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历史文化及人文气质的建筑表现“忆江南,最忆是杭州”。
东南形胜,自古钱塘繁华。
杭州得以西湖而著称和骄傲。
杭州历史、西湖文化构成杭州的历史文化名片。
杭州市的名品特色岂只丝茶伞扇,更有湖光山色,丽文美诗,故居遗址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杭州历史、西湖文化发展史上出现过大批名人雅士,他们似星星闪烁在杭州历史星空。
白居易、钱镑、苏东坡、范仲淹、林逋、蔡襄、岳飞、文天祥、杨孟瑛等,为清代以前的名人,他们的故居已难留踪迹。
[2-71清代特别是清晚期的名人林则徐、龚自珍、林启、章太炎、康有为、刘学洵、胡雪岩、俞樾、王文韶、吴昌硕、陈端生等故居旧院尚存或碑刻题字犹在,民国人物更有蒋介石、蒋经国、杨虎、黄郛、杜月笙、史量才,朱家骅、黄绍弦、陈叔通、马寅初、汪自新等的别墅。
12-gl近现代史上的文艺大家更有郁达夫、李叔通、潘天寿、黄宾虹、林风眠、盖叫天、俞曲园、马一浮、沙孟海、夏衍、丰子恺等旧居,有的尚存,有的重修,有的消失(图2.1,2.2)。
12-91以上这些名人故居在杭州老建筑老房子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大多位居象西子湖畔这样环境极佳的风水宝地,所建的庄园别墅、屋庐精舍也都设计新颖,风格独异,工程优良,从而获得的保存度也较高(图2.3,2.4,2.5)。
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城市的灵魂。
除了这些优秀的历史建筑外,一些隐藏在背街小巷中的非文保历史建筑同样也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们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又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了较多风格独特的建筑群居。
增添图2.1郁达夫故居图Z2丰子恺故居图2.3润庐【2—7】马晓京、田野编著,《东南形胜第一卅『——杭州》,1997/8,Pl12【2--8】仲向平编著,《杭州老房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P15,18,22了文化名城的神韵风采、延续了历史文脉、见证了杭州的历史象征(图2.6)。
杭州是六大古都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杭州的背街小巷,同样是这个城市的历史卷轴,蕴藏着这个城市的独待内涵。
这里可以陈述几组体现杭州历史的街区。
(1)拱墅区小河直街历史街区,河中倒映着沿岸错落有致的民间住宅,白墙黑瓦,应了一句此景只在画中有,人问哪得几回见(图2.7,2.8)。
(2)上城区元福巷历史街区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原古城东部,北至清泰街,面达新建高层建筑,西起光复街,东到中河路高架,西湖大道从历史地段内部东西向横穿将其分为两部分。
北片面积为0.6公顷,南片面积为1公顷(图2.9)。
12-101历史地段集中大片杭州民国时期传统式样的住宅建筑,主要沿元福巷两侧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杭州市地方传统民居的历史风貌(图2.10)。
这些民居大部分格局较为完整,有明显的中轴线,大多为南北朝向,部分为东西朝向(图2.11)。
沿街则以明显的界石分隔各家院落,具有鲜明的杭州地方民居的做法特征(图2.12)。
(3)江干区笕桥路历史街区南起笕新路,北至笕石路,东起机场路,西至笕桥路以西100余米巷弄或权属分界,面积为14.58万平方米。
12-111老街作为历史上城东区一个极为重要的商贸重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虽然建筑整体质量较差,但城市机理依然保存完好,如不加以保护,其历史遗存、文化价值将会受到彻底破坏(图2.13)。
