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地构造学-裂陷盆地

大地构造学-裂陷盆地


伸展构造(extensional tectonics)是指裂 陷作用(或区域引张作用)下形成的一切使 地壳或岩石圈沿水平方向发生伸长变形的构 造总称。
裂谷(rift valley)是引张作用使整个岩 石圈破裂而形成的狭长沉降带。 地堑(graben):地壳浅层次的规模相对 小一些的构造。
一、主动裂陷和被动裂陷
简单剪切几何模型中,发育有贯穿整个岩石圈并 一直延伸到软流圈内低角度滑脱断层,将岩石圈 分为上下两部分,即上盘和下盘,下岩石圈的减 薄沿滑脱面发生转移,因此表示岩石圈伸展作用 的横剖面是极不对称的形状。
上地壳破裂带
张性异地岩体
重要的上地 壳扩展界限
莫霍面 枢纽带
差异剪切带
大陆简单剪切伸展模式图(Wernicke,1981)
主动裂陷和被动裂陷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 相互转化和影响的。
主动裂陷
●软流圈物质主 动上涌→水平扩 张
●裂陷过程是深 部物质上涌的反 映
主动裂陷:裂陷过程是深 部热物质主动上涌的反映
●● 裂力被 陷源动 作是裂 用区陷 导域: 致水 热平 物引 质张 的力 被, 动与 动走 上滑 涌有 。关 。
当地壳较薄(约45km)、热流密度较 低(约80mW/m2)时,岩石圈伸展速率 非常快(约1-10cm/a),岩石圈的地壳 部分和上地幔部分都发生大范围的裂陷, 出现“宽裂陷模式”。 当地壳更薄(约30-35km)、热流密 度更低(约60mW/m2)时,岩石圈伸展 速率也较小(一般小于1cm/a),岩石圈 产生“细颈化”,出现“狭裂陷模式”。
第六章
裂陷盆地
裂陷盆地泛指那些由于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而导致 岩石圈或地壳发生伸展构造变形的沉积盆地,也可称 为伸展型盆地。 地壳或岩石圈的伸展变形通称为伸展构造,裂陷 盆地就是地壳伸展构造的一种表现形式。 裂陷作用:引张力作用于整个岩石圈并导致地壳 或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的开裂和裂陷的地质作用过程, 或造就岩石圈“伸展构造”的既“裂”又“陷”的构 造过程,它与英文的 taphrogenesis 和 rifting 的地质含 义大致相当。
2、大陆裂谷-衰退裂谷-拗拉槽
晚元古代-中寒武世
晚寒武世-早泥盆世
阿克拉荷 马拗拉槽 构造过程
晚泥盆世-密西西比纪
宾夕法尼亚纪-二叠纪
3、大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
巴西东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可分为裂 谷前克拉通阶段、陆内裂谷阶段、过渡 阶段和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克拉通盆地阶段(Pre-K)
早白垩世尼欧可姆期为断陷盆地, 5000余米碎屑岩沉积
Βml-岩石圈地幔伸展系数, Βc-地壳伸展系数
G.P.Eaton(1980)提出了大陆地壳分层伸展模式,其基本思想 是:地壳(或岩石圈)伸展构造是分层次的,其二是不同层 次的地壳或岩石圈的伸展变形方式不同。例如,浅层次可以 是简单剪切,深层次可以是纯剪切。
大陆地壳分层伸展模式图(Eaton,1980)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过程
实 例 三 : 渤 海 湾 盆 地
渤海湾盆地区域构造轮廓简图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 在剖面上可以分解 为三个层次(1) 由前第三系组成的 盆地基底;(2) 由古近系(下第三 系)组成的下沉积 盖层(裂陷阶段) ;(3)由新近系 (上第三系)和第 四系组成的盆地上 部沉积盖层(拗陷 ,碟状盆地)。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盆地地层层序及构造演化简表
