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西《国际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法上的国家)

梁西《国际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法上的国家)

第五章国际法上的国家
5.1 复习笔记
一、国家的要素和类型
1.国家的要素
国家作为国际法的基本主体,是组成现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国家的要素主要包括:(1)定居的居民
居民是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

居民,又称为人民,是指居住于国家领土内的那些人。

(2)确定的领土
领土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主权活动和行使排他性权力的空间。

它包括领陆、领海和领空。

(3)政权组织
政权组织是国家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体现,是执行国家职能的机构,是国家的代表。

它对内实行管辖,对外进行交往。

(4)主权
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固有属性。

2.国家的类型
(1)单一国和复合国
从国家的构成形式和国际交往职能上分,国家可分为单一国和复合国。

①单一国
单一国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对内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和一个中央政府,并有一个统一的宪法和国籍。

对外,是国际法主体,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缔约权和外交权,而各行政区域的地方政府都不是国际法主体,未经授权无权代表国家行使缔约权和外交权。

现代国家大多数是单一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属于单一国,对外是单一的国际法主体,它的省、自治区都不是国际法主体。

台湾和香港,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经济贸易等方面可行使一定程度的对外交往权。

②复合国
复合国是两个以上国家的联合体。

复合国可分为联邦和邦联。

a.联邦
联邦,又称联邦国家,是两个以上的联邦成员国(州)组成的国家联合体。

联邦是复合国中最典型、最主要的形式。

联邦具有统一的宪法和作为统治机关的政府,对其邦员及人民直接行使权力,并且权力不受任何邦员的干扰。

联邦成员根据宪法规定,多少有些决定其内部事务的权利。

对外,联邦政府代表其全体邦员,有权对外宣战、媾和、缔结同盟或者其他方面的条约、派遣和接受外交使节。

联邦人民具有共同的国籍。

联邦成员的国际交往取决于各联邦国家的宪法规定。

b.邦联
邦联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根据国际条约组成的国家联合。

邦联本身没有统一的中央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也没有统一的立法、军队和财政预算,邦联成员国仍然是主权国家,各自拥有立法、外交、行政、国防、财政等全部权力;各成员国公民只有本国国籍,而无邦联的共同国籍;在对外关系上,邦联本身不是国际法主体,而
邦联成员国才是国际法主体。

邦联各成员国之间是国际法的关系。

(2)独立国和附属国
从国家的依附关系上分,国家可分为独立国和附属国。

①独立国
独立国是行使全部主权的国家。

这类国家既可以是单一国,也可以是复合国。

②附属国
附属国是指由于封建统治残余关系或者由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外来压力,对他国居于从属地位,因而只能行使部分主权的国家。

被保护国是这类国家的典型例子。

被保护国是指一国依据条约将其重要的对外事务交由一个强国(保护国)支配而处于该强国的保护之下。

(3)永久中立国
永久中立国是根据国际承认或国际条约,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

①永久中立国与战时中立国的区别,具体表现以下方面:
a.战时中立国是一国单方自愿行为的结果,而永久中立国除自愿承担永久中立义务外,还必须得到有关国家的承认和保障;
b.战时中立国的地位,可以通过单方发表中立声明,或不发表声明而采取事实上遵守中立义务的方式宣告,而永久中立国的地位一般是通过国际条约来确立;
c.战时中立国具有临时性质,可能是在一次战争中中立,而战后放弃中立,也可能是在一次战争的前一阶段中立,而在后一阶段放弃中立,永久中立国则具有永久性质。

②永久中立国承担的永久中立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不得对他国进行战争或参加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但有权对来自外国的侵略进行自卫。

b.不得缔结与中立地位相抵触的条约,如军事同盟条约、共同防御协定等,也不得参
加任何军事集团或联盟。

c.不得采取任何可能使自己卷入战争的行动或承担这方面的义务。

永久中立国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结果,使永久中立国在与战争有关的权利方面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永久中立国的国际法主体地位。

(4)“微型国家”问题
微型国家目前并无具体标准。

但是微型国家在国际法上仍然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是国际法主体,享有国家的基本权利,不能因其“微型”而否定其国际法主体资格。

二、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是统一不可分的。

国家享有基本权利,同时又必须承担尊重他国基本权利的义务。

一国享有的基本权利,正是他国相应承担的基本义务。

反之,他国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正是该国相应承担的基本义务。

在国际关系中,不容许有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的特权国家,也不应该有只承担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无权国家。

根据一般国际实践,国家的基本权利可以概括为以下四项: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和管辖权。

1.独立权
独立权是指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独立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国家有权独立自主地处理其主权范围内的事务;
(2)国家处理这些事务不受外来的干涉。

2.平等权
平等权是指国家在国际法上地位平等的权利。

国家平等应该是真正的平等,而不应该只
是形式上的平等,不能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

3.自保权
自保权是指国家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自保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国家有权使用自己的一切力量,进行国防建设,防备可能来自外国的侵犯;
(2)当国家遭到外国的武力攻击时,有权行使单独或集体的自卫。

4.管辖权
管辖权主要是指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享受豁免权者除外)、物和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对在其领域外的本国人行使管辖的权利。

一般而言,管辖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领土管辖,又称属地优越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人(享受豁免权者除外)和物以及所发生的事件有权行使管辖。

国际法所说的领土,是一个立体概念,包括一国的领陆、领海及其领空和底土。

凡在这些领域内的人、物和事,均受该国管辖。

(2)国籍管辖,又称属人优越权,是指国家对一切在国内和在国外的本国人,有权行使管辖。

国籍管辖的范围,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根据国籍管辖,国家可以对本国人在外国的犯罪行为,行使管辖权。

但有的国家行使这种刑事管辖权时往往在罪种上加以一定限制。

(3)保护性管辖,是指国家对于外国人在该国领域外对该国的国家或公民的犯罪行为有权行使管辖。

这种管辖的适用范围一般都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犯罪行为。

(4)普遍管辖,是指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对于普遍地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某些特定的国际犯罪行为,各国均有权实行管辖,而不问这些犯罪行为发生的地点和罪犯的国籍。

国际法对普遍管辖的适用加以严格的限制,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行使普遍管辖,必须有国际法的依据;
②行使普遍管辖,只能对国际法规定为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某些特定的国际犯罪行为。

5.国家主权豁免
(1)国家主权豁免的概念
国家主权豁免是指国家根据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而享有的不受他国管辖的特权。

主要有国家元首、外交官、国家行为和国家财产享有豁免权。

(2)国家主权豁免的发展
①早期“绝对豁免原则”占主导地位。

“绝对豁免原则”是指凡是国家行为和国家财产都享有豁免权,外国法院是不能对它们行使司法管辖权。

②20世纪以后“有限豁免原则”或“相对豁免原则”产生发展。

“有限豁免原则”是指国家行为是商业交易行为或私法行为时,不能享受豁免。

发达国家多数采取有限豁免原则,发展中国家中转向有限豁免立场的国家数量也在增加。

(3)《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简介
《公约》第一次以公约的形式确认了有限豁免原则,将国家与外国自然人或法人的商业交易行为排除在豁免范围之外。

公约采取以行为性质为主、参考行为目的判定商业交易行为的做法。

但《公约》目前尚处于开放签署阶段,仍有一些拉美国家不愿放弃绝对豁免立场,有限豁免原则具有国际习惯法的效力有争议。

三、国际法上的承认
1.承认的概念和性质
承认是既存国家以一定方式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并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行为。

(1)承认的特征
承认作为国际法的一项制度,有如下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