图2.4穗庐图2.5抱青别墅图2.6秋水山庄图2.7小河直街沿河现状一【2--10】《杭卅I坊巷录》,http://wWw.wenlanonline.com/hzfxl/index.html【2--11】《杭州坊巷录》,http://wWW.wenlanonline.com/hzfxl/index.html(4)十五奎巷宋名竹竿巷,俗呼石乌龟巷、十五魁巷。
12-121十五奎巷不仅历史悠久,名字奇特,巷里的传统民居建筑也颇有特色,大多为合院式格局(图2.14),且整体风格至今仍较为完好地保留着。
(5)下城区武林路历史街区内拥有人文景点、名人故居50多处,如龙兴寺唐经幢、司徒雷登故居、天主教堂、图2.8小河直街沿河现状二明宅、白衣寺、张同泰药店等众多代表城市精髓的人文景观、历史积淀深厚,是武林商圈购物旅游的有效补充(图2.15,2.16,2.17)。
12-1312.3杭州街巷现状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个性,保护名城独特的个性在今天更为重要。
12-141如果在旧城改造中,忽略了该城市的特征,盲目地进行改造,那么历史文化名城宝贵的信息就会荡然无存,名城也就失去了它独有的个性。
今天杭州,由于大规模城市建设导致了古城风貌的日益萎缩,像河坊街、大井巷一带作为杭城较为完整的传统街区已是仅存的弹丸之地,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古城风貌景观和它在历史文化上的独特价值是任何新建筑无可代替的。
这些传统街区是经历久远的历史积淀而自然造就的,有故事,有传说,有人物,皆历历可数,是任何人造景观(如杭州宋城之类)所难以企及的。
所以对背街小巷的整治改造是一项抢救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的紧急措施,是对近十年来杭州城市建设淡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老城区格局和风貌几乎损毁殆尽的重要弥补。
图2.9元福巷现状鸟瞰图2.10元福巷沿街景观图2.11元福巷内完好的民居立面[2—12】《杭州坊巷录》,http://www.wenlanonline.com/hzfxl/index.html【2—13】《杭州坊巷录》,http://www.wenlanonline.com/hzfxl/index.html老城区内的多数街坊弄巷仍然承袭南宋的格局,许多著名的事件或构筑皆有较明确的位置可考。
所以在对街区进行积极、全方位保护的基础上,完善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形成以西湖风景区为背景,以老城区内特有的历史建筑、传统店铺和生活习俗为依托,以传统商业、药业文化和传统民居图2.12元福巷内民居院落内景为特色的古城风貌景区,再现江南典型的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以及杭州历朝历代民族工商业的繁荣景象,这无疑对于保持杭州名城独有的个性和历史文化内涵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
这里有几组发生在我们身边现已不存的事实与数据,借以说明杭州正在进行的背街小巷整治改造的必要性。
旧时的杭州西以西湖为界,东止今贴沙河,北到目前的环城北路,图2・”羹篓路历史街区内街南面从鼓楼吴山脚下起。
古城的空间特色有“三面云山一面城”之说,而城区恰以南宋之御街,即今中山北路、中山中路、中山南路为轴线。
街两翼汇集了众多的传统店铺、手工作坊,自南宋始此地已为人们日常商业活动及社会联系的主要场所a以中山中路为纵向轴线,横向街道就有高银巷、河图2.14十五奎巷合院式民居坊街、东平巷、积善坊巷等等;纵向街道有祠堂巷,后市街、景观饮马井巷等等。
除保存完好的河坊街外,这些深巷幽弄随着杭州旧城改造速度的加快已经或正在消失(图2.18)。
(1)位于上城区惠兴路、仁和路拐角处的平安坊,占地面积十多亩,建筑面积四千多平方米,共有平安坊一弄、二弄和三弄,合计112个单元。
建于1937年的平安坊,原图2.15武林路名人故居一为某大银行的员工宿舍。
取材大多是青砖、石料,敦厚的墙基,结实的墙体,十分稳重牢固。
总体的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风格融合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如门,门套是中式的,但门楣的装饰又是欧洲古典主义建筑的味道。