渤海湾盆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 :
古新世以前为基 底形成阶段; 古新世-渐新世早 期为裂陷阶段; 渐新世晚期为裂 陷叠加右旋扭动 。 新近纪为拗陷阶 段。
东濮盆地区域构造位置
东濮凹陷连锁断层系统演化
5、大陆裂陷盆地-伸展造山带
大陆裂陷盆地,特别是发育在拆离断层上盘 的裂陷盆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裂陷边缘的 主干断层的大规模伸展位移可能使下盘在均 衡作用下隆升,使地壳深部由于伸展作用形 成的“变质核杂岩”露出地表,成为伸展造 山带,其隆升与卸载和地壳深部花岗岩侵入 导致的地壳均衡有关。美国西部科迪勒拉“ 盆岭区”就是裂陷盆地演化成为伸展造山带 的实例。
G.S.Lister等(1991 )认为拆离断层可 以是低角度正断层 或坡坪式正断层, 并且认为拆离正断 层可以以低角度倾 斜切穿整个岩石圈 ,也可以在地壳中 的韧性层中滑脱。 据此,提出了岩石 圈拆离伸展的五种 伸展模式。
大陆伸展模式(Lister等,1991)
三、裂陷盆地 板块构造环境 分类
主动裂陷(active rifting):指岩石圈底下的软流 圈热作用下主动上涌,并引起整个岩石圈的水平 引张,裂陷作用是对软流圈和地幔深部热物质主 动上涌的反映。其发育过程是:热隆起-火山活 动-裂陷盆地形成-热沉降。
被动裂陷(passive rifting):板块构造演化过程 中,产生的区域水平拉张力。其过程可表述为裂 陷盆地形成-热隆起-火山活动-均衡沉降、热 沉降。
实例2: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是一个在前古生代和古生代两套变 质基底上发育的侏罗纪-早白垩世大陆内部裂 陷盆地,晚白垩世成为大陆内部拗陷盆地。大 致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即 T-J2的热隆张裂阶 段、J3-K1裂陷阶段,K2拗陷阶段、E-Q萎缩阶 段。 松辽盆地在拗陷阶段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 合。由于盆地沉降速率大于沉积速率,湖盆中 部发育了很好的烃源岩。而向湖盆推进的三角 洲砂体成为良好的储层。盆地构造反转(K晚 期)形成大型构造圈闭,如大庆长垣。
非旋转类
岩层面和断层面均不旋转
平面式
旋转类
岩层面(上盘)旋转而断层面不旋 转
铲式
断层面和岩层面(上盘和下盘)均 旋转
平面式或铲式
正断层剖面组合
裂陷盆地基本结构类型
非旋转平面式正断 层控制的地堑—地 垒系统
多米诺式正断层控 制的半地堑系 铲式正断层控制的 半地堑系统
坡坪式正断层控制 的复式半地堑系统 基本样式 复杂样式
1、与板内裂陷作用有关的裂陷盆地
(1)伸展型拗陷盆地 (2)陆内宽裂陷盆地(拆离断层上的伸展盆地) (3)陆内窄裂陷盆地(裂谷) 2、与大陆裂开和板块离散运动有关的裂陷盆地 (4)陆间裂谷 (5)衰退裂谷(拗拉槽) (6)新生大洋盆地(大洋中脊) (7)被动大陆边缘(陆阶和陆隆或陆堤) 3、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的盆地 (8)弧内(裂陷)盆地 (9)弧后(裂陷)盆地和弧间(裂陷)盆地
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 (Liser和Davis,1989)
主动裂陷和被动裂陷的区 别: 裂陷盆地形成前是否出现 区域上的热隆起,或者说,裂 陷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否是区 域热隆起的后续构造事件。
二、大陆伸展模式
