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学习心得体会
——永善县第二中学郭继斌一场成功的改革,一定是艰难曲折的,最核心的是实践者的思想认识,这不但决定着他的行为,而且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在教育界,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在这次学习中,我受益匪浅。
社会个行业中,渊博的知识和实践的需要总矛盾重重,培养社会需要型人才便成了教育改革新的课题。
回顾曾经的教育历经的场场改革,似乎始终未逃出一个怪圈,那就是以学生学得知识为最终目的,很难也很少考虑学生最终的社会角色,所以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失去了最好的契合。
冯恩洪专家认为教育要从“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变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是一场走出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
教育的最终归宿是把自然的人打造成社会的人,面对每个人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教育应该如何定位?“老虎当校长”的故事,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人皆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基于这一点,“教育应该发现人的强势智慧,教育应该让强势智慧充分发展”。
这样,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便起了决定作用。
“教育不应该、不允许嫌贫爱富,一个老师选择三尺讲台时,就要做好终身面对差异的思想准备。
”这是冯恩洪老先生对每位教师的期盼,也是对每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是的,每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
点,也都有自己的情感,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如沐春风,这就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尽管回答错误的学生也给予尊重。
这样,学生才敢于去探索,才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教育不但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化,在整个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为最关键的环节。
“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但纸上谈兵的怪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总屡见不鲜。
这就迫使我们思考,在课堂中让学生习的知识的同时,把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手段该怎样实现?首先涉及的是课程建设,要实现国家教材的校本化,这就要针对学生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
其次,课堂教学中,应该由讲授走进合作,把每位学生都放在发展的位置。
课堂建设还要注重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质量的提高,释放学生生命的潜能很重要。
要相信,学生智慧是惊人的,如果在课堂中,我们尽最大程度放手让学生去做,你会发现,学生原来也如此聪明。
“积极的教育环境是使人赏心悦目的,它是使人诱发积极情感的,使人进入其间,置身其间得到暗示,得到启迪的。
”教育环境其实涵盖很广,课堂当然不列其外,使用国家教材,体现国家意志的是育人的第一课堂;允许学生选择,释放学生潜能的事学校育人的第二课堂;学校教育环境是育人的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不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对学生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的课程。
学校的教育环境,直接暗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情感,建设第三课堂是学校教育环境最
核心的部分,我们有限的资源该如何来做好呢?第一是要建设隐形的第三课堂;第二要建设积极的第三课堂;第三要认识小环境和大环境;第四要从多元起点建设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的出现将使我们的学校教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这是学校建设第三课堂作用的最好诠释,有了良好的第三课堂,每位学生都得到感动,置身其中不好意思不按没有要求的要求做。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大程度取决于千百年来凝成的民族精神。
在经济腾飞的新时代,国民素质却难跟步伐。
余秋雨教授曾深刻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四大缺失:功德缺失;法制缺失;诚信缺失;感恩缺失。
“社会的缺失折射的是教育的缺失”,在学校教育中,“德育需要改进,更需要加强”,这是冯恩洪老师的呐喊,也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实质化的建议。
对个体来说,社会化的人需要具备社会需求的能力,这是社会人取得幸福人生的前提,而社会人更需要具备健康的、向上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康庄大道。
而对整个民族来说,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依靠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
这一切,都要依托于教育,所以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积极人生的需要。
积极的德育、合适的方法可以给每个人带来幸福的人生。
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如何实现为幸福的人生奠基呢?首先“德育需要改进也需要加强”;其次“合适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说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内容上要注重基础性;认识上要注重情感的体验;伦理谈话上要注重可接受性;同时德育也一样要注重方法。
“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因此合格的时候不要忘了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强调规范的时候不要忘了帮助学生用选择支持特长的发展。
学校管理要用规范保证合格,用选择支撑特长。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长处,在社会生活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社会的进步,正是有了许多敢于挑战、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需要型人才也许不难,但没有了特长,合格的人才,甚至优良的人才恐怕也没有合格加特长的人有更宽泛的适应性了。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在培养合格型人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学生在将来用特长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结合点,那对特长学生来说,工作难道不是享受吗?本着这一点,我们就再没理由只是培养合格型人才了。
学生成才靠教育,教育进步靠教师,教师成长靠什么呢?冯恩洪老先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一个好的外科医生是一把刀,一个好的演员是一出戏,一个好的老师则是一堂课,一个优秀的老师的每一堂课是用一生心血上出来的。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热爱讲台,享受讲台”的教师,上好每一堂课,这是每个教师都追求的,但真正的要上好每一堂课却要付出很多的。
曾经认为“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一桶水”,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长流水”的认识转变,就要求老师不断发展自己,不然,将给不起学生一碗水了。
“发展自己,就有两条途径,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
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经验的积累需要反思。
”是啊,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仅靠自己曾经的知识结
构已经落伍了,更何况教育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过程,要实现自我提高,就要不断学习,“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
同一个教学内容,每一次上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一成不变只会让自己没有了激情,要让自己的教学出新出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积累经验,学会反思,在反思中重建新的教学模式。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给了我太多的启发和思考,比照我自己曾经走过的教育历程,万般感慨,曾经津津乐道的满足,曾经洋洋洒洒的讲述,曾经侃侃而谈的说教,已相形见拙。
我知道,实践“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定会很难,培训学习中自己所得也只是沧海一粟。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加倍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的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