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南淝河治理步伐,打造清水穿城宜居城市
一、基本情况与做法
南淝河古称施水、金斗河,为巢湖一大支流,发源于肥西县高刘镇东部的江淮分水岭地区,自西向东南穿城而过,流入巢湖,全长约70公里,流域面积1464 km2,市区段17.3公里有四里河、板桥河等支流汇入,下游段有二十埠河、店埠河、长乐河等支流汇入。
作为合肥的“母亲河”,南淝河的治理工作一直按计划积极推进,1998年到2004年,我市把南淝河治理列入市政府“一号工程”,通过建设望塘污水处理厂一期、修筑橡胶坝、绿化造景等措施使南淝河水质逐步得到改善。
“十一五”期间,合肥市坚持“环保优先”原则,将水环境治理纳入“大建设”范畴,提出“完善污水规划、沿河全程截污、超前建设污水管、大小污水厂并举、生态治理多元化”的具有合肥特色的水环境治理总体思路,累计投入46.1亿元,以南淝河为轴心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2010年底,南淝河高锰酸盐指数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氨氮、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均值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23.1%、36.3%、28.9%和31%。
(一)沿河全程截污,切断南淝河主要污染源。
南淝河
上游被董铺水库拦截,缺少补给水源,同时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市区雨污分流不彻底,部分污水随雨水管或冲沟排入南淝河及其支流。
为此,合肥市把南淝河以及支流沿河截污列为南淝河综合治理的工作重点,对南淝河、四里河、板桥河等六条河道进行全程截污,建成沿河截污管173.6公里。
其中南淝河市区段17.3公里河道建成截污管43.5公里,截流全部排污口47个,将污水沿河道全部收集,就近送入污水处理厂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确保污水不再排入河道造成污染。
基本实现了“市区自然河流不再受纳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工作目标。
(二)加大点源治理,整治清溪路垃圾填埋场。
位于南淝河上游的清溪路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175亩,收纳城市生活垃圾220万吨,因为封场时只用建筑垃圾进行简易覆盖,导致每天约有25吨的垃圾渗滤液流入南淝河,曾是南淝河上游主要污染源之一。
2007年合肥市投入7814万元对其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建设垂直防渗系统、渗滤液收集倒排系统、封场覆盖系统等措施,使垃圾渗滤液全部安全处臵,并改建成一个生态公园。
(三)加快厂网建设,确保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按照“厂网并举,管网优先”的原则,对在建、拟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进行重点谋划、超前建设,确保厂、网配套建设,使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尽快发挥效益。
目前,市区已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11座,污水处理总规模达98.2万吨/日,与“十五”末相比,污
水处理厂数量增加的7座,处理规模增加了54.7万吨/日,建成污水主干管1977公里,比“十五”末增加了1398公里,建成污水泵站38座,比“十五”末增加了28座,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
(四)实施综合治理,强化河道管理长效机制。
实施了南淝河支流河道综合治理,对四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等支流河道实施疏挖、加固防洪堤岸、截污、生态绿化等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城市河道治理78.09公里,修筑防洪堤(墙)145.98公里,建成雨水管网2300公里,各类排涝泵站共47座(不含农排泵站),累计排涝能力152.6个秒立方。
使四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防洪标准由10~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同时,加强南淝河两岸环境卫生巡查力度,严禁将生活垃圾肆意倾倒入河道。
安排专人对河道进行巡查,对河道水面垃圾进行清捞并送至指定地点进行处理。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南淝河及其支流两侧所有排口的管理纳入市政府与各县区签订的目标责任制内容,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强化长效管理机制,杜绝旱季污水入河。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补给水源,环境容量脆弱。
南淝河旱季无水流,补水水源主要来自于上游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下泄流量。
在城区段,王小郢和望塘污水处理厂尾水是南淝河主要的补给水源。
根据《合肥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南淝河干流及支流执行
地表水Ⅴ类标准。
目前,南淝河中下游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数距离Ⅴ类水水质仍有差距。
(二)南淝河下游的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南淝河上游和中游的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涂路桥以下的污染治理工作仍需下大工夫,目前沿河两岸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家混凝土搅拌场或建材码头,这些企业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南淝河中,同时下游段部分区域雨污分流还不彻底,使上游治理的水体重新受到污染。
(三)底泥污染严重。
2000年左右,在南淝河综合整治工程中,对南淝河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淤,距今已有11年。
据探测,目前南淝河底泥淤积厚度约1.0m~1.5m。
由于淤泥的存在,削弱了汛期南淝河的过洪能力,存在防洪隐患。
同时淤泥中富集了大量的污染物,氮、磷浓度较高,河道内源污染对南淝河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三、几点思考
河流的污染有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
外源污染有固定排放点的点源污染,如企业集中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居民集中排放的生活污水;有污染物以分散的、微量的、广域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的面源污染,如分散的居民生活污水、降雨产生的径流污染、农田污染、大气降尘等。
内源污染主要是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藻类腐烂造成的污染物。
为了使南淝河重现清水穿城的美景,必须深入研究南淝河
的现状和问题,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坚持点面结合,针对不同污染采取治理措施。
(一)加快编制南淝河流域的综合治理规划。
从河流两岸的产业布局、水资源保护利用、水环境综合治理、抗旱防洪工程、生态修复系统建设等进行系统规划,保障南淝河流域治理的系统推进。
(二)建立南淝河分级管理体制。
尽快明确各级政府在南淝河流域治理中的职责、目标和任务,实行河长制、段长制。
河(段)长负责河道的巡查、保护和管理工作,监督河道的治理计划和方案的落实,协调河道治理中有关问题;将责任主体分解落实到各个河段,建立考核和奖惩制度,全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关心、关注南淝河的治理。
(三)加大南淝河整治力度。
1、点源污染治理上,加强截污治污,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
结合合肥的实际,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污水处理的布局规划,配套建设污水管网,加快对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步伐,对王小郢、望塘污水处理厂按照尾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IV的标准进行提标改造,为南淝河提供清洁水源奠定坚实基础。
启动朱砖井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前期工作,尽快完成改造工作。
2、面源污染治理上,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步伐。
合肥市在
2010年下半年启动了完善排水设施专项行动,要将这项行动持续、深入开展下去,通过多轮整治,逐步消灭历史遗留的雨污不分问题,逐步规范排水户的排水行为,从而有效减轻南淝河面源污染压力。
同时,结合国家水专项课题研究,开展南淝河生态治理试点工作。
在南淝河潜山路桥附近实施人工湿地示范工程,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技术,提高望塘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总氮、总磷等污染物的削减量。
在清Ⅰ、Ⅱ冲实施初期雨水就地处理示范工程,有效削减溢流污水中COD(化学需氧量)和SS(悬浮物)等污染物,减轻初期雨水对南淝河水体环境的影响。
在老城区杏花、逍遥津公园新建雨水调蓄池,对初期雨水进行收集,有效控制初期雨水和合流污水对河道的污染。
3、内源污染治理上,对南淝河城区段(环湖东路~当涂路桥)进行清淤,控制河道内污染底泥。
同时逐步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控制藻类增长。
“宜居宜业,独具魅力”,合肥人的生态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天蓝,水清,岸绿,景美”,南淝河的崭新画卷上我们正在奋笔疾书。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将继续坚持标准不降、投入不减、决心不变,努力把南淝河的水环境打造成合肥的一张亮丽名片,让合肥真正成为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