青黑色的砖墙配着红色的木窗,和着门楼的青白石柱,显得典雅大方。
口_1511999年被拆除(图2.19)。
图2.16武林路名人故居二(2)绿杨新村建于1936年。
从当时来说完全是采用新形式、新风格、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砖木结构改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高标号水泥砖墙代替了常见的清水砖墙,传统的石库门大都不用了,而改为矮墙及铁栅门,封闭的天井改成了小花园。
房屋外观形式模仿西班牙式,棱角分明,凹凸有致,较少装饰。
12-161于2001年拆除(图2.20)。
(3)湖滨五弄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
12-171为欧洲联排式住宅形式,单体平面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民居布局。
中西文化的交汇在湖滨五弄房子的建筑结构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图2.21)。
联体石库门两层的小院落内,每户人家一楼一底一个小天井,石材的门框及门梁,黑漆实心木门,白墙黑瓦红门窗(图2.22),或许还有一口老井,这种以天井组合其内部空间的弄堂石库门,正是传统的合院式江南民居的最佳移植。
现已不存。
(4)福海里位于拱墅区拱宸桥东大马路,即杭州路与温州路之间。
福海里属老式石库门弄堂,走进门楼,内里又分若干纵横支弄,抬眼望去,那威武高耸的山墙,花式铸铁的栅窗,斑驳黑漆的大门,皱皮打裥老墙,衬映着朝霞和余晖,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面。
12—1引今已不存(图2.23)。
(5)河坊街上较有代表性的老屋除了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和四拐角的商业建筑外,原149号的白铁铺,原92号的西式石库门,现190一2号的方裕和旧宅,131号的吴敬斋旧居,后市街口建于1932年的西式洋楼,祠堂巷上宅下店的土杂货店等等,均是反映当时杭州商业建筑特色的珍贵实物,但都已被拆毁(图2.24)。
【2--16】仲向平编著,《杭州老房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P38【2—17】仲向平编著,《杭州老房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P40图2.17武林路名人故居三图2.18老杭州地图图2.19青砖红木窗的平安里图2.20绿扬新村旧照(6)圆昭园位于下城区竹竿巷46号,曾被专家誉为近代杭州第一园林宅院。
12-191宅院博采中西建筑之长,外观色彩明快;浅红色的瓦,嫩黄色的墙,青白色的假山,黛绿色的庭院,这种大胆的色彩60年后才在杭州一些主题公园里见到。
整幢建筑的立面凹凸多变,圆台尖顶,棱角起翘,呈不对称、无规则状,廊檐门窗及其他部位的花纹装饰,虽己简化了许多,但仍能体会到西方古典建筑唯美主义的风格,尤其是那弧形的窗门拱顶。
别墅外观繁复,内部也迂回曲折,但宽敞高大的厅室、盘旋而上的楼梯、装饰漂亮的壁炉、一图2.21湖滨五弄街景式的钢窗蜡烛,历经数十年而无损,实属难得。
竹竿巷无竹,山子巷无山,圆昭园今已不存(图2.25)。
(7)丰子恺旧居位于杭州市下城区凤起路皇亲巷9号。
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假三层三开间中式别墅,可以说是江浙沪一带传统民居的典型风格:粉墙黛瓦,庭院天井,铺着石板,种着花草,还有一口沧桑老井。
这座房子和这口老井已经不在人世了(图2.2)。
(8)起园位于上城区仁和路31号,是一幢城区较少见到的法国式花园洋房a门楼的门楣上嵌有一块方汉白玉石图2.22湖滨五弄内特有的木匾,上刻两个大写的楷书大宇“起园”,起园即“憩园”的质百叶窗意思,西式的洋房,中式的名字,可谓中西合璧。
起园建于20世纪30年代。
它是一幢三层三开问的砖砌楼屋,外墙用水泥拉毛,刷成红色。
现以拆除(图2.26)。
2.4国内外成功的整治例子2.4.1清河坊改造(公元589年)之后,吴山北麓的清河坊一带,一直是杭州城区的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