纯剪切与简单剪切
大陆岩石圈纯剪切伸展和简单剪切伸展(Wernick,1981)
在纯剪切几何模型中,上部为脆性层, 下部为韧性层,伸展岩石圈的横剖面呈 对称形状,在伸展过程中可以伴随岩浆 侵入所产生的膨胀作用。
裂陷盆地中的变换构造:
变换构造是调节主干断层位移大小和极性的断 层或构造带。
变换带
三种主要的变换带构造示意图
传递断层
裂陷盆地主干边界断层及断陷构造的平面展布的几种型式 (a)线性和平行式;(b)侧列式;(c)雁列式;(d)锯齿状;
(e)狗腿式;(f)分叉式
Morley(1990)提出的变换带构造分类图 1-伸展(正)断层及其末端;2-地层倾斜方向;3-传递带位置;4-传递断层
4、大陆裂谷或裂陷盆地-大陆内坳陷盆地
东欧地台上的中俄罗斯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北美地台 上的密歇根盆地、北海盆地和我国的松辽、渤海湾盆地。
大陆内裂谷-坳陷(陆向斜)各个阶段的发育示意图 Ⅰ-裂谷期;Ⅱ-早期台向斜期;Ⅲ-晚期台向斜期;Ⅳ-侵蚀回返期。 1-陆相碎屑岩及火山岩;2-陆源碎屑岩-陆相沉积;3-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蒸发岩沉 积;4-陆源碎屑岩;5-基底
Kusznir等(1987)认 为,大陆地壳或岩石 圈持续伸展情况下, 裂陷盆地向何方向演 化与其伸展应变速率 及地壳组成有很大关 系。在高应变速率下 ,可能导致裂陷作用 在窄的范围内进行, 并使大陆裂陷盆地向 陆间裂谷-大洋裂谷 方向演化;低应变速 率伸展则可能导致在 更广阔的地壳范围内 发生裂陷,并出现低 角度或近水平的拆离 断层,使大陆裂陷作 用继续在大陆地壳内 演化,形成一系列的 拆离断层上盘的裂陷 盆地或演化成为伸展 造山带。
高应变速率
大陆裂陷盆地演化与伸展速率关系 示意图(Kusznir等,1987)
Buck ( 1991 )根据已知的不同大陆裂陷 盆地的地壳热结构和热流等特征,提出了 三种大陆裂陷伸展模式并进行了数值模拟 。 当地壳厚度较大(约60km)、热流密 度较高(约100mW/m2)时,岩石圈伸展 速率较慢(约1-2cm/a),上地壳的伸展 集中在较窄的范围内,下地壳和上地幔部 分的伸展范围比上地壳更宽广,出现“核 杂岩模式”的裂陷。
被动 大陆 边缘 过渡 断陷
早白垩世阿普第期为过渡阶段,新生洋壳的 扩张。发育蒸发岩层系。生储盖层发育。
早白垩世晚期后为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包括 浅水台地型边缘海和开阔边缘海的演化。
大西洋裂开和海底扩张的早期,巴西大陆边缘沉积砂、页岩, 然后是台地碳酸盐岩沉积,后者构成良好的储集层。细粗粒 砂岩以浊流方式沉积在深水中,由于区域性向东倾斜和下沉, 大陆供给的大量沉积物产生前积作用,形成厚的碎屑物楔状 体。深水粗-细砂岩和粉砂岩构成最好的储集层,而相邻的页 岩是生油岩,石油地质配置良好
裂陷盆地伸展断层位移传递方式与变换构造
裂陷盆地的沉降曲线: 成下凹型、两段式;
早期曲线陡、直、延伸短、斜率大,沉降 速率快,晚期曲线平缓、延伸长、斜率小 ,沉降速率成指数衰减。
前期代表地幔上隆,称裂陷阶段沉降、裂 谷阶段沉降或初始沉降;后段代表裂陷伸 展后,地幔隆起的热收缩松弛引起的地壳 缓慢下沉,称为后裂陷阶段沉降(后裂谷 阶段沉降)或热沉降。
•实例一:中俄罗斯盆地 中俄罗斯盆地晚元古代早中、期(里菲期) 为大陆内裂谷,晚元古代晚期(温德期)至 泥盆-石炭纪为大陆内坳陷盆地,演化如下: ⑴陆内裂谷阶段:陆相碎屑岩并有火山活动。 ⑵大陆内坳陷早期阶段:特征是强烈下凹, 海进相地层广泛发育,并形成地台盖层,形 成巨厚的陆源砂-粘土质岩石以及碳酸盐岩, 包含主要的生油和储油层系 ⑶大陆内坳陷晚期阶段,其特征为上升作用 超过下拗作用,有广泛的海退沉积,包括碳 酸盐岩-蒸发岩集陆相碎屑岩-含煤层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