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必修一教材分析报告

语文必修一教材分析报告

第一单元单元规划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的新诗和外国诗歌。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聪慧。

丰富的意象,优美的语言,灵动的感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净化。

诗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雕琢人的气质,可以塑造人的灵魂。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品味与鉴赏”。

诗歌重在品味,诗歌的学习重在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诗歌的鉴赏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着手。

优美的诗篇都是以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新颖的意境,借助凝练语言的表达展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因此在本单元的诗歌学习过程中,我们把品味的重点,鉴赏的目标都聚焦于意象、意境、语言和情感四个方面上。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年轻时代的佳作。

诗中意象丰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意蕴深沉。

所谓词如其人,词如其心,此词堪称毛泽东同志的壮志篇、抱负篇、情怀篇,亦可谓号召篇、期望篇。

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受形式所困,是一首将深刻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自然结合的上乘之作。

教学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不应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教学时,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品味诗歌的“美”上,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创设美的氛围,感受美的熏陶。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代表作。

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怀深情地追忆自己的保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惨的中国旧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

此诗唯其真而得其美。

教学时,应侧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

诗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我们学生现在的生活存在着比较大的距离,要注意通过情景的创设来缩小这种距离感,才能更好体验诗人的真性情。

《中外短诗五首》包括了中外诗人的五篇短章。

这五首诗都短小精悍,语言非常凝练,但意蕴深长,或富于哲理性,如卞之琳的《断章》、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或朦胧而优美,如郑愁予的《错误》。

在教学这五首诗时,建议采用更开放的形式,不必拘泥于逐首诗的讲析,而侧重于学生的品悟与联想。

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的基本特点。

2.学习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等方面品味诗歌,鉴赏诗歌,尝试感受诗歌的美。

3.在反复朗读以至成诵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感受诗中人类最丰富的情感,体会人世间最美好的真情。

4.鼓励进行新诗的创作,尝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欣赏美的基础上学习创造美。

本单元学习的是新诗,但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却是以中国古典格律诗的形式写成,然而,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为形式所困,抒发的是诗人革命的豪情。

这正是中国新诗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方面是不完全受传统的束缚,积极向外国诗歌学习,但同时也没有抛弃中国传统诗歌的可取之处,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发展出中国的新诗。

本文的学习要适当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切忌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

本文拟通过独特的情景的创设,侧重运用朗读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在让学生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拟定一课时。

教学设想:把教学地点从课室之内转移到课室外空旷的高处,在九月的秋风中为学习和品读本词营造一种开阔而舒畅的氛围。

在学生大声反复朗读本词的基础上,分析本词中上片丰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情的前提,展开丰富的联想;下片则结合毛泽东同志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心中激荡的诗情。

教学重点情景中的激情朗读与丰富联想,结合意象,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具准备选定适合的室外上课地点(高处、开阔处)、录音机(可携带外出,不需用交流电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1.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品读词中丰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

2.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激越的情感,感受诗人胸中的豪情。

3.情景教学,在特设的情景中,感受课文中作者流露的情感。

4.反复朗读,读出激情,读出壮志,在朗读中感受,在朗读中品味。

5.思维训练,充分展开联想,开拓自己的胸襟。

6.体会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2 诗两首《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

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

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3 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诗人1933年于狱中创作的。

在诗中,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怀深情地追忆自己的保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惨的中国旧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的劳动妇女。

本课在教学时,侧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

运用讲解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通过分析诗中“大堰河”的形象,理解诗中细腻的细节描写、大量排比句式、反复修辞的使用和铺陈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的情感。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作者,介绍此诗的创作背景,范读课文,营造气氛,初步感受诗歌内容,分析诗中“大堰河”的形象,大致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在朗读的基础上,集中分析一些精彩感人的细节,体会诗中排比句式和反复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深入理解诗人蕴涵于诗中的深挚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中的细节描写、排比句式和反复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理解诗中人物形象及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叙事诗的抒情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分析、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诗中细节的描写和排比句式的运用及其对诗歌感情表达的作用。

3.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句式运用的妙处和诗人的情感。

4.合作讨论,深入探讨诗歌的深层含意。

5.思维拓展,感知不同文体的不同特征。

6.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5荆轲刺秦王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数:3教时6鸿门宴一、预习要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了解《史记》和司马迁2、过程与方法:学习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正确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2、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第三单元单元规划上个单元我们跟着古人的娴妙而多情之笔,游览了我们的自然家园,感悟了蕴涵在天地之间的人生哲理;本单元我们要欣赏四篇写人记事的美文,通过作者或深沉或朴素的笔调去品味一个个鲜活人物的人格魅力,学会用简单有效的笔法由外而内地塑造人物,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以他们为参照反观自身,在生活中由外而内走向自我完善。

因此,本单元的主题是“品人品文”。

《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把纪念刘和珍与整个“三一八”惨案联系起来,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复地突出她“微笑”、“和蔼”、心地善良,实质是在塑造请愿群众的整体形象,表现出这是一群可亲可爱的有历史使命感的热血青年。

而写段祺瑞执政府的残暴、流言家的卑劣,是为了控诉批判他们。

文章记叙简练,议论精辟,感情浓烈。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品人”入手,领略烈士的人格魅力,体味鲁迅先生的悲愤情感,感受鲁迅文章中的强烈的爱与憎,并进而揣摩鲁迅语言的准确深辟的特点。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的名篇,语言平实质朴,但感情却是真挚深沉的,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所记事情简单,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时遭到主人的背弃被送上解剖台,故事却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