引爆温度一般为650℃~990℃。

粒度越小,单位煤尘质量的表面积越大,越容易产生爆炸。

发生爆炸时,粒度小于1mm的煤尘都能参与爆炸,但爆炸的主体是小于75μm的煤尘。

井下空气中如果有沼气和煤尘同时存在,能增加沼气、煤尘爆炸的危险性,并能相互降低各自爆炸的下限浓度。

当存在有沼气,且浓度达到3.5%时,空气中的煤尘浓度只要达到6.lg/m3时,就可能发生爆炸。

正常空气中的氧含量为20.9%, 在井下作业环境空气中由于其他气体的混合,氧含量降低,则影响煤尘的着火温度,使着火温度升高,当氧含量低于17%时,煤尘就不会发生爆炸。

煤尘爆炸可放出大量热能,爆炸火焰温度可高达2000℃甚至更高,产生破坏性很强的高温。

在发生爆炸的地点,可能连续发生第二次爆炸,造成更大的灾害。

煤尘爆炸时,爆源l0m~30m内的破坏程度较轻,即爆源附近的破坏力较弱,离爆源较远处爆炸压力较高,破坏力强。

煤尘爆炸传播时,冲击波传播的速度大于火焰传播速度。

这样,巷道中沉积的煤尘先被冲击波扬起,随即被到达的火焰点燃发生爆炸,且不断向远处蔓延。

煤尘爆炸气体中含有大量CO和CO2爆炸区空气中CO的含量可高达8%, 这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之瓦斯煤尘爆炸的控制技术分为预防爆炸发生技术和抑制爆炸传播技术两个方面。

预防爆炸发生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措施控制瓦斯积聚、煤尘的产生或飞扬以及火源的产生:抑制瓦斯煤尘爆炸传播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措施将已发生的瓦斯煤尘爆炸限制在一定区域,尽量控制灾害损失。

其措施主要是设置被动式隔爆装置和自动抑爆装置。

被动式隔爆装置是借助于爆炸冲击波的作用来喷洒消焰剂,而本身无喷洒动力源:自动抑爆装置是利用传感器探测爆炸信号,触发自带的动力源喷洒消焰剂,形成抑制带。

被动式隔爆装置最早采用撒布岩粉和设置普通岩粉棚,虽然防止爆炸传播效果较好,但岩粉暴露在潮湿空气中,极易受潮而失去消焰剂功效,且频繁更换岩粉的工作量较大,因此我国煤矿现在几乎已不采用这两种方法。

但国外仍有些国家还普遍使用。

在20世纪90年代,煤科总院重庆分院开发的隔爆水槽(脆性) 和隔爆水袋,以水作为消焰剂,方便了煤矿安装和使用,在全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其中隔爆水袋的使用最为普遍。

矿井瓦斯煤尘爆炸灾害绝大多数是由于局部瓦斯燃烧或爆炸引起沉积煤尘飞扬参与爆炸传播造成的,因此,在爆炸初期的抑制相当重要。

四、煤矿尘肺煤矿尘肺有3种:砂肺,即长期吸入游历SO2含量较高的岩尘,所发生的尘肺,其发病工龄较短,砂肺病变的进展较快,掘进工砂肺的患病率较高;煤肺,即长期在高浓度的煤尘环境里工作,所发生的尘肺,其发病、患病率都很低,发病工龄一般较长,尘肺病变的进展缓慢,发展成为严重三期者为数极少,该病主要发生在采煤工作面的工人中;煤砂肺,即长期接触两种粉尘的工人所患上的坐肺,该病主要发生在既进行掘进、又从事采煤的工人中。

采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多,危险性随煤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

尘肺患病除与粉尘的性质有关外,还与粉尘的浓度直接相关。

工作面的粉尘浓度越高,吸入并沉积到肺内的粉尘量也越大,掌握工人工作环境的粉尘浓度及工人接尘时间,可以大致估算接尘工人肺内的粉尘沉积量。

5Og煤尘在肺内可能会导致尘肺,12g岩坐在肺内足以形成较严重的砂肺病变。

据卫生部统计,20xx年底,中国尘肺病累计病例达到万人,其中仍然存活者44万多人。

20xx年,全国共报尘肺病患者12448例,其中煤矿系统的尘肺病例占47.6%(仅为原国有重点煤矿病例数,不包括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

每年尘肺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0亿元人民币。

20xx年,全国产煤17.4亿吨,其中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占9亿吨,占一半多。

专家认为,全国估计有120多万尘肺病患者,这意味着每100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尘肺病患者。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上通行的职业健康体系也逐步在我国得到推广。

职业病的危害也日益被广大从业者、社会、政府所重视。

在各个工作现场都采用了减少粉尘产生、降尘、排尘、除尘、个体防尘等措施,相信我国煤矿尘肺病患者会越来越少。

现目前我国煤矿井下灾害事故的频繁发生,我们只有我们这些煤矿管理者熟悉煤矿井下灾害事故各个方面的特性,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案,才能防治井下灾害事故的发生,才能改变外国对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的看法。

才能充分体现我国煤炭行业的科技利用性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